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蘇軾“空故納萬境”與般若空觀

2017-11-23 10:39:44周燕明
理論月刊 2017年6期

周燕明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048)

蘇軾“空故納萬境”與般若空觀

周燕明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048)

蘇軾“空故納萬境”詩論觀,認為空靜心態有助于容納萬千境象。佛教的般若空觀,認為萬事萬物皆因緣和合而生,一旦產生事物的條件發生改變,事物就會跟著改變。現象是虛假的,無常的,空性才是本質。蘇軾隨緣自適的曠達,多得益于佛家般若空觀的滋養。蘇軾作品之“萬境”體現在很多方面。其題材之“萬境”、修辭手法之“萬境”和用典之“萬境”一斑窺豹,是蘇軾曠達胸懷和學高才博的體現,也因此誕生了他斑斕的藝術風格、雅俗并重的語言風格和文章的恢宏氣勢。

蘇軾;空;萬境

1 蘇軾般若空觀

佛教的般若空觀,認為萬事萬物皆因緣和合而生,一旦產生事物的條件發生改變,事物就會跟著改變。現象是虛假的,無常的,空性才是本質。作為認識主體的“我”是空的。《心經》說:“色即是空”,“五蘊皆空”[1],《楞嚴經》說:“性色真空”[2]。《金剛經》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3]。

一切法為度一切眾生,既然世間一切都是緣起性空的,所以,佛法同樣也是緣起性空的,不應有所執著。《金剛經》里“我說法如筏喻者”,“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都意在破除眾生的法執。凡夫為六塵所縛,聲聞為四諦所縛,緣覺為十二因緣所縛,菩薩為六度所縛。所以,《金剛經》最后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否定一切法的真實性。此外,說空是要破斥人對有的執著,但是同時也要避免執著于空,不偏執于一端,取其中道。“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4]《心經》說:“空即是色”,意謂空不是虛無,空是變化紛呈的現象和假有,就不會執著于空,而是取其中道。

在生活中運用般若空觀的智慧,而又不執著于空,就會使人生較為達觀,比較能夠看淡自身利益得失,隨緣自適。而晚年的蘇軾正是這樣,即使被貶謫,身處逆境,卻有“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達觀。宋代重文輕武的政策,給文人士大夫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治國理政的平臺。但統治者的爭權奪利和政治斗爭的此起彼伏接連不斷,又往往使得文人如驚弓之鳥。蘇軾雖然頗有治世之才,但因和王安石、司馬光的政見不同,一生幾乎都在外作官,特別是“烏臺詩案”貶謫黃州后,環境、氣候的惡劣以及對朝廷的失望,使得蘇軾心灰意冷,自號“東坡居士”。佛典的浸潤和貶謫的經歷,使得蘇軾汲取般若思想的精髓,并轉化為切切實實的人生感受。

1.1 蘇軾般若空體悟

嘉祐六年(1061),蘇軾第二次路過澠池。人生空漠感油然而生,“人生到處何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5]見到新塔而想起逝僧,人生似“雪泥鴻爪”般稍縱即逝。在佛經中,“空中鳥跡”是很常用的意象之一,《華嚴經》卷三十五《寶玉如來性起品》:“譬如鳥飛虛空”[6],盡管對是否化用佛典有爭議,但無論怎樣,蘇軾的人生無常感是切切實實的。飛鴻爪跡輕淺,雪泥消融,形象表達出人生如煙似夢般虛幻。這種無常感多次出現在詩句里。“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變化浮云隨”[5]用《維摩經》:“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的典故,表達人生無常之感。杭州任職時,蘇軾作《吉祥寺僧求閣名》,色中悟空,從盛開的牡丹中悟出榮枯如風如電般轉瞬即逝:“觀色觀空色即空。”[5]

