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祥,劉 偉
(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
北歐地區是世界重要的礦業發源地之一,礦業活動歷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在北歐地區就開展了較廣泛的采礦活動[1][2],目前是世界重要的采礦新技術發祥地之一。
北歐三國是歐洲重要的礦產資源國和礦產品生產國,其鉻鐵礦、鐵礦石、鈦鐵礦、鎳礦、金礦等礦產品產量在歐洲共同市場國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歐洲最重要的金屬礦產品生產區。
中國和北歐三國有良好的政治關系和經濟關系,礦業經濟互補性強,這為未來中國與北歐三國在礦業領域加強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地質上,北歐三國位于世界著名的波羅的海地盾的中心部位[3],成礦條件良好,已發現的礦產有鉻、鐵、銅、鎳、金、銀、鉛、鋅、鈾、鈦、釩、稀土、鈷、鉑族等。其中,芬蘭的優勢礦產資源有鉻、鎳、鋅、銅和金,瑞典的優勢礦產資源有鐵、銅、鉛、鋅、銀,挪威的優勢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鈦鐵礦、橄欖石等。北歐三國主要礦產資源儲量或資源量如表1。
盡管北歐地區已發現了大量的礦產資源,但仍有極大的找礦空間和潛力,表現在以下方面:①根據芬蘭、瑞典和挪威三國地質調查局資料,這三國許多地區地質工作程度仍然偏低,特別是三國的北部地區;②一些傳統老礦區深部已發現有新的礦化線索;③隨著新選礦技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過去不被認為是有價值的礦化或被忽略的礦化現象被人們重新認識和考慮;④三國有效勘查面積小,以瑞典為例,勘探許可證涵蓋面積僅占其國土面積的4%[4];⑤近年的勘探工作發現了若干新的大型礦床,說明在該地區仍然有發現新的大型礦床的可能性。歷史上,該地區已發現的大型、特大型礦床就有許多,包括維肯(Viken)、基魯納瓦拉(Kiirunavaara)、姆貝里耶特(Malmberget)、克里斯蒂娜貝里(Kristineberg)、艾蒂克(Aitik)、鋅礦區(Zinkgruvan)、凱米(Kemi)、阿馬瓦拉(Ahmavaara)、奧托昆普(Outokumpu)、塔爾韋瓦拉(Talvivaara)、北極鉑礦(Arctic Platinum)、泰爾尼斯(Tellnes)等。
北歐三國重視礦業發展,礦業在其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瑞典是歐盟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國,事實上,瑞典也是世界第11大鐵礦石生產國。此外,瑞典也是歐盟第一大鋅礦和鉛礦生產國,第二大銀礦生產國,第三大金礦生產國,第四大銅礦生產國。芬蘭則是歐盟最大的鉻鐵礦、金礦和鎳礦生產國。挪威則是歐洲最大的鈦鐵礦生產國。曾一時許(20世紀10~20年代期間),北歐地區,僅瑞典一國,就有大小礦山約500座[4],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礦山因資源耗盡而關閉,進一步礦山生產的后備基地十分緊張。
目前,瑞典全國僅有礦山17座,其中金屬礦山15座;芬蘭全國只有礦山12座;挪威全國僅有礦山7座在產。2016年北歐三國主要金屬礦產資源產量如表2,其中,芬蘭生產:鉻鐵礦100.0萬t,鎳4.9萬t,銅4.9萬t,鋅4.6萬t,金10.0t,銀118.2t,鉑1.2t;瑞典生產:鐵礦石2620.0萬t,銅7.9萬t,鋅25.7萬t,鉛7.5萬t,金5.0t,銀515.0t;挪威生產:鐵礦石186.0萬t,鎳0.02萬t,鈦鐵礦37.5萬t(TiO2)。

表2 2016年北歐三國主要金屬礦產品礦山產量
北歐三國地處高緯度地區,由于氣候、環境、自然地理、生態、基礎設施、市場、融資和認識等原因,有大量已初步認識和發現的礦產資源(潛在礦床)還處在未勘查或未詳細勘探或未開發狀態,包括銅、金、銀、釩、鋅、鈾、鎳、釩、鐵礦石、稀土、鉑族、鈷等,進一步勘探與開發空間和潛力極大。
根據SNL資料,截至2017年6月底,北歐三國處在不同勘探開發階段的非化石能源礦業項目以及一些潛在非化石能源礦業項目有上百個到數百個之多,涵蓋貴金屬、黑色、有色、稀土、新能源和非金屬等各礦種(表3)。在這些項目中,許多項目所有者或持有者都熱切期待和期盼著有新的合作伙伴的加入和到來,包括中國的投資者。

表3 北歐三國部分處在不同勘探-開發階段的礦業項目(截至2017年6月底)

資料來源:SNL。*:單位為萬t,另有說明除外。
