□ 文/賴惠能 周 宇
《小康》:黨媒創新“精準扶貧”新路徑
□ 文/賴惠能 周 宇
作為中共中央《求是》雜志的子刊,《小康》雜志社在長期實踐基礎上發揮媒體優勢,為精準扶貧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撐,深入調研提供智力支持,根據地方特色打造“百縣、百品、百場景”,整合資源讓項目對接資本,精準把握貧困“病因”進行“靶向治療”,創新黨媒在扶貧工作中的新模式。
黨媒扶貧 路徑 《小康》雜志
《小康》雜志通過多年實踐,在黨媒“精準扶貧”的趕考中打出了一套“組合拳”——為精準扶貧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撐,編輯出版《中國全面小康(樣本)發展報告》,根據地方特色打造“百縣、百品、百場景”,整合社會資源讓項目對接資本。
精準扶貧既要注重政策落實、真抓實干,又要營造良好氛圍、搞好精準宣傳。自2004年1月1日正式創刊以來,《小康》雜志在創新“黨媒扶貧”的道路中,一直堅守用“精準宣傳”為精準扶貧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撐。除了宣傳精準扶貧“干什么”“怎么干”,《小康》雜志還通過舉辦論壇的方式搭建經驗交流的平臺。
“中國全面小康論壇”是唯一以“全面小康”為主題的國家級大型論壇,是社會各界把握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趨勢、探尋發展模式、樹立地區形象的交流與展示平臺。論壇開辦至今,每一屆都以全面小康為主題,結合時事與大政方針,邀請黨政機關領導,各界專家學者,地方領導與企業家代表共聚一堂,共同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出謀劃策,每一屆論壇的成功召開都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2017年5月,為進一步推動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實現,中國扶貧開發協會與《小康》雜志社達成了戰略合作,共同輔助政府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引導多種所有制經濟組織開展產業扶貧開發工作,以實現扶貧開發的社會效益與投資回報的雙贏目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扶貧攻堅工作中,智力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路徑選擇。貧困地區的貧困根源,一方面是客觀條件限制,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匱乏造成的貧困;而另一方面,則是人的觀念保守落后,思維固化簡單等主觀因素。
為了更好地給欠發達地區提供全面小康的藍圖樣本,為貧困地區提供找準“病根”、拔掉“窮根”的良策。《小康》雜志社自2014年起啟動編輯出版《中國全面小康(樣本)發展報告》的系統工程,從全國2800個縣(市/區)和290個地級市中選取100個不同類型的小康樣本,以歷史的眼光梳理這些典型縣市在實現全面小康過程中的路徑選擇和意義。目前已編輯出版《德清樣本》《遂昌樣本》《拉薩樣本》《臨安樣本》和《江山樣本》。
用“小康指數”找長項及短板。自2005年起,《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統計局、清華大學等研究機構發布小康指數,從政治、經濟、文化等6大類25項指標體系中,概括了與百姓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的飲食、居住、生態、平安、教育、消費、生命、休閑、信用、公共服務、幸福這十一個關鍵詞。“小康指數”以“民眾的主觀感受”彌補了以經濟指標和硬數據為主的“硬指標”,成為地區衡量百姓獲得感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成為尋找地區發展中“長項”及“短板”的標尺。