如果說此時的蘇軾之般若空還只是隔靴搔癢地引用佛典,隨著政治環境的險惡加劇,他的無常、空漠感卻是深刻而持久的體悟了。如貶謫黃州后的《安國寺浴》:“心困萬緣空”[5],任密州后,作《薄薄酒》二首:“世間是非憂樂本來空。”[5]作于元祐年間仕途順利之時的“再入都門萬事空”[5]。(《送杜介歸揚州》)貶謫惠州時期的:“析塵妙質本來空”。作于貶謫海南期間的《次前韻寄子由》:“榮辱今兩空。”[5]在頹唐的老境中,回首一生,終于看破紅塵,看淡榮辱、得失。被貶嶺南后,蘇軾作了大量的和陶詩,有詩句:“吾生一塵,寓形空中”(《和陶答龐參軍六首》其六)。“是身如虛空,誰受譽與毀?”(《和陶飲酒二十首》其六)。這些詩句表明,蘇軾在后期的貶謫生活中,切切實實體會到了空和無常。

從對佛典的運用到人生孤獨、空漠感的真實感受,貶謫的經歷,使得蘇軾真真實實地體會到了人生之無常,也許,這是他仕途之不幸,卻也是他藝術之大幸。這種人生無常感使得他多有人生如夢之感。

1.2 人生夢幻之感

人生如夢思想既是政治起伏中蘇軾對人生的體悟,同時也是般若空觀在人生層面的體現。在佛家看來,人和萬物一樣,不能決定自己的生和死,也是無自性的,人只是在業力的大海中浮沉,生命是短暫的、虛幻的、無常的。《楞嚴經》說:“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2],佛家般若智看來,萬物如夢般短暫,人生是宇宙萬相之一,故用“如夢”作喻。如《維摩經·方便品》“人身無常”之十喻,《大智度論》卷六以十種譬喻說明諸法空相等。

蘇軾一生顛沛流離,政治生涯跌宕起伏,所以對人生虛幻感受更深,般若空觀與他人生體驗相契合,而引起他共鳴。任徐州太守時期他就有“古今如夢,何曾夢覺”(《永遇樂·明月如霜》);“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的感慨,當然,蘇軾此時的“人生如夢”感受還比較朦朧。任職密州時,亦有“人生如朝露,白發日夜催”(《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的詩句。“烏臺詩案”后,貶謫黃州,這一時期,惡劣的氣候和生活環境,以及痛徹心扉的孤獨、寂寥和病況也在詩中反復提及,《大寒步至東坡贈巢三》:“空床斂敗絮,破灶郁生薪。”[5]《寒食雨二首》:“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5]。生死邊緣的人生感受,人生低谷的貶謫生涯,痛徹心扉的人生體悟,以及閱讀佛教經典、靜坐觀空體驗,使他切膚般地體會到“人生如夢”的含義,“人生如夢”成了他作品中反復詠嘆的基調:“事如春夢了無痕”;“世事一場大夢”(《西江月·黃州中秋》);“恍然酒醒夢覺也”(《與杜幾先一首》);“萬事回頭都是夢”(《與王定國十五首》十二);“一年如一夢”(《歧亭五首》其二)……

在蘇軾詩詞中,人生如夢的主題常常伴隨著深沉的悲涼和無奈,是他作品中最灰暗的調子。黃州時期,蘇軾通過對佛經的修習,對夢與覺的關系有了理性的思考:“不知真覺者,覺夢兩無有”[5](《勝相院經藏記》)。真正從夢中覺醒的人,也即大徹大悟的人,既不執于“夢”,也不耽于“覺”。“兩無有”即非有非無之中道。《圓覺經》說:“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7],既打破執夢為實的凡夫知見,同時又是對持“如夢”觀而趨向消極的人生態度的一種糾偏,而是取佛家之中道。正是因為蘇軾受佛家中道如夢觀的影響,從而能使他從人生逆境中走出來,走向超脫,這也是蘇軾最具人格魅力的地方。

