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史學的“近代”之爭與“近代化”視角論“近代手工業”的起點

2017-11-23 10:39:44熊元彬
理論月刊 2017年6期

熊元彬

(湘潭大學歷史系,湖南湘潭 411105)

從史學的“近代”之爭與“近代化”視角論“近代手工業”的起點

熊元彬

(湘潭大學歷史系,湖南湘潭 411105)

無論是對“近代史”的分期,還是對“近代工業”“近代手工業”等概念,學界仍爭論不休。對于幅員遼闊的中國的僅次于農業的手工業而言,撇開傳統的政治史和經濟史分期,結合“近代”這個漸趨全球化的發展特征,專門從“近代工業”和“近代手工業”的內涵及其差異來論述“近代手工業”的起點,以“近代化“過程中機制洋紗與傳統手工織布的開始結合為界標是較為合理的,這個起點應為19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英國機制洋紗的輸入。

近代手工業;近代化;棉紡織;洋紗;起點

“中國近代史”的分期看似一個無須再議的問題,但時至今日,學界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誠如1991年蔡開松所言:“迄今為止,史學界大體提出了10余種分期標準”[1]。并且,學界幾乎都是從“政治史”的角度著眼,將“中國近代手工業”的起點界定為1840年的鴉片戰爭,而未結合中國傳統手工業向近代的轉變和近代漸趨全球化的特征,以“近代手工業”自身皆具近代化機制成份與傳統手工并存的雙重特征及其變化為其界標。基于此,本人僅求能撇開政治史和經濟史的分期標準,從“政治史”的分期模式深入至“近代手工業”的專題研究。

1 學界對“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開端”之爭及其成因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歷史教研的價值所在,而歷史分期的目的則在于更加直觀地把握各時代不同的特征,其首要任務就在于找出這個發生質變的關鍵點。歷史本無斷代之分,但是為了人們更為直觀地了解各時段的特點及其主要內容,因而歷史分期成了歷史研究的中心和首要問題。誠如林增平所言:“正確地采取分期的辦法去研究和敘述中國近代歷史,才能對中國近代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作綜合的探討,找出貫穿這些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的線索,掌握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規律,從而對這一階段的歷史獲得全面的系統理解。”[2]。

“中國近代史”的分期是學界研究近代史的中心和首要問題。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差異性較大,且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具有不同步性,以及學者所持的標準不一,因而一直爭論不休。檢索知網可知,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以“中國近代史分期”為題的論文就在30篇以上,其中胡繩在1954年《歷史研究》創刊之時,鑒于解放前學界有關“中國近代史”分期及線索不明的問題,首次探討了“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認為“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是指,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約80年間的歷史應如何細分為若干階段、若干時期的問題”,從而明確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為鴉片戰爭[3]。1955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組織了一場有關“中國近代史”的專題講座,會上胡繩再次強調:“我們所說的近代史,是指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時止這80年的歷史。”[4]215

自胡繩首次討論“中國近代史”分期以來,《歷史研究》與《近代史研究》等重要刊物已多次發表論文,對其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其中有學者主張以太平天國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端,認為“比較1840年鴉片戰爭開端說,1861年因為有一系列標志性事件”,如安慶失守、總理衙門及安慶內軍械所的設立,因而“更有理由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5]。

也有學者從內部趨向史觀著眼,認為“中國近代史”是中國內部政治、經濟發展的結果,始于明清之際,如徐中約的1600年說,以及其他學者的1644年說。其中,許蘇民不僅反對1840年鴉片戰爭說的“沖擊反應”模式,而且也否認“侵略—革命”論的蘇聯模式,認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應從“內發原生”模式出發,從而將“晚明中國改革開放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萬歷九年(1581年)確定為中國近代史之開端。”[6]然而,晁中辰則認為隆慶元年(1567年)東南海禁的開放才是“近代”的開端,“從此‘海宇宴如’,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不僅海外貿易得以迅速發展,“白銀大量內流,國內銀本位制漸得確立,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個新水平”,而且“開始日益侵蝕封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甚至思想文化領域也出現了與工商業者“鼓與呼的新思潮”。簡言之,晁中辰認為“明代后期隆慶開放應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7]