樣本提供好做法好經驗。在小康指數及專家團隊調研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全面小康(樣本)發展報告》系列叢書所梳理出的建設經驗,為解決我國農村扶貧工作中長期存在的因愚返貧、脫貧缺乏可持續發展等突出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鄉村旅游已成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農村精準扶貧、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打造節慶活動來帶動鄉村旅游發展成為不少地方政府的選擇。
《小康》雜志在實踐中創新性的提出“百縣、百品、百場景”的活動策劃模式,通過整合文化、旅游、互聯網等領域的資源,將地方節慶活動打造成“立體營銷”的行為,為地方的宣傳、縣域IP打造、產業發展引知、引智、引資,真正實現旅游扶貧、電商扶貧和產業扶貧。
2017年5月28-30日,《小康》雜志社聯合浙江省遂昌縣以及自然造物團隊共同打造了“大過中國節 端午遂昌行”的活動,通過前期全媒體預熱,策劃體驗項目,組織專家論證、研討,將遂昌打造成了端午“網紅”。三天的時間里,遂昌縣三次登上央視,百度上相關新聞近千篇,受眾面超千萬人次,端午遂昌行宣傳片點擊量超過370萬人次;十萬根長粽通過互聯網銷往全球;15.71萬人在小長假期間涌向遂昌,帶來了7443.26萬元的旅游收入。
以此次遂昌活動為例,《小康》雜志在策劃過程中牢牢把握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提前預熱,全媒體造勢引發共鳴。活動通過營造“復興傳統年節”的輿論氛圍引起受眾共鳴,讓其有期待、想參與。
第二個環節是線上宣傳和線下體驗活動設計并行。從2米的長粽到40米的龍排,從“最美的一餐”到170桌流水席,從夢回明朝的古風攝影到萬畝茶園的潮流音樂節,端午三天,《小康》雜志聯合主辦方共同設計了龍洋鄉九龍口村“放龍排”、九龍口村千人“長粽宴”、焦灘鄉獨山村“夢回明朝 古風攝影”、石練鎮淤溪村“親子樂園”、大柘茶園音樂會、星空下帳篷的“最美的一餐”等體驗活動。六個點位均不在旅游景點,而是選擇了未被深度開發的村落,用這樣的方式啟發村民、帶動村民通過發展旅游業致富。
第三個環節是選擇當地特色的農產品進行文化包裝并利用電商銷售。
第四個環節是發揮《小康》雜志整合專家資源的優勢,通過不斷和領導專家論證來完善活動設計,并組織專題研討會,就活動如何進一步提升,如何把節慶活動與縣域經濟發展、百姓致富緊密結合建言獻策。最終形成具有資政功能的課題報告。
要避免地方節慶活動成為自娛自樂的秀,真正打造“節慶活動+扶貧”的模式,就必須實現“五個共振”:“上下結合”,既符合中央要求,又與老百姓實際的文化需求相結合;“內外互動”,既符合城市居民的休閑欲望又符合農村居民的經濟需求欲望;“前后呼應”,既有活動之前的預熱又有活動之后的總結提煉;“新老交匯”,既有新瓶裝舊酒,又有舊瓶裝新舊,既吸引新媒體的關注,又成為傳統媒體爭相報道的熱點;“虛實兼容”,既有宣傳氛圍的營造又有旅游產品、農產品等實際產品的營銷。
近年來,許多企業積極響應中央號召,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深度參與扶貧開發,對貧困地區產業 “輸血、換血、造血”,回答了產業扶貧“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模式和經驗。
然而,現實的扶貧工作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困擾著政企兩界,政府有好的項目,投資商不知道,想發展旅游休閑產業的企業有資金卻沒有合適的投資地點。黨媒在對接政企資源上恰好有特殊優勢。針對這種問題,《小康》雜志社在日常采訪過程中同步梳理出地方發展政策及資金需求,廣泛對接外部資源,做好穿針引線工作,因地制宜聯絡、引進適合當地發展的項目。如在2017首屆都市休閑論壇上,針對北京市大興區魏善莊鎮力圖盤活文化園區的需求,《小康》雜志與大興區共同聘請了十家運營機構,通過實地考察、閉門會議等形式為各園區今后的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扶貧工作中,政府并不是唯一的責任主體,它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合作機制,由政府、社會組織和貧困群體等多方面的力量通力合作完成。無論是立體化宣傳、全方位報道,還是提供頂層設計的智力支持;無論是參與縣域IP打造的活動策劃,還是對接企業家資源進行招商引資,作為黨媒,《小康》雜志正通過整合多方資源為精準扶貧提供破題之道。
(作者賴惠能是《小康》雜志社副社長、周宇是《小康》雜志社記者)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