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燕
高考中有一句話,“得數學者得天下”,數學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在高中數學考試中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分高的會特別高,分低的又會特別低,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如下:一方面數學題答案唯一,方法也是固定的幾種,所以常出現特高分,另一方面數學題變化靈活,邏輯思維強,又常出現特低分。為了讓學生都能學會自主解題,找到學習數學的關鍵所在,筆者依據數學的特性,做了如下分析。
一、學會對比,融會貫通
很多人覺得數學難,難在很多難題太過復雜,綜合性強,其實在筆者看來,學生覺得數學難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夠透徹,數學不同于其他科目,基礎知識光熟記是不夠的,必須透徹明了其內涵,知道其理論來源,知道其用途去向,如此才能在做題時有效管理知識儲備,理清解題思路。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通過對各個知識體系及新舊知識的對比,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將基礎知識融會貫通。
比如,在教蘇教版高中數學《對數函數》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對數函數的意義,我引用了前面學習的指數函數進行對比,事實上,教材將這兩章放在前后承接的位置是有其目的的,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互為反函數,關聯密切。由于這兩章內容在做題時數形結合法是非常常用的方法,以下就簡要介紹如何用對比法教授學生畫對數函數的圖像,我們知道,指數函數y=ax必經過(0,1)點,則作為反函數的對數函數y=logax必經過(1,0)點。當a>1時,y=ax是增函數,且x→-∞時,y→0,x→+∞時,y→+∞,于是作為反函數的對數函數y=logax,則是當a>1時,y=logax也是增函數,且x→0時,y→-∞,x→+∞時,y→+∞,再根據函數y=ax的圖像特點,不難畫出a>1時y=logax的函數圖像,至于畫出0 學習數學講究基礎知識需了解的透徹而全面,不能有盲點,通過對比法能將孤立的知識有效聯系起來,形成整體,使學生解題時能夠快速從腦海中取用所需知識。 二、逆向思維,別出心裁 高中數學中,解答題和證明題占有極大比例,且也往往是高中數學的難點,這類題結構復雜,很難在短時間內看清解題思路,更有難者,明明每個條件都表達的清楚明白,卻又很難互相關聯,得出正確答案。這種時候,數學中的一種方法往往能奏奇效,那便是逆向思維法,首先思考若想得到答案或證明結果,需要什么條件,而若想得出這個條件,又需要別的什么條件,一步步逆推,直到出現題目中給出條件。 為了進一步講解逆推法的使用方式,下面以一道題為例證進行闡述,題目如下:若a>0,b>0,且2c>a+b,求證 。這道題粗一看要證明的結果頗為復雜,對于數學基礎不好的學生來說,要由所給條件得出證明結果實為不易,那么既然要證明的結果比較復雜,我們能不能讓它變得看起來簡單一些呢?通過觀察可知,要證明 ,只需證 ,既證 ,既證(a-c)2 事實上,數學中還很多優秀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找出解題思路,像反證法、數形結合法便是解數學題慣用的有效方法,本文謹以逆向思維法為例證進行講解,望讀者能夠舉一反三,廣開思路。 三、不時歸納,形成習慣 在數學界有一種方法一直飽受爭議,那便是“題海戰術”,有人用此法后成績突飛猛進,事倍功也倍,有人用此法后辛苦異常卻是不見成績提升,事倍功半。有人說這是因人而異,有的方法就是適合一部分人,卻不適合另一部分人,但筆者認為,其主要緣由在于有的人做題后善于歸納,能從題海中有所收獲,有的人卻沉迷于做題時所帶來的用功的“快感”中,做題而不總結,雖努力卻收效甚微,成績自然難以提升。 比如,我在教高中數學時,常鼓勵學生做題時將那些會給自己帶來啟發的題記到一個本子上,做題之余將本子上的題多次復習,做到爛熟于心,這樣一來,學生做題就不會只是為了做題,而會有意的去尋找“有意義”的、能夠提升自己解題技巧的題,日積月累下來,學生見遍了各種解題技巧和新方法,做題時就能快速將幾種解題方法在腦海中進行對比,找出最佳的解題思路,那么,怎樣的題才是有意義的題呢,筆者以一道題為例證闡述如下: 已知a、b、c∈R+,a+b+c=1,求證: 。 證明如下,因為a+b+c=1,所以, 即可得出最終證明,事實上,這道題遠算不上難,但其可貴之處便在于啟發性,我們作證明題時,證明結果的數字不一定就只能是數字,還可以轉化成其他等值的符號,同樣相反也是一樣的道理。 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廣為流傳,“數學學不好源于腦子不好使”,這實是一種對數學的誤解,其實學好數學并不難,也不需要多么高的智慧,只要用恰當的方法,再輔以辛勤的努力,每個學生都可以成為數學科目上的優秀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證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