后來即使在元祐年間仕途輝煌之時,蘇軾面對再次的榮華,并沒有沉溺其中,而是對現實有所覺照:“紛紛榮瘁何能久……恍如一夢墮枕中”(《次韻三舍人省上》)。黃州的貶謫讓他心有余悸,對政治有所覺醒,在榮華中仍能預見衰落,所以,這一時期,他仍有夢幻之感:“二十三年真一夢。”(《送陳睦知潭州》)這段時間,他亦多次有“吾生如寄耳”的感傷,如元祐元年的《和王晉卿》、元祐五年的《次韻劉景文登介亭》、元祐七年的《送芝上人游廬山》都有“吾生如寄耳”的慨嘆。貶謫儋州時,又作:“人間何者非夢幻”,(《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當遇赦北歸時,詩人無喜亦無悲,只淡淡道出:“了無一事真”(《用前韻再和孫志舉》),政治生涯的起伏跌宕最終換來榮辱得失的云淡風輕。

1.3 隨緣自適人生態度

盡管在蘇軾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人生如夢的感傷,但暫時的悲傷并沒有趕走他的陽光,人生如夢的體驗沒有把蘇軾引入人生的虛無,而是讓他能夠更清楚、持距離地看待得失和榮辱,保持達觀的情懷,在淡泊的日常生活中體味著人生的真趣,這也是蘇軾作品中最有魅力的精神所在。

貶謫黃州時,簡陋的生活、惡劣的氣候并沒有使他徹底喪失信心,即使在“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的溫飽問題之下,他猶能達觀地看待事物,還認為:“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處置”[5](《與章子厚書》)。被貶黃州,雖然也有環境和地位天壤之別的不適、失落和感傷,但以往佛家文化的滋養,蘇軾本能地運用了佛家隨緣自適的思想,在榮與辱的巨大落差中開辟出人生的一條曲徑。雖有幾分不甘和凄楚,卻也撐起了他的生命之舟,從而在艱難的人生困境中搖出文藝的輝煌成就。

他的《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今年洗心參佛祖”[5],洗心參佛、焚香靜坐,是蘇軾貶謫生活后的常事。這時已不同于前期的以文化視禪,而是開始將禪理運用到生活之中。一洗之前儒家“立功、立德、立名”的價值追求,在精神上追求物我兩忘、身心俱適的清凈禪境。“定心無一物,法樂勝五欲”[5]說明佛家思想對蘇軾真正發揮作用了。所以,同樣是貶謫,柳宗元的散文里多是凄神寒骨的風格,而蘇軾的文章中我們依然能看到超脫的人生態度。《大寒步至東坡贈巢三》:“行看花柳動,共享無邊春。”[5]他將苦難的人生進行審美化的處理,于苦境中尋出樂趣。被貶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初到黃州》);貶惠州,則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枝二首》之二);貶儋州,則曰“他年誰作與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般若空觀使他能看淡得失,隨遇所安。他的詞《無愁可解》說:“萬事從來風過耳”,說明苦樂哀愁、榮辱得失等“萬事”,虛幻如風,不留痕跡。再如:“我行無南北,適意乃所祈”(《發洪澤中途遇大風復還》)。“黃雞催曉不須愁,老盡世人非我獨”(《與臨安令宗人同年劇飲》)。“不知何所樂,竟夕獨酣歌”(《乘舟過賈收水閣收不在,見其子,三首》)。“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蘇軾學禪,主要是借助禪宗去追求一種超凡曠達的精神境界,“并不是為了佛家的西天極樂世界。”[8]般若空觀仿佛一劑良藥,能醫治生活中的苦難及挫折。它意在人們把執著的事物看輕、看淡、然后放下,在死亡面前,一切的功名利祿都不過是過眼云煙。這也是很多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在仕途困頓之時走向佛老,療治傷口的主要原因。

