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范青 彭霞 龍秋月
(四川民族學院體育系 四川康定 626001)
高校轉型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轉型發展研究①
陳敏 范青 彭霞 龍秋月
(四川民族學院體育系 四川康定 626001)
現在大多數地方高校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還是以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為主,而這種培養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代下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本文使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學生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師資力量、人才培養方案等的看法,提出了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轉型發展的相關建議,指導體育專業學生更快地適應高校的轉型發展,引導他們如何利用好這次轉型機會,發揮自身優勢,找準自己在本次轉型中的立足點,為體育教育專業的轉型發展以及其他高校的轉型提供參考。
體育教育 轉型 發展
現在我國高校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高潮時期,在轉型背景下,對高校轉型的研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展開,其中多是學校、學者、教師對于高校轉型背景下學生如何轉型的研究,他們是從學校,教師、學者的層面上出發。而學生作為轉型的主體,要如何去適應高校的轉型,此研究卻相對較少。本研究從學生層面出發,探討學生自身對轉型發展的認識,為高校的轉型提供參考。
隨機選取四川民族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160名為研究對象。
通過中國知網(CNKI)查閱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參考。
通過訪談相關專家為高校轉型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轉型發展的研究提出參考意見。
共發放問卷160份,回收問卷158份,有效問卷150份。回收率為98.8%,有效率為94.9%。
對所有的資料和問卷調查進行整理、比較、分析,得出研究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有9.3%的同學了解轉型,有67.4%聽說過但不了解,有23.3%沒有聽說過;高達64.7%同學認為體育教育專業的轉型即是挑戰也是機遇。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轉型發展,離不開優秀的師資隊伍。因此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就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建議(表1)。
由表1看出,有87.3%的學生希望在轉型條件下,教師能將課堂講授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來進行教學,并且有80.4%的同學認為應向應用型教育轉型。由于大部分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教學模式只是由教師一味地講書本知識,而學生聽了學習了卻不會應用,因此在其自身進行轉型的條件下,期望教師也能進行轉型。
人才培養方案是指在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因此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轉型,人才培養方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表2)。
此次調查發現,有74.7%的同學將體育教育專業的就業方向定位于體育教學。對于人才培養方案還有不足之處,最主要的是實踐基地數量不足,與一線基地聯系不夠密切,其次是課程的建設力度不夠和“雙師型”導師的缺乏。

表1 師資條件

表2 人才培養方案
由表2可看出,有58.2%的同學認為在體育教育專業轉型后,其人才培養應以“有所用”為出發點,以實踐為基礎,以應用為導向。
數據顯示,有46.2%的同學認為,人才培養方案應以實現教育的發展性,讓學生有充分發展并展示自己的才能為目標;還有34.2%的同學認為應實現教育的主體性,將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上均體現了學生想要發展,渴望發展。
數據顯示,高達70%的同學認為應該有一個主專項,多個副專項;實現學生一專多能,適應社會需求并且針對地方人才的需求,有53.2%的同學認為應培養“時令人才”,結合地方,開設特色課程;有62.7%的同學認為應與當地進行“產學研”式培養,將實踐基地作為“第二課堂”,讓學生把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能力。

表3 學生主體因素
由表3看出,有79.7%的同學認為在培養方向不變的前提下進行自主多元化發展;67.7%的認為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轉型應不拘泥于傳統體教人才,緊貼社會需求;還有58.2%的同學認為應制定個性化方案,對自己進行“量體裁衣”式發展。
通過樹立“新”的學習理念,優化傳統學習方式;從“學以致知”轉變為“學以致用”。在學習方式上,從被動式接受到自主發現式學習;從個體獨立式到小組合作式學習;從傳承式到自主創新式學習。強化日常行為管理,將課堂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課下與同學探討的方式來適應體育教育專業的轉型。
教師在授課時將課本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課程中積極與學生互動,豐富學習形式。在教學模式上,積極向應用型教學模式轉變,促進學生的轉型發展。
在人才培養方面,加強教師的培養,加強課程的建設力度,突出地方特色,開展特色課程;在“第二課堂”的實施上,增加實踐基地,與地方形成“產學研”一體化培養模式;加強教學改革合精品課程的建設,人才培養以“有所用”為出發點,突出教育的主體性和開放性,以學生為主體,將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其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專項上可以設置多個專項或不設專項,讓學生自主發展;學生評價以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和過程評價為主,其他為輔。
學生自身的轉型發展,分別從學生學習、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進行轉變,樹立主人翁意識和正確的轉型意識;自身進行準確的定位,在培養方向不變的前提下,自己進行自主多元化發展,優化傳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理念;強化日常行為管理,將課堂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課下多與同學交流學習。
體育教育專業的轉型發展主要從師資、人才培養方案、學生自身等層面出發。教師積極引導,主動轉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向應用型進行轉變;學生主動轉型,成為社會需求的人才。
高校轉型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的轉型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有關人員積極參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轉型發展。
[1]尹龍,李芳.高校轉型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的困境與消解[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4,29(5):67-71.
[2]李芳,尹龍,謝亮,等.高校轉型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的挑戰與機遇[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5,14(3):14-17.
[3]陳俊欽,林向陽.高等教育轉型與體育教育專業主干課程教材體系的重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7):72-77.
[4]王建民.體育教育專業模式與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05,24(6):51-53.
[5]王新坤,劉建.新形勢下體育教育專業綜合改革方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2):127-129.
[6]陳建國.威斯康星思想與我國地方高校轉型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2):46-53.
G807
A
2095-2813(2017)09(b)-010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6.102
陳敏(1995,10—),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