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振華
堅持的力量
□ 文/胡振華
編者按 為在新聞實踐中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記職責使命,履職盡責,新華社近期開展了第四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本刊特邀此次活動的優秀選手撰文,分享他們的采訪故事和心得體會。
好記者講好故事 新華社 社區 醫改 山區
有人說,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堅持,是因為堅持才看到希望。
我有一枚志愿者徽章。特別之處在于,這是80歲老人蔡秀蘭送我的。2016年,我采訪她,當她得知我們都做過北京奧運志愿者時,就摘下自己胸前的徽章送我。
令我慚愧的是,我只做過較短時間的志愿者,蔡秀蘭卻堅持了16年,很多人親切地稱呼她為蔡奶奶。在做了7年志愿者后,2008年,蔡奶奶來到北京市志愿服務聯合會參與志愿工作。然而,第二年,蔡奶奶被查出身患乳腺癌。手術后,她堅持回到志愿者崗位,用堅強的意志與病魔抗爭。
蔡奶奶的慈愛豁達、樂于助人深深感染著身邊的志愿者們。有人工作上有壓力,主動跟奶奶訴說;有人找對象了,拿著照片讓奶奶“把關”;有人離開北京兩年后,突然打電話說:“奶奶,預報明天北京下大雨,您別出門做志愿者了”;還有人離開志愿者崗位幾年了,仍回來看她,說:“奶奶,我想你了,我想抱抱你。”
蔡奶奶成了眾多年輕志愿者的奶奶。在耄耋之年,病痛纏身,停留在她腦海里的不是病魔,是愛。愛,讓她堅持,愛,給她力量。
今年我去探望蔡奶奶,她說:“志愿服務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志愿服務值得干,值得好好干,值得一輩子干。”我告訴她,我申請了市志愿服務聯合會的注冊志愿者,我會自豪地戴上她送給我的徽章。
今年6月,我參加中國記協、全國三教辦組織的扶貧主題調研,來到甘肅隴南,認識了大學生村官張璇。
2012年,張璇成為隴南雞峰鎮長溝村的大學生村官,第二年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那里是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她到任前,長溝村沒有一條水泥路,農產品要運出大山,一靠馬馱,二靠人背,別無他路。
一上任,張璇先修路。路修好了,怎樣脫貧致富呢?她想到一個辦法:電商扶貧。山村雖窮,特產不少,有蜂蜜、土雞、中藥材等等。然而,轉變村民觀念、開展電商營銷,比修路難多了。由于山大溝深,村民對電商抱著懷疑態度,網店更是無人問津。
張璇咬牙要把這條路走通。當一起畢業的同學坐在舒適的辦公室里,她的辦公室在田間地頭、山溝里、農戶家。有幾次,她去農戶家收購土特產,好不容易裝了一籃子土雞蛋,因為山路濕滑,人摔倒了,雞蛋全破了。她跌坐在碎雞蛋旁,忍著淚,堅定地爬起來,提起空籃子,又挨家挨戶收集。
在她的帶動下,全村52戶中有38戶加入了電商扶貧項目,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60人減少到2016年底的7人。
有位老人,因為張璇為她家辦了實事,經常默默地放幾個雞蛋到張璇房間的窗臺上。此類細節讓我動容。她在為村民脫貧堅守。別樣的青春,在山村綻放。
2016年,我參與的三明醫改調研報道,獲得領導批示,推動了相關工作。報道對象是時任三明醫改領導小組組長詹積富,他以醫藥反腐為突破口,大刀闊斧切斷藥品耗材利益鏈,受到輿論關注。
今年一次會議采訪時,我見到詹積富。我問他:“推動三明醫改你退縮過嗎?”他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因為中央為敢于擔當的改革者擔當。三明醫改引起中央重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聽取了福建省三明市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情況匯報。
其實,三明醫改并非一帆風順,在與有形和無形的利益集團的較量中,改革者蹚雷涉險,步步驚心。
無孔不入的醫藥代表和其背后的利益集團,并沒有善罷甘休。“三明醫生都跑光了”“三明模式注定失敗”等不實言論,一時甚囂塵上。詹積富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
有人質問他,別人不敢蹚的“地雷”,不敢捅的“馬蜂窩”,你為什么要碰?也有人勸阻他,別傻了,何必得罪那么多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次,在巨大的壓力面前,詹積富把自己關在書房一夜未眠,年近六旬的他哭了。但他依然選擇堅持。他告訴我:“醫改是為百姓改的,決不能因利益集團的阻撓而止步。”
“我就像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只螞蟻。”詹積富自嘲道。我告訴他,千千萬萬的螞蟻聯合起來,就能推動火車跑。
為社區群眾堅持,為山區百姓堅持,為醫改大業堅持,蔡奶奶、張璇、詹積富,他們讓我看到了堅持的力量,看到了服務人民的價值。作為記者,堅持用心用情,把根深深扎在群眾的土壤里,讓報道獲得生命力。
(作者單位:新華社總編室)
編 輯 翟錚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