2 “空故納萬境”詩學內涵

蘇軾的般若空觀的人生態度運用到詩學上,即是“空故納萬境”。他的《送參寥詩》曰:“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5]蘇軾認為,在創作中詩人不執著于事物,才能容納萬物。惠洪《跋東坡允池錄》評蘇軾文風:“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自非從《般若》中來,其何以臻此?”[9]“空故納萬境”之“萬境”略舉其作品題材、博喻和用典三方面,以一斑窺全豹,以見蘇軾題材之豐富、修辭手法之嫻熟以及學問之廣博。

2.1 作品題材之“萬境”

“空故納萬境”,蘇軾認為要使詩歌達到妙境,心無掛礙,而能包納萬千的境象。蘇軾認識到空的心態對于詩歌創作的重要作用和影響,他在《與子明兄》一文中說:“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5]在蘇軾筆下幾乎沒有不能入詩的題材。蘇軾今存詩兩千七百多首,內容非常豐富。總體而言,烏臺詩案之前,儒家思想在蘇軾的創作中占著主導地位,而其對政治的熱情和民生的關注也是他詩歌的主題。

第一,政治諷喻詩。在杭州、密州和徐州任職期間,他發現王安石新法有很多弊病,于是以政治諷喻詩的方式暴露新法弊端。如《山村五絕》其中兩首反映加強鹽政鹽稅致使有數月食淡之民,青苗法實施過程中,百姓因欠青苗至賣田宅、投水、自縊等慘況。《李氏園》《荔枝嘆》,揭露統治者為滿足個人享受勞命傷財罪行。因為對新法的不滿和失望,故而他時常在詩中表達出來。《寄劉孝叔》涉及新政時弊各個方面,這也正成為后來“烏臺詩案”的把柄。

第二,民生疾苦詩。盡管對新法不滿,但蘇軾還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官,蘇軾和杜甫一樣有著儒家仁者之心,寫了不少“悲歌為黎元”的詩篇。通判杭州時的《除夜直都廳囚系皆滿,日暮不得返舍》,對百姓為生存販鹽而身陷囹圄,表示同情。任職密州時,《次韻章傳道喜雨》描繪出蝗旱災害的悲慘景象。在黃州寫的《五禽言》《魚蠻子》,反映地租剝削的殘酷性。這些詩寫得情真言摯,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百姓苦難的深切同情,留下了時代民生疾苦的真實剪影。

第三,山水詩。蘇軾一生足跡所至,飽覽美景,寫了大量山水詩。由三峽出川時,作有《江上看山》《入峽》《巫山》等詩,描寫蜀中山水風光。任職杭州時,作《游金山寺》《望湖樓醉書》《夜泛西湖》等詩,描繪了美麗的長江夜色、江南風光、西湖夜景等。在密州、徐州所寫的《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登州海市》描繪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晚年遠放惠州、儋州,再現了嶺外風光。《新城道中》《白塔鋪歇馬》等詩,則以喜悅之情描繪了農村風俗人情的清新樸厚,生機盎然。

貶謫以后,由于政務較少,基本就是閑職,所以這時期蘇軾的詩多向日常生活傾斜。他以吃飯、品茶、睡眠、沐浴、筆墨紙硯等題材入詩,樂此不疲。如詩人對濯足的描寫:“明燈一爪剪,快若鷹辭輔”[5](《謫居三首·夜臥濯足》)。詩人洗腳時,也許太燙了,于是,他把腳蜷著急速地從盆中抬起,影子映在了墻上,濯足之類小事在他看來充滿生活情趣。生活的窘迫似乎也沒有減少他生活的樂趣,后期作品,他以飲食、養生等題材入詩,屢見不鮮。

作品題材之“萬境”正是蘇軾隨緣自適人生態度之體現。隨緣而生,隨緣而滅。逆境之時,也不沉淪,隨遇而安。他的創作題材,隨著他的人生起伏而變化,給我們以人生“萬境”之體驗。他以豐富的文藝題材,達觀的人生態度,帶我們走進他的世界,和他同樂,與他同悲,一起賞景。逾越千年,我們仍能感受到他鮮活的靈魂。

