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鑫+李拓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動服務業重點領域和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加快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積極優化農業結構,我國三次產業發展協調性增強,產業升級步伐不斷加快,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服務業撐起半壁江山,支撐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去年我國全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1240萬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外溢正效應顯著。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減少了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產能過剩行業市場加速出清,市場供求關系明顯改善,企業經營狀況好轉、效益回升。2016年9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首次由降轉升,結束了連續54個月同比下降的局面。在價格回升、成本下降、銷售好轉的共同作用下,企業盈利狀況明顯改善,市場信心不斷增強。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比上年增長8.5%。
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并明確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2016年3月份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時期發展主線。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在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基礎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近年來,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密集出臺,有效促進經濟趨穩向好,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質量提升,改革成效不斷顯現。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將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2013-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0%,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0.8個百分點。
新型工業化穩步推進,工業結構加快向中高端邁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制造強國戰略深入實施,引領工業轉型發展,向中高端水平持續邁進。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快速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成長。2013-2016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3%,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3.8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4%,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1.9個百分點。
2016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5%,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快4.5個百分點。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高速增長。
農業生產布局優化,發展基礎不斷夯實。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基礎性地位進一步鞏固。糧食主產區穩產增產。2016年,糧食主產區產量9355億斤,比2012年增長2.4%;2013-2016年糧食主產區累計增產433億斤,占同期全國糧食增產量比重達到81.3%。農產品結構調整加速。2016年,全國油料、蔬菜、水果和茶葉產量分別比2012年增長5.6%、12.6%、17.9%和34.1%;棉花、糖料產量分別下降22.5%、8.5%。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快速涌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上下牢牢把握擴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積極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著力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推動外貿結構升級,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升,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同拉動力持續增強。消費成為主要拉動力,新型消費不斷涌現。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升,“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日益增強。
2015年3月5日,5月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成為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提出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為實現上述目標,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一是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二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三是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四是加強質量品牌建設,五是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動信息、航天航海、節能、材料、生物醫藥等十大重點領域突破發展,七是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八是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九是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2013-2016年,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14.8%,快于同期工業投資增速2.4個百分點;2016年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為10%,比2012年提高1.3個百分點。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速明顯放緩。2013-2016年,高耗能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7.9%,低于同期工業投資4.5個百分點;2016年占工業投資比重為19.2%,比2012年下降3.8個百分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聚焦“走出一條新路”到明確城市發展“路線圖”,從解決“三個1億人”到新型城鎮化試點,一幅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宏偉藍圖逐步繪就,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