但是,總體而言,學界從政治史的視角,將“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界定為1840年的鴉片戰爭已得到了學界的基本認可。其中,1926年呂思勉在其講義中從“沖擊反應”模式著手,肯定了鴉片戰爭對中國從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標志作用,認為“五口通商為中國見弱于外人之始,此乃積數千年之因,以成此一時代之果”[8]33。1938年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大綱》也直接將其起點明確為鴉片戰爭。但是,對于“中國近代史”以何年為開端,呂思勉和蔣廷黻均未作明確說明。時至1939年,胡繩才明確指出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進入了它的近代史”[5]406。新中國成立后,以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已得到了基本認可。

學界對“中國近代史”分期的長期爭議,其原因甚多,除了與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差異性較大,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步調不一致有關之外,還與蘇聯史學界的影響密切相關,使學術研究被政治化。其中始于20世紀30年代呂振羽等人提出的“資本主義萌芽”論之所以被毛澤東認可,并成為50年代學界的“五朵金花”之一,其著眼點就在于“力圖證明中國的歷史演進符合斯大林社會發展五階段圖式的歷史必然性”[9]。50年代中期之后,蘇聯史學界又改為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從而使我國史學界大多學者也相應改變了原有的分期界標。其中蔣孟引最先響應,于1955年發文論證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端說[10]。

客觀地講,從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對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進行界定不無合理之處,但是作為前蘇聯外交部官員的齊赫文斯基對中國近代史開端的闡述,實際上是在打著馬列主義幌子的前提下,歪曲中國的歷史,不僅將1644年入關的滿族稱為“征服者”,而且還將漢族之外一切的少數民族稱為“非中國人民”,企圖分裂中華民族,為沙俄推行霸權主義制造輿論。更為重要的是,就近代中國自身的發展歷程和特征而言,其開端則應延至鴉片戰爭時期。然而,為霸權主義考慮,不僅一部分西方學者將“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追溯至明代中葉,以西方傳教士來華作為中國“近代史”和“近代化”的開端,而且東方的日本學者內藤湖南還在其《東洋文化史研究》的著作中將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提前到了宋朝時期。

雖然學界對“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開端進行了長期的爭論,但幾乎都是從政治史的角度來論述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近代經濟史”的專題研究,使諸多中國近代經濟史專著及其論文都以鴉片戰爭作為“近代”的開端,從而忽視了近代經濟史自身的變動過程。實際上,由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具有不同步性,因而“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11]478,而不能一味地以政治史的分期來論述“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發展歷程及其特征。

2 有關“近代化”與“近代手工業”概念的鑒別及其分期的闡述

“近代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是處于兼有傳統方式并漸趨現代化的一個中間階段。即“所謂中國近代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資本主義現代化”[12],是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個全面而又綜合性的變化過程。正因為如此,清末梁啟超在有關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就曾明確指出:“關于時代的劃分,須用特別的眼光。我們要特別注意政治的轉變從而劃分時代,不可以一姓興亡而劃分時代”[13]270。具體而言,“近代化”主要有三方面:一、生產力方面從手工操作漸趨機器生產的轉變;二、政治方面從封建專制漸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轉變;三、生產方式上從封建主義漸趨資本主義的轉變。

縱觀史學界的發展歷程可知,向來學界多將“近代化”與“現代化”相混淆,甚至同義而用。其中,羅榮渠就曾認為:“人類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切急劇變革,這一變革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的大轉變過程”[14]16。之后,吳承明又用“早期現代化”的概念來研究“近代中國經濟”,認為“講歷史,多用‘近代化’”[15]236,與尚鉞將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作為標志一樣,將“近代化”的起點追溯到了明朝中葉。對此,黎澍專門撰文指出,以資本主義萌芽作為界標存在著將“明朝的中國歷史近代化的傾向。”[16]

但是吳承明則認為“16世紀以來的變遷,實即我國的現代化因素的出現”[17],甚至許紀霖還按照美國社會學家M·列維的“早發內生型現代化”和“后發外生型現代化”的模式,認為從19世紀開始中國的現代化已開始從農業向現代工業轉型[18]2。從此可知,羅榮渠及其后的吳承明都認為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就開始了現代化,而未能將“現代化”與“近代化”的概念相區別開來。