北歐三國均奉行開放的礦業政策,歡迎外國投資。由于社會制度和治國理念相同、地理相鄰、歷史淵源密切,三國在礦業管理和政策上有較大類似之處,現以芬蘭為例,概述三國的主要礦業政策。
芬蘭政府歡迎外國投資和礦業投資。根據芬蘭1612/92號法令,1993年芬蘭取消了對外資的限制,實行自由開放的政策,在經濟活動的大部分領域,除與國家安全有關的行業外,外國公司和個人的參與都不受限制。外匯可自由兌換和匯出。
芬蘭政府對國內、國外投資者一視同仁。除有關涉及健康、安全和金融風險的產業外,允許外國投資者擁有100%的所有權。
對外國在芬蘭的投資,沒有業績要求或承諾要求。但為了在芬蘭開展業務,需要滿足居住條件和要求,目的是確保在發生訴訟的情況下,為公司行為負責的人可被帶上法庭。2003年,芬蘭議會通過了立法,放寬了芬蘭公司法中的居住要求。根據該修正法,芬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行政董事和至少董事會一名成員必須要居住在歐洲經濟區內,創立者的國籍可以無關。
外國所有公司與芬蘭所有公司在同等基礎上享有政府的鼓勵措施。鼓勵措施包括現金補助、貸款、賦稅優惠、股權參與、擔保和雇員培訓等。
在芬蘭進行礦產資源勘查應持有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根據芬蘭礦業法,勘探工作不能:①引發對民眾健康的損害或對公共安全的危害;②對其他工業活動和商業活動構成重大損害或損失;③明顯改變自然環境;④對稀有或珍貴的自然景點產生重大損害;⑤對自然景觀造成重大損害。
開展采樣活動,要在開始該活動的至少兩周前向礦業管理部門提交書面通知。開展野外工作也要提交書面通知,通知應包含以下內容:①負責野外工作人員的姓名、職位和聯系方式;②估計的野外工作的開始時間和持續時間;③將要開展的工作類型的說明和所使用的方法和設備;④工作量的估計;⑤野外工作的環境影響估計;⑥其他重要問題的說明等。
芬蘭對勘探工作沒有勘探花費要求,但勘探許可證持有者每年應向采礦管理部門提交有關所開展勘探工作的年度報告。年度報告要包括所使用的勘探方法和勘探活動的總結等??碧皆S可證持有者也有義務積極預防土壤和巖石廢物材料的產生,減少其有害性??碧皆S可證持有者應對提取的廢物制訂廢物管理計劃,包括有關區域環境、土壤和巖石廢物、廢物區、環境影響、預防環境污染所采取的措施、活動監測以及有關終止活動的措施等。
勘探活動結束或勘探許可證到期要提交勘探報告。勘探報告內容必須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勘探區的描述和地圖;②已完成的勘探工作和結果;③索引圖,指示在該區所進行的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調查工作和取樣位置;④該區礦產資源量的估計和該區潛在礦石量的估計;⑤分析、勘探、環境和圖件數據一覽表;⑥鉆孔和巖心資料、其位置和所作的分析解釋等;⑦對提交給(芬蘭地質調查局所維護的)國家巖心檔案館的鉆孔巖心的檔案建議;⑧為決定礦床的可用性而進行的濃縮試驗和其他選礦試驗的實質結果;⑨勘探成本的詳細總結等。
開展采礦活動必須要擁有采礦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持有者有義務確保:①采礦活動不對民眾健康引發損害或對公眾安全造成危險;②不對公共和私人利益造成有意義的損害;③挖掘和開發活動不導致明顯浪費所要開采的礦產資源;④不妨礙或危害礦山和礦床未來潛在的使用和開發活動。
采礦許可證持有者有義務就礦床的開發程度和結果提交年度報告,并通報礦產資源方面的實質性變化。年度報告至少應包含以下內容:①所開采的礦石數量和所產生的廢石數量;②在本礦山所處理的表層土數量;③在本礦山中所生產的精礦數量或類似的中間產品;④在本礦山人員的工作數量(以人/月計);⑤礦山運作副產品的一覽表等。
在芬蘭開展礦業活動,必須獲得環境許可證。芬蘭礦業項目的環境許可證授予在個案基礎上決定。區域國家行政機構負責環境許可證發放。環境許可證申請則由市政環境保護委員會負責處理。
要獲得環境許可證,需先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只有在環境影響評估通過審查后,方能申請環境許可證的授予。環境許可證的授予一般都包含一定條件和條款。任何采礦環境許可證都必須要含有所產生廢物的管理條件或其在儲存、選礦或加工處理過程中所產生廢物的管理條件。環境許可證也必須要包含項目活動伴生所產生的廢物管理計劃。此外,用作提取廢物處理的場地許可證必須要含有有關建立廢物廠址、管理、拆除、善后工作的相關條款。在廢物場地對人類健康、財產或環境構成明顯危害的情況下,場地許可證還必須要含有內部緊急計劃條件。在決定用于堆放提取伴生廢物的廢物場地位置時,必須要說明由廢物場地和處理提取廢物的來源、成分和持續時間所構成的相關風險等。