2.2 修辭手法之“萬境”——博喻

佛經中佛陀為眾生說法,喜用生活中事件作譬喻,以把佛法說得清楚明白易懂。如《法華經》經典七喻之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東坡詩中也多譬喻,以使詩歌更加形象。他善于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平凡細小的事物進行譬喻,從而收到點石成金的藝術效果。如《新城道中》:“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5]以絮喻云,取其輕軟而色白,以鉦喻日,取其形狀之似,平淡自然而又新鮮奇特。再如《游金山寺》:“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5]以“靴紋”喻波浪皺紋之細,以“魚尾赤”形容晚霞之紅。比喻貼近日常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故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10],他認為比喻,沒有什么限制,但以用得恰當為好。蘇軾之比喻不但形象,而且富有新意。如《海棠》以人喻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5]以身著紅妝的美人比喻深夜的海棠,寫出海棠之嬌媚,構思奇特,比喻脫俗。當然,蘇軾的比喻引人注目的還是博喻。

博喻,連續用幾個喻體去描繪本體,使比喻更形象、更富于表現力,《詩經》已有。蘇軾學博才高,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觸手成春。博喻,可以看作蘇軾“空故納萬境”之“萬境”在修辭手法方面的體現,元豐元年(1078),蘇軾作《百步洪》二首,其一:“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5]詩連用動態之兔奔、鷹落、馬馳、弦飛、箭脫、飛電、水珠翻荷七個比喻來形容洪流急湍的迅猛之勢,筆酣墨飽,酣暢淋漓。這樣的比喻手法以排比句式一氣噴出,詩之韻律與文之流暢兼而有之,充分顯示了蘇詩豪邁奔放的風格特征。與《金剛經》中“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之“六如”比喻異曲同工,皆錯綜利落,一氣呵成。

巧妙的比喻能給人以直觀的藝術形象,是詩人詩思敏銳、才情卓越的標志。如果說豐富多彩的比喻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才華橫溢的蘇軾,那么用典的繁復則讓我們看到了博學多識的蘇軾。

2.3 修辭手法之“萬境”——用典

“空故納萬境”之“萬境”還體現在蘇詩用典方面。劉勰《文心雕龍》則稱用典為“事類”:“事類者,……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10]即援用典故來類比說明,引用古事、古語來論證今義。蘇軾讀書極多,他以若谷之胸懷,博學之才識,將當時人的作品掌故、風俗民歌等,運用到詩中。從傳統的經、史、子、集,到民謠、俗語、街談巷議,乃至朋友間的說笑、打趣,無所不有。蘇軾用典和其博喻一樣,有一連串用典現象,且以排比句式鋪陳而出,以義理貫穿,似長江大河,既有蘇軾慣有的縱橫恣肆之風,又呈現宋詩學問化、議論化特點。

這里舉其佛典為例。蘇軾詩中常用佛典表達自己對人生及禪理之體悟,東坡運用佛典詩有《吉祥寺僧求閣名》《鹽官絕句四首北寺悟空禪師塔》《次韻僧潛見贈》《次韻潛師放魚》《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游凈居寺》《三朵花》《贈東林總長老》《觀臺》……《記所見開元寺吳道子畫佛滅度,以答子由,題畫文殊、普賢》一詩,前半首幾乎句句用佛典,但思想較平淡。

用典,貴在化用,用古事抒懷,如鹽中著水,了無痕跡,方是佳境。劉勰《文心雕龍·事類》“用舊合機,不啻自其口出。”[10]引用恰到好處,跟從作者的口里說出來的沒有什么兩樣。蘇詩運用佛典而有詩的意境,往往是化用禪境入詩,如《和黃秀才鑒空閣》:“明月本自明,觀空孰為境。掛空如水鑒,寫此山河影。”[5]寫月之本體自明,無所滯礙,如水之清澈,映照山河。夜月當空之意境,蘊含性本清凈而照見萬象之禪理,意境空靈。既有詩之韻味,又有禪理之深刻。和王維以自然山水表達禪意類似。