此外,理清“近代工業”和“近代手工業”的分期問題,不僅有助于打破傳統的政治史分期標準來論述工業化和手工業,而且還能透視出“近代工業”與“近代手工業”自身的發展歷程及其特征。歷史往往是一種復雜的過程,“歷史研究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其客觀真實性,更在于其思想性與時代感”[19]。在以往的研究中,“近代工業”一般指的是采用動力或機器生產的工業,或者是機器工業與手工業不分,如劉佛丁就認為在舊中國,“近代工業”通常是指采用動力或機器進行生產,并雇傭30名以上工人的工廠,它與人力手工小規模的傳統生產有別[20]135。

如果按照動力或機器生產為準繩,那么中國“近代工業”應始于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的“求強”時期,而地處西南邊陲的云貴則應始于洋務運動后期,即80年代“求富”階段的冶礦業。但是,就“近代手工業”研究領域而言,則應從其自身的界標而論,而不應成為“近代經濟史”或“近代工業”的附庸。因為任何研究對象都有其自身的內涵和發展特征,而“近代”本身就是居于“古代”與“現代”之間一個斷代的時間概念,而“近代化”則是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化的一個過程。

從經濟方面而言,“近代化”就是資本主義的形成和漸趨發展的過程,“近代史”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史,但是“近代史”不能等同于資本主義史。“近代化”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形成,并出現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在經濟上表現為分工明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遭受打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不斷形成和擴散。由于不同研究領域和地域都有著不同的“近代化”界標,因而在研究各個領域或地域之時,尤其是對幅員遼闊、手工行業眾多的中國而言,加強不同地區、不同手工行業的研究就尤顯重要。

但是,筆者并不否定宏觀性的研究,而是認為如果真要進行宏觀性的手工業研究,那么就應當盡可能地找到一個合適的界標,在近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融為一體的情況下,綜合西方工業國和整個中國的近代歷程,以手工業中最為典型的棉紡織原料的變更——洋紗的輸入作為“近代中國手工業”的標志[21]。然而,從已有研究的成果來看,學界在研究“近代中國手工業”之時,往往受“政治史”分期長期的影響,無論是在匯編“近代手工業”的資料之時[22],還是從其它相關領域的研究來看,其研究都是以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為其標志。

實際上,明清江浙一帶雖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并不能將這個“點”概括為整個中國“近代化”的起點。有鑒于此,美國學者彭慕蘭在《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一書中明確指出,中西學者在確定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之時,通常有兩種基本考慮,即“如果不是定在明末(著重于內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就是定在1840年(鴉片戰爭帶來的外部沖擊)”[23]13。在這方面,與彭慕蘭觀點相左的是黃宗智的“內卷化”。從兩者激烈的論爭中可得知,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在研究“近代中國經濟”方面,國內外史學界都較為客觀地批判了西方中心主義,并取得了重大進步,主張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研究中國在近代早期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的確,歐洲是世界最先步入“近代化”的地區,因而學界在研究之時,無意間會以西化的界標作為研究“近代中國經濟”的切入點,將其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開始。但實際上,中國的“近代化”并不等同于西化。從歐洲“近代化”的發展歷程來看,它的變動實際上也就是一個資本主義化的過程,如吳承明所言:“西歐早期的現代化始于16世紀市場和商業的發展,經過政治和制度變革,導致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24]。

在研究近代手工業方面,雖然王翔以洋紗等作為“近代手工業”的標志,但卻仍是從政治史的角度進行劃分,將其起點界定為1840年的鴉片戰爭[25]1。此外,學界在研究“近代棉紡織”之時,也往往是以19世紀70年代末出現的第一家棉紡織廠——上海機器織布局為其標志[26]114。即使是在研究貴州近代土布業之時,學者也仍是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其著眼點,將其后大量機制棉紡織品的輸入作為近代的起點[27]。