環境許可證授予后可被修改。如果許可證持有者提出申請,在滿足下列條件情況下,監督管理部門、相關保護公共利益的部門和許可證授予部門可修改環境許可證:①由活動所引起的污染或風險實質性不同于其先前預期的污染或風險;②活動產生了本法禁止的結果(后果);③由于最佳可得技術的進展,沒有大量成本支出,排放物也可以實質性減少(許可證條件的理由被發現是不正確的,修改條件不產生重新考慮許可證授予前提條件的需要);④自授予許可證以來,境況已發生了實質性變化;⑤為遵守履行芬蘭的國際義務相關條款所必需的。
在芬蘭,獲得了地下礦產權,一般也就獲得了地表使用權,但對土地所有者要進行補償。對于公有土地一般要交納租金。
根據芬蘭《自然保護法》、《荒野儲備法》、《自然保護法令》等法律,在保護區內的土地限制進行礦產勘探與開發活動。有些保護區的土地可進行礦產勘探活動,但要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具體如下:根據《自然保護法》,在國家公園和嚴格的自然保護區等地區內,進行礦產勘探與開發活動是禁止的,但在若干國家公園內,傳統的淘金活動是允許的。芬蘭北部有大片荒野儲備區。根據《荒野儲備法》,在荒野儲備區,進行勘探活動是允許的,但開展采礦活動要獲得政府特批。對沼澤保護區,沒有環境部簽發的許可證,不能進行勘探活動。總體上,根據《自然保護法》,在相關保護區內申請勘探許可證(進行勘探活動),要進行納特拉(Natura)評估活動。如果活動不與保護區建立的目的相沖突或影響該地區生態價值,則在相關管理機構或政府的批準下,可以進行勘探活動。如果勘探活動可能對該區域的生態價值產生不利影響或與保護區建立的目的相沖突,則一般情況下不能授予勘探許可證。同樣,對于保護區的采礦活動,如果所作的評估和相關意見認為,活動對該地區的生態價值不會產生實質性不利影響,則相關部門也可以同意。
芬蘭的礦業稅費主要包括公司稅、預扣稅、增值稅、社會安全費、土地租金等。芬蘭沒有礦產權利金。
芬蘭公司收入稅的標準是20%[5]。對于資本收入,被看作是公司經營收入,因而可認為其稅率為20%。
芬蘭對企業和個人獲得的紅利和權益金征收預扣稅。其標準如下:對公司而言,紅利的預扣稅是20%;對個人而言,紅利的預扣稅是30%。可根據情況,對紅利的預扣稅實行免征、部分征收和全部征收。權益金的預扣稅標準是:公司為20%,個人為30%。
芬蘭增值稅的標準稅率是24%。礦業增值稅的稅率按標準稅率(24%)處理。其他行業如食品等可根據情況減少到14%、10%甚至0。社會安全繳費包括:社會安全稅2.12%(即工人毛工資的2.12%,下同)、退休金保險18%、失業保險金1%、集團生命保險0.07%、意外保險0.90%等,合計為22.09%。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礦業稅費作比較,芬蘭(事實也包括瑞典和挪威,筆者注)的礦業稅費屬中下等水平。
由以上描述可見,北歐三國的各項礦業政策總體較為積極、務實,與通行的國際做法較一致,相關規定寬松、合理、明確、具體,較有利于礦業投資。
雖然目前中國與北歐三國的礦業合作項目并不多,但這并不代表中國與北歐國家就不存在良好的礦業合作機會和潛力。過去礦業合作項目之所以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相關信息不通暢、空間距離較遙遠、缺乏理想的合作伙伴和項目、北歐國家環境保護要求高、對北極自然環境欠了解、對該地區礦產資源勘探與開發潛力和市場等有不同認識等。但依筆者所見,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彼此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所致。事實上,就礦業投資環境而言,根據筆者研究[6][7]和國外研究機構調查[8],北歐三國的礦業投資環境雖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應該是比較好的,有如下一些比較優勢:
(1)政治和社會穩定;
(2)礦業政策積極;
(3)法律健全;
(4)國民素質好;
(5)礦業基礎條件好;
(6)礦業稅費合理;
(7)管理規范,可預見性較強;
(8)資源較豐富;
(9)基礎設施條件良好;
(10)土地準入條件良好;
(11)良好的地質資料可得性;
(12)雙邊關系穩定、良好。
這些因素對礦業投資和合作而言,是十分寶貴、有利和理想的。筆者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與北歐國家彼此認識和了解的日益加深以及“一帶一路”合作戰略的加強和深化,同時也隨著北極航線的開通,中國與北歐三國的礦業合作在未來的歲月里必能邁出新步伐、走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