蘇軾以其天才之稟賦、廣博之學問、創新之態度,于詩中用典,增強詩歌表現力。信手拈來,化典入詩,觸手成春,廣博嫻熟。當然,如此繁復用典而不加揀擇,也有弊端。蘇軾用典過于繁復,加之學問化,晦澀難懂,且過于率性,比較粗疏,常夾雜著融而未化成分。用典之“萬境”,也會給詩歌帶來以學問為詩之說理傾向,致使后代評論家褒貶不一。

3 “空故納萬境”美學意義

當然,蘇軾之“萬境”遠遠不止以上三個方面,就文學而言,其文體的種類也令人眼花繚亂,從抒情之純詩,到實用之書、詔、宣等。般若空賦予蘇軾不沾滯于物之自由精神以及海納百川的雍容氣度,這種寬廣的胸襟更有助于領悟宇宙人生的意蘊。空生出“萬境”之有,也成就了蘇軾詩歌斑斕的風格、多彩的語言以及恢宏的氣勢。

3.1 風格之斑斕

蘇軾通達精神和開放態度體現在文風上,主張風格應多樣化,他不滿意王安石千篇一律的要求。他的詩風斑斕多彩,風格不一。南宋劉克莊《后村詩話》卷二曰:“有汗漫者,有謹嚴者,有麗縟者,有閑淡者。翕張開合,千變萬態”。[11]這也是詩歌題材的豐富性在藝術風格上的體現。通篇老健的如《白帝廟》,飄逸的如《神女廟》,清麗的如《石鼻城》,古雅的如《九日湖上尋李二君不見》,華麗的如《四時詞·春詞》。當然,曠放是他的主要風格,也是他的個性使然,作于早期南行進京期間的《江上看山》《巫山》《入峽》,任職杭州時期的《有美堂暴雨》《百步洪》等奔放流轉之作,即使在后期生涯中,這種雄健之風格仍偶有流露,如貶謫黃州時期的《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次韻孔毅父集古人句見贈五首》,元豐七年四月赴汝州途中所作《開先漱玉享》和《棲賢三峽橋》,這也正是他曠達精神的體現。但貶謫黃州后,接二連三的挫折和打擊使得他的率性真情開始收斂,并有意識地模仿陶淵明平淡詩風,并以之隱居為楷模,作大量《和陶詩》,語言質樸,不假雕飾。

蘇詩風格更為可貴之處在于兩種對立風格的融合。在常人看來,“陰柔美”與“陽剛美”本是風格之兩極,但在蘇軾看來,它們可以融合成一種新的美學風格。他在《書黃子思集后》:“發纖秾與簡古,寄至味于淡泊,”[5]意謂韋應物和柳宗元的詩,融纖秾密麗于簡古之詩風中,含豐富內容于外在簡單形式中。再如在《次韻子由論書》中提出的“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5]將鮮明對立的兩種風格熔鑄為一體。如他的《澄邁驛通潮閣》其一:“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5]白鷺“橫”于秋浦之上,用“橫”字帶出一股雄健之勢,暗示出秋浦水天一色,空寥清曠;然后用“沒”字寫晚潮,雖然是動態,卻也是無聲無息,與作者浩渺心事連廣宇相吻合,給人一種浩大曠渺的感覺。如此浩渺之景無形中消解了前面的倦客之鄉愁。雖寫悲傷之懷,卻不流于頹唐,畫面疏朗,筆力雄放。他追求的是“枯”與“膏”、“質”與“綺”、“癯”與“腴”、“清”與“雄”、“剛健”與“婀娜”等風格的對立統一,這既是蘇軾詩歌理論和創作創新的訴求,也是他入世出世不二的通達精神體現。這和他詩中有畫,以文為詩和以詩為詞的文體互通觀點本質上是一致的。