實際上,對于幅員遼闊的中國而言,鴉片戰爭后云貴等地的手工業并未立即受到影響,而且上海機器織布廠也并不是完全就使用機器生產,而主要為手工操作,存在著手工與機器互補的生存狀態[28]。因此,無論是從地域間的影響面,還是從手工業存在的長期性而言,以1840年和1870年代分別作為“近代手工業”、“近代棉紡織”的起點都是不科學的。

3 近代化與傳統因子的結合:機制洋紗的最初輸入及其影響

近代手工業的起點是近代化機制洋紗與傳統手工織布因子的最初結合。棉紡織作為手工業中最為典型的行業,是工業革命變革的先導和19世紀資本主義的主要產業,其原料變革理當成為近代手工業起點的標志。對于中國棉紡織,學界已有了諸多的研究成果①方顯廷:《中國之棉紡織業》(國立編譯館1934年版);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科學出版社1955年版);趙岡、陳鐘毅:《中國棉業史》(聯經出版社1977年版)等,論文方面更是舉不勝舉。,但是對于“中國近代手工業”的起點,學界卻受政治史分期的影響,將其定為1840年的鴉片戰爭。實際上,19世紀30年代才是“中國近代手工業”的起點,之前中國棉布曾行銷于歐美及東印度群島,之后則在洋紗的沖擊下由輸出國轉為輸入國。

機制洋紗的輸入打破了中國區域間產棉不均的瓶頸,不僅促使傳統的紡織發生了分離,出現了機制洋紗的機器成份和傳統手工織布操作的雙重特征,而且無論是從東、中部等較為發達的地區而言,還是從地處偏僻的云貴而論,洋紗對整個近代中國手工業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1851年,在兩廣客商“改販洋紗入(滇)黔以易鴉片”[29]的帶動下,云貴形成了獨特的“洋紗→鴉片”式雙向貿易,與東中部棉紡織一樣出現了機制成分與手工操作并存的特征。

當然,由于紡機比織機速率高,加之中國存在尚多的閑散勞動力,因而洋紗排擠土紗比洋布排擠土布的效率更高。如在近代云貴手工業中,棉貨運銷發展最快,棉紗始終占據首位,取代了之前購買川、鄂等省棉料。洋紗作為原料輸入,不僅使棉花在云貴進口中“占棉貨進口總值之比數量少”[30],而且還促使本來產棉甚少的云南“本省之棉”也“轉售外人”,如永昌特產的五色綿和采帛、武定的羊毛布和棉織的宜良布、麗江的氆氌、永昌的斜紋布,以及臨安的通海緞和東川的苗錦等等,這些昔日的特產在云南“競有詢其名而不識者”[31]。

洋紗還對少數民族地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如在苗族地區,“由于英國棉紗棉布大量輸入,苗族農民衣料多改用洋布”[32]182。德宏的景頗族,原來“都自己植棉紡紗,近幾十年來,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棉花的種植很快就絕跡了”[33]63。貴州的水族、苗族、布依族,“他們特別喜歡(興義所產的)這種結實保暖的大布”[34]18。此外,洋紗的輸入還帶動了其它手工業與外界的貿易,以及商人之間的頻繁往來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變化。如在貴州興仁,鄂、粵商人“販運洋棉、湖棉至縣出售。迨洋棉衰落,乃經營商務之得擅勝場者厥惟洋紗。紗商多系外省人。”[35]23。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棉紡織遍及全國各地,但由于各區域間差異性較大,因而華南、江南等產棉地區受機制洋紗的沖擊極大,而對于產棉甚少的云貴等地而言,機制洋紗的輸入無意間還是手工業中的一種資源革命,有益于落后地區手工業在受打擊的同時,加強與外界市場的聯動和資源的整合。棉紡織是19世紀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主要產業,其“棉紡織品也就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占領海外市場的主要商品,資本主義列強在中國棉紡織品市場上的爭奪也尤為突出”[36]156。

雖然早在170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將1116擔原棉運入廈門,并以每擔5.5兩在中國首次成交[37]128-130,但是那僅是原棉輸入,而尚未出現近代手工業中的機制洋紗,而且英國所需之原棉也大多源自印度。印度是棉花種植的發源地。16世紀末尼德蘭工人移居英國,從而使英國棉紡織得以興起。但在17世紀中葉英國蘭開建立棉紡織工業之前,所需的棉紡織大都源自印度的印花布。1733年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從而開始了機器織布,“使織工在既定的時間里生產的棉花數量是先前的兩倍”[38]15。

