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星 傅學超
(江門日報社,廣東 江門 529000)
產媒互促,媒體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
——以《江門日報》的實踐為例
□朱衛星 傅學超
(江門日報社,廣東 江門 529000)
產業和媒體,在傳統的媒體生態中,關系比較簡單:廣告的投放和被投放,或是報道和被報道的關系。說到底,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但是隨著新的媒體生態變化,產業和媒體的關系,可以變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體來說,媒體深入到了產業內部,成為緊密聯系合作的共生體,產業也形成了對媒體的強依賴。最終媒體成為產業這個母體不可分離的部分,并促進和伴隨著產業的成長而成長。在產媒互促中,媒體也找到了一條轉型發展之路。
廣東《江門日報》在幾年的實踐中,通過深化和本土相關產業的合作,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自身也分享到了產業發展的成果。更為主要的是,產媒互促讓雙方構建了共生共榮的生態圈。
作為主流媒體,黨報擁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傳播力和公信力。依靠黨報的宣傳推動,可以助力產業駛上發展的快車道,而產業的茁壯成長,又可促使媒體穩健發展。“合作兩利,聯則共贏”。為更好服務社會,滿足人們對各行業消費信息的需求,同時引領行業做大做強。《江門日報》很早就全面啟動“一行業一周刊”的運營模式,通過與行業的有效合作,轉化為經營優勢。15年前,《江門日報》敏銳捕捉到市場需求,舉辦了首屆汽車大匯展,轟動一時。至此,江門日報社舉辦車展一發不可收,頻率從一年一次,到一年多次;規模從國內汽車匯展,到國際車展;范圍從中心城區,向縣鄉挺進;場地也從露天廣場,移師到環境更勝一籌的大型室內會展中心;參展商也從當初的十幾家,到現在的70多家;成交車輛從最初的一場車展30輛,增長到現在的近2000輛……這些變化,見證了江門日報社辦車展活動與汽車產業的互融互促共贏關系,見證了作為“江門第一品牌車展”實至名歸。由于用心經營,江門日報社車展目前成了珠江西岸最大的車展之一。
車展試水成功,彌補了汽車行業廣告投入減少帶來的營收缺口。同時,也為報社轉型發展打開了新的渠道,有力地實現經營突破。
新的傳播格局下,需要新理念的引領。報社除了“報”之外,還需要有新的方式,如,與產業內外聯動,互融互促。江門日報社充分發揮地市黨報的作用,聯合相關部門、協會舉辦特色活動。如,從2008年起每年一次的江門金融文化節,推動了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和金融產業的發展。通過金融文化節,雙方找到互利互贏的較佳結合點,使深度融合成為彼此的需要。金融文化節也逐漸成為江門金融文化與城市發展的重要“助推器”,實現媒體與金融產業的雙贏。
攜手合作,借力提升。聯合金融部門、協會,發動企業積極參與,是江門金融文化節得以長久發展的源動力。金融部門、協會是行業的指導者、協調者、監督者,黨報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兩者合力,打造了金融行業的年度盛事,助推金融行業穩健發展。2016年,江門金融文化節就是在江門市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聯合會、江門市銀行同業公會、江門市保險協會等大力支持下順利開展。
緊扣主題,搭建平臺。舉辦活動,必須契合服務對象的需求。從2008年起,江門日報社結合金融部門工作主線,圍繞行業熱點,搭建起三個平臺,即,金融文化和創新產品的展示平臺,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交流、對接平臺,以及百姓全面了解金融理財產品的服務平臺。2013年金融文化節以“智慧金融”為主題,正面宣傳銀行創新之舉,助力江門市成為廣東省唯一的全國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2016年7月11日啟動的以“普惠金融”為主題的金融文化節,與G20峰會上的金融主題不謀而合,體現出金融文化節的高度和前瞻性。
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活動要辦成具有品牌效應的“老字號”,還須在創新之路上不斷探索。每一年的江門金融文化節,報社都在活動內容、形式創新上苦下功夫。2015年,江門金融文化節持續半年之久,共有包括技能競賽、金融教育進課堂等十大活動。同時,充分利用全媒體平臺,宣傳金融文化節活動,如,開設了30場的“惠民金融訪談”節目,14場的“送金融服務和知識下基層”的直播活動。其中,直播活動以社區、學校、車間、圍墾田間等為背景,采用開放式在線訪談形式,讓銀行與企業、群眾面對面交流,暢談金融服務經濟以及銀行與中小微企業的合作與共贏。這種方式在廣東省乃至全國都屬于首創,每期節目都得到社會各界充分肯定。
江門新會紅木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古代紅木商業化經營和古典家具商業化制作的發源地。包括新會在內的江門古典家具產量、產值和銷售額均居全國前列,但作為古典家具“三大作”(京作、廣作、蘇作)中“廣作”的標桿和區域性品牌,江門古典家具顯得過份“低調”,缺少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行業性展覽、大賽,缺乏持續、系統、高水平的宣傳與推廣,致使其在古典家具行業的影響力和區域品牌地位,與自身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真正實力存在一定差距。
2014年初,為展示廣作技藝,弘揚紅木文化,江門日報社把舉辦紅木大賽作為當年重大策劃之一。這是也報社首次介入古典家具行業這一江門特色經濟產業。作為大賽的策劃和承辦單位,江門日報社舉行了兩場招商推介會,吸引了80多名古典家具企業代表參加。通過推介會,讓企業代表親身感覺到《江門日報》立體化的傳播方式,增強參賽信心,有企業現場與江門日報社簽約。
從當年8月12日起,《江門日報》每周利用兩個專版,推出“展示廣作技藝弘揚紅木文化”專欄和專版,介紹大賽籌備情況,及全方位展示參賽隊伍。同時,在網絡和微信上對相關內容進行持續推送。此外,與協辦單位合作,投入60萬元在高速公路的路口和公路兩旁豎立廣告牌,還在部分道路兩旁燈柱上設置廣告宣傳畫,并利用報社遍布大街小巷的電子閱報欄,進行全方位的宣傳。

經過持續三個多月的前期宣傳,木工大賽三場預賽和一場總決賽如期舉行。江門日報社利用全媒體的手段,對賽事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體宣傳,讓參賽的企業和木工師傅們都成了廣大市民眼中的“明星”,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大賽把行業精英邀請到一個平臺競技,不僅讓廣大紅木家具從業人員可以相互學習,共同提高,而且讓更多的市民認識紅木家具的制作工藝,了解江門古典家具行業的發展水平,從整體上推動江門古典家具行業的品牌建設,為江門市古典家具行業進一步發展吹響了新的號角。活動結束后,《江門日報》還推出40個版的特刊,以“弘·木”為主題,對大賽、古典家具行業等進行全面梳理,為大賽畫上圓滿句號。
也正是基于《江門日報》組織、策劃、傳播了這場行業交流大賽,擴大了紅木家具行業的知名度,使這個以往并不受重視的行業獲得關注和扶持。2015年,新會區政府舉辦了第一屆中國(新會)古典家具文化博覽會,木工大賽成為博覽會的重頭戲。江門日報社欲通過木工大賽作為“引子”,“未來舉辦博覽會是終極目標”也得以實現。雖然自2014年以來,古典家具行業遭遇寒冬,但是通過江門日報社舉辦的木工大賽,吸引本地市民對參賽企業實力及品牌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在選購時有了明確方向,幾家企業本地銷售都大幅增長。江門日報社也從木工大賽中,開辟了古典家具行業的經營增收,與新會家具城合力打造《紅木》專版,與品牌企業推出特約專欄等。
(編輯: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