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豪
秦至漢末的四百多年,為我國書法藝術的全盛期,各種書體已日臻完善,諸體具備。漢以后,從書法意義上說,新的書體不再有所創造,只是書法風格的形成、書法興衰的問題而已。而漢代的書法成就,在書法史上是至今尚未超越的至高巔峰。
孟塞風先生在書法臨摹中對“眾美畢具”的作品表達出來十美,即“雄渾、樸厚、遒麗、野逸、清健、奇縱、高古、整肅、奕揚、俊朗”。孟塞風先生諸體皆擅,都是“源于自性的審美傾向,崇尚單純與樸素”和“旨在跨越式、立體式的繼承其(漢魏以上)藝術風貌,遙接渾樸、高古之氣”的結果,是其對書法的獨到理解,獨有的精神內涵所在。
孟塞風先生碑貼并重,博采眾長,熔于一爐。他的作品中,你能看到《鄭文公碑》、《石門銘》、《二爨》、《崔敬邕》的影子,你能找到《始平公》、《張猛龍》、《張墨女》的書體元素,你能觸摸到《前秦廣武將軍碑》、《泰山金剛經》等六朝碑刻的章法脈絡,你能體味到《石門頌》、《尚博碑》、〈〈乙瑛碑》、《封龍山頌》的書寫筆法,你能憬悟到《西狹頌》、《衡方碑》、《尹宙碑》、《孔宙碑》等漢碑的神韻。草書《十七貼》的用筆,章草《月儀貼》、《出師頌》的奇趣,無不閃現于塞風先生書作筆畫之間。
書界巨擘洪丕謨先生認為:“大凡有所建樹的藝術家,必定是善于思考問題的思想家,或者說是哲學家”。孟塞風先生思緒活躍,深入淺出,常有獨到的見解,發前人之所未發,讓人咀嚼和回味。例如對于字內功和字外功,他說:“如果字外功不與字內功相聯系、相融合,在書法作品中不可能寫出學問氣來,其關鍵是架起字外功與字內功之間的橋梁,那就是書法理論,理論用以提高對書法藝術本質的認識和理解”。
對于書法“創作”,他有一段很有哲理的話:“今日稱之為美術、書法創作,在過去稱之為畫畫、寫字。‘創作二字是新名詞,包含著西方人的思維因素,我總覺得它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的實際狀況有距離。‘創作二字在很大程度上包含有科技意識和制作成分,需要先構圖設計,修改草樣,然后按定稿式樣制作出來。用這樣的方法產生出來的作品,科學成分就多一些。而中國的藝術,特別是書法就不是這樣,一幅作品的產生往往是抒情達意式的,無間心手,忘懷楷則。因而書法史上最杰出的作品《蘭亭序》、《祭侄稿》都不能用創作二字來準確說明,而用一個‘寫字來說明確最為貼切。”
創作有始造、制作之意,寫有移情、傳達之意。書法作品用創作來產生,其后果必然導致(影響)作者去追求作品的外在形式,較少關心作品中所注入作者的真性情。書界也有人提出書法作品形式至上,展覽至上的觀點,究其根源與強調書法的創作意識、制作行為是有很大關系的。既然‘寫字已完整準確地道出了書法作品的產生過程,為什么還要用‘創作二字去誤導青年呢?難道使用‘創作二字就一定會使書法作品的學術品位提高么?”縱觀孟先生的書法作品,就充分顯現出他這種不尚經營雕琢,字里行間流淌真摯情感的美學特點。
“既知險絕,復歸平正”、“以平常心,寫平常字”。孟塞風先生摹作中,體現出書者有意地進行自我調整,遵循復歸內斂中和之道。在各種關系網籠織的當今社會中,能遠離種種的喧囂,擺脫時人的習氣,耐得住寂寞,以古為師,不為世風書風所染,在書壇中占一席之地,提筆暢懷,談何容易,更是何等的可貴!孟先生對碑帖浸淫尤深,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碑貼臨著上癮”。綜觀他的書作,都呈現蒼茫渾樸、姿態橫溢、意包千古、精采發越、率真質樸的新氣象。“透過刀法見筆法”,他在書寫時,舍棄運筆過程中的小動作,求得線條質感、質性的優化,使線條變得更加“單純”,讓線條“變”得玩味無窮,讓線條“說話”。這與當今所謂的“大家”用筆矯揉造作、無病呻吟者,涇渭分明,高低自見。孟先生的臨帖,結體端凝、方整雄偉、風姿樸茂、筆法遒雅、力滿勢足,如風吹仙袂,別饒意趣。
所摹上述作品,用筆圓勁渾樸、放逸無拘、點畫挺朗、筆姿凌厲、峻整超逸,在灑落天成、縱橫開闔、跌宕起伏的結體中,時時透露出質樸率真、瀟灑自在的野鶴閑鷗之趣。
他寫的《王維詩?終南山》結體健穩、自在無拘,用筆精淳,瘦勁如鐵,得“寓奇險于平正,寓疏秀于茂密”,實不易也。所作的《絕交書》,規矩古雅、氣息凝整、線條挺朗、力足鋒沉。賞之若有一股樸逸之氣直面而來。他的《蘭亭序》臨本,厚樸遒潤、筆畫瘦硬、儀態舒張、精彩越發、氣態渾逸,有廟堂之氣。
再看看孟先生為自己書齋題字等作品,無不呈現的是古典書法正大、高古的氣象。如果要尋覓作品中承運了何碑、何人的技法,恐怕早已是冰釋于水,從有法進入到了無法的自由王國了。因為他心有“北斗”,他始終走的是一條正道,是一條通向和走出書法那博大精深藝術之殿的光明大道。他眾“香”齊集,把充滿活力的“香氣”,灑向了書法藝術金光燦燦的大道上。書法是文人的事,因而只有學問深邃的人,才能寫出典雅與淵茂;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因而只有熟知中國文史、善于把握傳統的人,才能足踏正道,學有所成;書法是藝術中事,因而只有才情卓絕、感悟力強的人,才能意深格高;書法是吃功夫的事,因而只有耐得寂寞又勤勉精進的人,才能大成”凡此種種,塞風先生兼備。經過多年潛心淬煉,其書藝日漸成熟。對當前青年書學堅持正確的書風會有促進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