傳統手工業以棉紡織的緊密結合最為典型,因而棉紡織的分離成為傳統手工業向近代化轉變的重要標志。織布業技術提高之后,亟需大量的棉料,繼而促使紡紗業也須作相應的改革。基于此,1764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多軸的“珍妮紡紗機”,時至1770年該紡紗機已從8個紗錠增至16個,1784年更是增至80個,從而大大地提高了紡紗的效率。但是,該紡紗機紡出的機紗僅能作織布的緯線,仍不能滿足織布機所需的大量棉料,于是阿克萊特“水力紡紗機”應運而生。水力紡紗機的出現使棉紡織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工業部門,開創了機制紡紗的新紀元,其紡紗不僅堅韌結實,而且還可用作織布的經線、緯線,從而使機紗大大地取代了傳統的亞麻紗。

之后,英國棉紡織更是有了較快的發展,如在1774—1779年間,織工克朗普頓結合珍妮與水力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走錠精紡機”。該紡紗機不僅可利用水力紡紗機滾簡,而且還可采用多軸紡紗機的前后滑動,使產品不僅堅韌結實、精細均勻,而且在質量方面還勝過手工的印度棉紗,可用作織造平紋細布。時至1825年,英國又出現了羅伯特“自動走錠精紡機”,不僅在質量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而且還使棉紗產量也大為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傳統棉紡織的變革,推動了近代化的進程。

但是,就英國機制洋紗的銷售來看,最初從事棉紡織出口貿易的商人并非英國人。“當時出現了一股外國人定居曼徹斯特的熱潮,他們開始從事(棉紡織品)出口貿易,主要面向他們的祖國和所熟悉的其它市場。”[39]5但是,就銷量而言,1780年英國棉紗、棉布出口總值不及36萬英鎊,時至1785年才增至100萬英鎊以上,1792年又猛增至200萬英鎊以上,1802年更是猛增至780萬英鎊以上[40]251。可見,在短短的20余年,出口額就增加了20余倍。

從1820—1840年英國棉紗、棉布的出口對象來看,主要為歐美、非洲,其中歐洲占了一半以上。但是,隨著歐美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得英國棉紗在歐美的輸出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從1820年的95.66%降至1840年的77.55%[41]92。當時,英國也有少許棉紗、棉布輸入中國、日本、爪哇和英屬印度群島,但是從最初英國棉紗、棉布的總體輸出情況來看,輸入中國、日本、爪哇及英屬東印度群島的分量甚少。隨著工業革命的推動,時至19世紀20-30年代,中國開始批量進口英國機制棉紗,打破了之前進口原棉的傳統,使近代機制手工品與傳統手工操作的雙重特征得以出現,開啟了英國工業品對華輸入的歷程。

19世紀30年代之前,由于清政府只設廣州為開放口岸,因而中國進口的原棉甚少。1817—1833年間,中國源自西方的產品貨值不及東方產品的三分之一[42]292-293。但是,由于一部分中國人已開始使用洋經土緯進行織布生產,因而英國洋紗的銷量逐步增加,從1829年進口的50萬磅英國洋紗增至1831年的95.5萬磅[52]283-284。

可見,機制洋紗代替土紗,作為手工織布的起點應始于19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廣東的部分地區。但是,在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強烈的影響下,時至1832年洋紗貿易已成為英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貿易中的一個重要部分”[43]102,特別是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但洋紗已成為中國進口洋貨中第一位的商品,而且還成為了中國進口增長速度中最快的一種半工業品。當然,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洋紗輸入全國各地的時序有異,因而各地近代手工業的起點略有不同。如地處偏僻的云貴,其傳統手工棉紡織就晚于廣東等地,直至1851年(咸豐元年)才開啟了云貴近代手工業的歷程[44]。

綜上所述,不僅“工業化”與“近代手工業”有著不同的界標,而且即使是在手工業這一領域,“近代棉紡織”或“近代手工業”的界標也應不同于學界所謂的19世紀70年代上海機器織布局的出現,更有別于諸多學者從“政治史”角度的1840年鴉片戰爭之說。相對而言,無論是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全球化發展特征而論,還是從近代整個中國手工業的影響面和地處偏僻云貴的波及范圍而論,以19世紀30年代和1851年分別作為中國近代手工業和云貴近代手工業的起點,以及以機制洋紗的輸入及其使用作為“近代手工業”的標志事件都是較為合理的。

[1]蔡開松.中國近代史分期標準綜述[J].求索,1991(3).

