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
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準確把握新區定位是新區建設的關鍵。
雄安新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對于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重要先導作用。北京人口過度膨脹,霧霾天氣頻現,交通日益擁堵,房價持續高漲,資源環境承載力嚴重不足,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過多的非首都功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原則是分散疏解與集中疏解相結合。分散疏解就是自主選擇疏解地,一些機構可以在北京周邊特別是河北省選擇合適的地方轉移過去。而集中疏解就意味著需要規劃建設一個集中承載地,設立雄安新區就是為了滿足這個需要。
選擇集中疏解地不能離北京太近,太近就有可能與北京城區連在一起。北京市之所以患上“大城市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空間布局不合理,“單中心、攤大餅”,如果選擇在大興、固安等地,就會與北京市區連在一起,成為“大餅”的一部分,對北京的環境、交通等問題只會加劇而不會改善。但也不能太遠,太遠不利于工作聯系,并增加疏解和轉移的難度,乘汽車一個小時可達,是比較可行的。
雄安新區距離北京市中心100公里,距離天津市中心也是100公里,距離新機場50公里,距離保定市中心30公里。東側有大廣高速公路,西側有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廣鐵路和高鐵從西側穿過,津保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也從中穿過,交通十分便捷。此外,新區位于華北明珠白洋淀北側,可作為城市之“腎”,不僅環境優美,環境容量也比較大。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載地,一定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雄安新區是京津兩大都市的“反磁力中心”。
長期以來,北京與天津作為京津冀地區的核心城市,吸附了河北乃至全國的經濟要素,尤其是北京,由于具有多方面優勢,吸引力更大。依靠行政力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不是有效的辦法,建設“反磁力中心”,使雄安新區具有比北京和天津更大的吸引力才是有效的辦法。應把雄安新區打造成為北京、天津兩個大都市的“反磁力中心”。
交通更便捷、設施更完善、環境更美好、經濟更繁榮是將雄安新區打造成為“反磁力中心”的基本條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基本要求。只有比北京和天津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才能更加容易。
雄安新區是京津冀區域新的經濟增長極。
京津冀地區要成為創新引領區,要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必須要解決河北與北京、天津存在的經濟發展差距問題,必須解決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必須在河北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所謂經濟增長極就是選擇具有區位優勢、資源環境條件好的地方加大投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投資者來投資、來創業,發展各種產業,在較短時間快速發展,迅速崛起,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增長極具有三大效應:一是世人矚目的焦點;二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三是要素流動的洼地。沒有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增長極是很難形成的。另外,必須形成成本洼地,讓聚集到這里的資金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益。資本是追逐利潤的,沒有可觀的利潤,資本就不可能大規模聚集。成本低就意味著利潤高,就能吸引源源不斷的資金。深圳和浦東均是運用增長極原理取得的成功案例。雄安新區也要按照深圳和浦東的發展模式,帶動河北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聚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高新技術、高科技人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能僅僅成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載地。同時,雄安新區還要在功能上實現同北京、天津的錯位發展。未來,北京、天津、雄安都會轉型成為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性城市,與該區域其他城市共同帶動京津冀的區域發展。因此,雄安新區需要科學規劃,按照城市發展的規律建設和管理。我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在華北平原崛起一座宜居、智慧、開放、創新的現代化新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