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人說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的父母。“為了孩子”這4個字真的非常有分量。為了孩子,做父母的可以犧牲一切甚至是自己寶貴的生命。但如果告訴他們不必犧牲那么多,只是尊重一下孩子的生命本來的樣子,他們卻往往非常為難。其實,愛孩子不是按照我們父母認為的“好”去要求他們,去復制所謂成功的人生,而是允許孩子做他們自己。
算起來,我做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已經滿12年了。和孩子及家長接觸越多,我越為父母本能愛子的天性感動。但可悲的是,往往我們的家長愛孩子,為孩子付出得越多,幫孩子的越多,孩子越不領情,常常與家長鬧得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是一個16歲的男孩軒軒和他的父母的故事。為了保護來訪者的隱私,凡是涉及其真實情況的個人信息,我們都進行了刪減,因此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真實的個人經歷。
約定的時間是上午9點半。據說還不到9點,軒軒和爸爸父子倆就來到咨詢室等待了。等我見到他們的時候,軒軒爸爸正在給兒子“訓示”——爸爸在那“慷慨陳詞”說不學習將來沒法在社會立足,可兒子卻一臉冷漠麻木,低頭不作聲。看到二人交流的狀態,我初步判斷他們的親子關系出現了問題。果不出所料,在和軒軒的單獨咨詢中我了解到他的煩惱與痛苦。據軒軒講,他們家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父母看重學習而他不喜歡學習之間的矛盾。
軒軒從小跟爺爺奶奶在一起長大,他和爸爸有很大的“疏離感”,感覺爸爸就像一個客人,來家住幾天就走了。談起和爸爸的日常交流,軒軒無奈地對我說:“他在家的時候,整天和我說學習的事,就沒點兒別的。比如:問我‘你長大了想干什么呀?我說我想設計樂高玩具,他就罵我‘沒出息,一個男子漢,怎么就知道玩具。有時我說不知道長大要干什么,他就說‘都這么大了,整天吃飽混天黑,連個理想都沒有。無論說什么,他總能轉到學習的話題上去,干脆我什么都不跟他說了。”
軒軒說所有教過他的老師都反映他很聰明,但就是貪玩,沒有把心思全部放在學習上,如果認真學,肯定成績不錯。父母覺得軒軒玩心太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拼插玩具。于是,兩個人一合計,把他最喜歡的玩具全部扔進了垃圾桶……
談到這,軒軒不禁哽咽起來,難過地說:“我本來就沒什么其他的愛好,就喜歡玩樂高玩具。他們壓制了我唯一的樂趣,我慢慢對學習也就沒什么興趣了。初中三年,他們給我報了各種補習班,可我的學習卻更差勁了。現在上了職高,一切都無所謂了,我什么想法都沒有,也不覺得未來有什么希望,就這么湊合活著吧……”一個十六七歲的小伙子,本應年輕氣盛、青春蓬勃,我卻感受到軒軒身上死氣沉沉的絕望與無助。
“資料顯示是你主動提出要找心理老師?”我問(一般情況下,人們即使意識到自己需要心理援助,但也很難有勇氣主動求詢)。
“是,我實在不想這樣下去了。我跟他們基本不說話,家里太壓抑了,還不如出去和陌生人聊聊舒服些。”
軒軒的回答,讓我感慨。他的父母,作為成年人都沒有想到要如何解決家庭矛盾,而他卻想到要找專業咨詢。我用話語肯定了他的勇敢和智慧。他給了我一個微笑,雖然很靦腆,但這是我們會面后他露出的第一個笑容,真誠質樸,很有感染力。
等我再次見到軒軒爸爸的時候,他還在打著電話,似乎在進行工作上的一些安排。從他言談舉止中,我感受到他對自己的現狀很滿意并滿懷自信。
軒軒爸爸是鐵路系統的高層領導干部。他非常看重軒軒的學習,認為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有好的未來,還說當今社會科技發展迅速,不學習簡直就是文盲。他說其實他們夫妻倆兒本來學的是同一個專業,但后來為了孩子的學習,軒軒媽媽選擇放棄了工作,專門在家陪孩子讀書。可孩子的學習越來越差,他們別提有多失望了。
“那您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都做過哪些努力呢?”我問。
“在他很小的時候,我們為了打拼,把他送回老家照看,好像上小學才接到身邊。他整個小學期間,我工作主要在外地,見面管他學習的方式就是講道理唄,但有時急了也會打罵他一頓。我是這幾年才調回來的,總想好好跟他溝通,可他根本不和我說心里話。”
“因為你所謂的溝通就是一味地說他,讓他好好學習,他當然會拒絕!”我一針見血道破玄機。聽到這話,這位爸爸不好意思地笑著承認了。
其實,我理解軒軒爸爸的觀念和想法。自小農村出身的他,靠著自己的努力學習和不斷奮斗,才逐漸擁有現在的成就。對他來說,學習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自然會把其看作重中之重。當然,我并不是說當今學習不重要,但學習并非人生唯一的出路,而且時代和環境都不一樣了,如今軒軒生活在不愁吃穿、不必為改變命運而努力學習的時代,一味強調學習只會讓他反感,若為了學習而壓抑孩子的天性就更不值得了,不僅讓他難以享受自主學習的快樂,而且破壞親子關系,影響家庭和諧。
“你目前就讀的鐵路機電這個專業,是誰的決定?”我問軒軒。我想進一步了解孩子對學習的態度。
“我爸爸幫我安排的。”
“你喜歡這個專業嗎?”
“其實沒有什么喜歡還是不喜歡,我對什么都不抱想法了。我爸爸是鐵路系統的,說這個行業永遠不會失業。”
軒軒爸爸解釋說,因為孩子學習不好,給他找過名師、上過高價輔導班,但折騰一個遍兒后,學習成績不升反降。他們也沒有辦法了,只好讓他上了這個職高學校。自己在這個行業干了20多年,怎么也有點人脈,將來找找熟人也能給孩子謀個職位啥的……
“你想讓兒子復制你的成功?即使無法復制100%,復制50%也可以,對嗎?”我問。
這位爸爸低下頭,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看著恨鐵不成鋼卻還在為兒子考慮謀劃的父親,我感慨父母對孩子的愛那真的是高如山深似海;看著孩子因為父母不能理解與支持他的愛好而自我放逐,整天壓抑苦悶,我唏噓不已,父母之愛是天底下最偉大的情感,但如果愛得不當,卻真的對孩子是一種深深的傷害!
孩子說當初如果父母能夠尊重他的愛好和想法,也許他會堅持學習并好好努力。是的,孩子有他的人生,他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不是機械地按照父母的安排的去復制、實現所謂的成功人生。孩子不是誰的復制品,他誰也不是,他是他自己!這位父親如果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也許他永遠也找不到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方法。那么,他對孩子所有的希望,不過都是鏡中花、水中月而已。
編后語:英國詩人紀伯倫曾經寫過一首詩叫做《先知》,里面有這樣的幾句話:“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孩子不是誰的私有財產,他的生命屬于他們自己。我們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是要在他們滿18歲之前確保他們的人身安全與健康發展,但并不是他們生命的所有者。尊重孩子生命本來的樣子:我們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經驗以建議的形式告訴他們,但允許并鼓勵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判斷。請相信孩子,他們做的會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好!編輯/馬沖沖ma-ch-ch@163.com
徐瑞雪、劉柳,河北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家庭教育工作室。徐瑞雪,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資深情緒療愈與親子導師,青少年心靈成長導師。咨詢熱線:85516088。
手機:1393187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