[2]林增平.中國近代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3]胡繩.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J].歷史研究,1954(1).

[4]胡繩.胡繩全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王明前.中國近代史開端1861年說:近代史分期框架下的太平天國起義[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

[6]許蘇民.“內發原生”模式: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實為明萬歷九年[J].河北學刊,2003(2).

[7]晁中辰.明代隆慶開放應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兼與許蘇民先生商榷[J].河北學刊,2010(6).

[8]呂思勉.中國近代史講義[G]//呂著中國近代史.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9]趙慶云.何為“近代”:中國近代史時限問題討論述評[J].蘭州學刊,2015(11).

[10]蔣孟引.世界近代史為什么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55(1).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2]虞和平.試論中國近代化的概念涵義[J].社會學研究,1991(2).

[13]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4]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過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15]吳承明.吳承明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6]黎澍.關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考察[J].歷史研究,1956(4).

[17][24]吳承明.現代化與中國16、17世紀的現代化因素[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4).

[18]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代化史:1800—1949[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19]林文勛.紀念李埏先生百年誕辰·主持人發言[J].思想戰線,2013(5).

[20]劉佛丁.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1]熊元彬.云貴近代手工業曲折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9-19.

[22]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1840—1949):第1卷[M].上海:三聯書店,1957.

[23]李伯重.中國經濟學中的“資本主義萌芽情結[G]//理論、方法、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5]王翔.中國近代手工業的經濟學考察[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26]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1.

[27]戴鞍鋼.近代貴州土布生產的演變[J].貴州社會科學,1988(4).

[28]彭南生.近代手工業與民族機器工業的互補關系[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2).

[29]續修安順府志·安順志:第10卷[M]//商業志·概述.安順市志編委會1983年鉛印本.

[30]云南省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續云南通志長編·第75卷·商業二[M].

[31]劉盛堂.云南地志·物產五·商業[M].1908年復印本.

[32]苗族簡史編寫組.苗族簡史[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5.

[33]景頗族簡史編寫組.景頗族簡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34]林興黔.貴州工業發展史略[M].成都: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8.

[35]貴州省興仁縣史修志委員會.興仁縣補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36]汪敬虞.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7]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1635—1834):第1、2卷[M].區宗華,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38]THOMAS ELLISON.The Cotton Trade of Great Britain[M].Bristol:Thoemmes Press,1968:199.

[39]SYDNEY JOHN CHAPMAN.The Lancashire Cotton Industry[M].Bristol:Thoemes Press, 1999.

[40]夏炎德.歐美經濟史[M].上海:三聯書店,1991.

[41]D.A.FAMIE.The English Cotton Industry and the world Market 1815-1896[M].Oxford:Clarendon Press,1979.

[42]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3]M.GREENBERG.British Trade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sity Press,1951.

[44]熊元彬.機制洋紗引發云貴內外市場聯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2-20.

責任編輯 文嶸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6.010

F429

A

1004-0544(2017)06-0054-06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14ZDB047);湖南省社科基金年度項目(16YBQ064);湖南省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項目。

熊元彬(1982—),男,土家族,貴州印江人,歷史學博士,湘潭大學歷史系講師、碩士生導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亚洲天堂| 亚洲69视频| 国产流白浆视频|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色天堂无毒不卡|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国产精品3p视频| 亚洲嫩模喷白浆|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看|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另类欧美日韩| 久久激情影院| 激情亚洲天堂|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99热免费在线| 欧美爱爱网| 色AV色 综合网站|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国产性爱网站|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日韩天堂网|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成年A级毛片|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一级毛片yw| 色综合日本|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午夜不卡视频|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色九九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国产清纯|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在线国产你懂的| 国产a网站|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