3.2 雅俗之并具

蘇詩題材的世俗化和日常化帶來了語言的通俗化,這也是他的審美追求,他在《題柳子厚詩》中說:“用事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5]還說:“街談市語,皆可入詩”。也許是出于唐詩之外的另辟蹊徑考慮,一改宋前詩人不敢用俚字俗語的風氣,與后來的江西詩派“點鐵成金”有異曲同工之妙,“如街談巷說,鄙俚之言,一經其手,似神仙點瓦礫為黃金,自有妙處。”[11]但蘇軾以俗為雅更多的是出于對生活的熱愛和幽默,俚俗語言運用起來更為自然,不同于江西詩派亦步亦趨之沾滯。蘇詩中有不少地方使用俗語、諺語、方言,甚至平時的戲語。如蘇軾《次韻孔毅父集古人句見贈五首》其三云:“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5]“皮”與“骨”之典故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三《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達摩欲返天竺,命門徒各言所得,謂道副曰:“汝得吾皮。”謂道育日:“汝得吾骨。”蘇軾這樣引用,意在表達,天下有幾個人能得到杜甫作詩的精髓呢?形象而生動。而蘇軾這首詩的“信手拈得”四字,也是佛典中常見的詞匯。受到禪宗世俗化的影響,宋人的審美也向世俗化傾斜。但是“以俗為雅”的審美情趣指向的仍然是“雅”。所以,雖然使用俚語、方言,目的卻是希望通過俗語獲得古樸、高雅的趣味,使詩歌更有生命力。這也是宋人在迫于唐詩之藝術高峰之下而作出的努力和嘗試。蘇軾在《于潛僧綠筠軒》中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5]可見,在肉和竹二者不可兼得的取舍間,蘇軾還是選擇了“不可居無竹”,因為“無竹令人俗”。《寶繪堂記》說:“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5],還是保留了傳統士大夫不被物欲所縛的高潔情操。《汲江煎茶》一詩:“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5]貶謫的生涯里,詩人帶著幾分閑情逸致,在荒城的深夜,一邊品嘗著自烹的清茶,一邊聆聽著清越的更鼓聲,待著天明。由于作者的詩意情懷,水、火、瓢、勺等日常生活用品在江雪、明月、松風等高雅之物的襯托下,雅味十足。

“以俗為雅”往往使得雅俗并重,既有俗語之活潑,又有雅情之高潔。即使看起來鄙俗俚語的語句,在詩人筆下,也往往雅味十足。這既是蘇軾才華之體現,也源于他對生活的熱愛,也是他以萬象入詩取材在語言層面的體現。

3.3 氣勢之恢宏

作家才性對藝術風貌的形成有著關鍵作用,劉勰的《文心雕龍·體性》說:“性情所鑠,陶染所凝;……各師成心,亦如人面。”[10]人的才華、氣質、學識和習慣都是由人的情性所決定的,各人按照自己本性來寫作,作品的風格就像人的面貌一樣彼此互異。蘇軾率性曠達的個性成就了他曠放的詩風和恢宏的氣勢。蘇軾的詩和他的文一樣,氣勢磅礴,才氣縱橫。蘇詩也有工整、凝練、艱深的一面,但他擅長的還是放筆縱意、以氣運筆、痛快淋漓的寫法。就蘇詩創作主流來說,詩境界闊大,筆力豪邁,宏肆雄放,自由揮灑,具有豪健清雄的特點。蘇軾喜歡使用排比句以及博喻,使文章氣勢磅礴,喜歡任意揮灑。如《江上看山》:“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后嶺雜沓如驚奔。”[5]水急船快,景色飛逝而過,詩風奔逸,仿佛一揮而就,一氣呵成。他的《荔枝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5]作者將荔枝作為禍根,揭示了統治者貪圖享樂,不惜魚肉百姓、勞民傷財的可恥行徑。晚年的《壺中九華詩》:“清溪電轉失云峰,夢里猶驚翠掃空。”[5]作于紹圣元年東坡六十歲時南遷道中,詩從大處著筆,清澈的溪水,由于舟行急速,迅轉如電,插入云霄的山峰也轉瞬即逝,夢中還能看見那蒼翠橫空的山色。“失”和“掃”,有力地表現了舟行的急速,詩風健勁。再如他的《有美堂暴雨》《登玲瓏山》《和子由木山引水》《渼陂魚》《僧清順新作垂云亭》《石蒼舒醉墨堂》等,都以駿快見長,才氣噴涌。詩人曠達的人生態度,奔騰的想象,馳騁的神思,敏銳的藝術感受,廣博的學識,堅厚的文學功底造就了其信手拈來俱天成、筆底盡得風流的高華才氣。趙翼《甌北詩話》云:“才思橫溢,觸處生春”[12]。雖然蘇軾有以文為詩的理論傾向,但這恢宏氣勢主要取決于蘇軾的心胸氣度和才華個性,蘇詩的豪放風格是蘇軾曠達性格、淵博學識、才華橫溢以及創新精神的才性和個性在詩歌中的體現。沈德潛《說詩晬語》:“蘇子瞻胸有洪爐,金銀鉛錫,皆歸熔鑄。”[13]蘇軾縱橫恣肆的筆風和詞體相結合,孕育了天風海雨般的豪放詞。和詩相比較,詞長短不一的體式,更符合蘇軾的奔放恣肆的行文特點和隨意率性的性格特征,而同時兼有詩的含蓄蘊藉,故蘇詞往往得到更多人的青睞。

蘇軾的一生,仿佛一首交響樂,不同的階段唱出不同的旋律,故而他的人生不是只有一種色調。人生的起伏使得他的人生呈現出多面性,而宋代文人的禪悅之風和為學的態度,使得他的創作更富于張力,也容易和后來者產生共鳴。不沾滯于物的態度使得蘇軾作品氣象萬千。題材之“萬境”、修辭手法之“萬境”和用典之“萬境”是蘇軾曠達胸懷和學高才博的體現,也因此誕生了斑斕的藝術風格、雅俗并重的語言風格和恢宏的氣勢,而不變的是他那隨緣自適的曠達,正是這份曠達,成就了他豪放的藝術本色,而這曠達,多得益于佛家般若空觀的滋養,即使在逆境中,也沒有沉淪,反而成就了他文藝的輝煌。

[1]大正藏·心經:八卷[M].848.

[2]大正藏·楞嚴經:十九卷[M].105.

[3]大正藏·金剛經:八十五卷[M].0001.

[4]龍樹.龍樹六論[M].漢藏諸大論師,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36.

[5]蘇軾.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96,111,331,1034,687,1476,2248,1159,1112,388,1661,1974,1159,906,2286,436,307,1186,891,2399,2364,1155,228,2362,16,2126,2047,1986,1661,2124,210,2109,356.

[6]大正藏·華嚴經:十卷[M].1.

[7]大正藏·圓覺經:十七卷[M].913.

[8]郭玉生.論禪宗語言對宋詩語言藝術的影響:從英美新批評理論的角度考察[J].寧夏社會科學,2003(1).

[9]惠洪.注石門文字禪[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548,1832.

[10]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601,614,614,505.

[11]吳文治.宋詩話全編[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8352,2942.

[12]趙翼.甌北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56.

[13]沈德潛.說詩晬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233.

責任編輯 文嶸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6.009

I222=441

A

1004-0544(2017)06-0048-06

周燕明(1982-),女,江蘇宿遷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a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日韩a级毛片|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国产欧美高清|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中文字幕资源站|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不卡| 国产毛片不卡|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91人妻在线视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在线国产91| 91无码网站| 国产啪在线91| 自拍偷拍欧美|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网|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国产区免费|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免费在线观看av| 亚洲视频三级| 91久久夜色精品|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91精品视频播放| 99视频在线免费| 欧美精品高清|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网址|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国产精品免费p区|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婷婷丁香色|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91麻豆国产在线| 日本一区高清|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日本91视频| 97成人在线视频|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