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斌
摘要:博物館作為現代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已由被動服務轉為主動服務,不再是簡單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而是面向社會、為公眾提供文化教育和信息資料咨詢的服務機構。現代博物館、尤其是數字博物館的發展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吳忠市博物館如何轉變思路、突破傳統束縛,緊跟時代發展探索建設一個信息資源利用和服務水平高的集學習、研究、宣傳、展示功能為一體的網絡傳播平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教育、信息咨詢服務。助力吳忠市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國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建設任務。
關鍵詞:博物館 公共文化 示范區 吳忠
秦有富平、漢有靈州、今有吳忠。吳忠地處寧夏平原腹地、毗鄰陜、甘、蒙,是沿黃河城市帶核心區域,又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商貿都會,歷史悠久、區位優勢明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者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如何挖掘地方特色歷史文化等區位優勢資源、充分展示地區形象、品位和歷史淵源是當下一個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它不僅是考量當前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中一個城市具有文化軟實力和更強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和條件,也是數字化時代最能展示城市文化品牌形象和地方特色一張文化名片。互聯網+時代,數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博物館智慧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帶來了良好的契機。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精神,加快推進吳忠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數字化建設科學發展,確保按要求、按進度、高質量完成國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的各項任務,進一步整合吳忠市歷史文化資源,“盤活”歷史文化遺跡,同時也為豐富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城市內容,突出文明城市創建新亮點。在吳忠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的指導下,擬為吳忠市博物館創建具有明顯館藏特色和區域特色的“數字服務云平臺及特色歷史文化資源數據庫”,以期挖掘、整合吳忠市地方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充實其文化內涵,發揮和利用自身優勢文物資源,創建一個集學習、研究、宣傳、展示功能為一體的地方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展示平臺。
該平臺主要依托吳忠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和吳忠地區出土文物,將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圖錄專著、展覽圖冊等特色資源加工建庫,構建館藏文物數字展示圖像庫和吳忠市歷史文化資源數據庫,適當引進中國知網中有關館藏文物和吳忠歷史文物的相關學術研究論文(以期刊、博/碩士論文、會議、報紙為主)做一資源補充,在實現文物資源、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存整合的同時,依托大數據平臺實現共享與數字展示,同時利用先進的知識發掘、知識服務技術,按照多維度的導航體系分類,將館藏文物與相關研究文獻的進行智能關聯,實現文物與文物、文物與文獻、文獻與文獻相互關聯,這樣的圖物聚合、圖文互鏈方式不僅可深度挖掘文物內涵及背后的故事,還是博物館展示、宣教時增強社會公眾興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只有在這樣一個集學習、研究、宣傳、展示功能為一體的專業智慧服務平臺下,才能更好地為館內研究人員和全球關注吳忠市博物館的社會公眾提供文化教育、信息咨詢服務。
吳忠市博物館數字服務云平臺及特色歷史文化資源數據庫主要有博物館網站云平臺、館藏文物數字展示圖像庫、吳忠歷史文化資源數據庫、移動虛擬博物館四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創建館藏文物數字展示圖像庫,即將館藏文物圖片信息資源按名稱、年代、質地、類別(器型)等進行歸類,建立館內數字藏品的全方位信息,通過數字化手段、權限認證管理對系統內圖片設置縮略圖、標準圖、高清圖三個級別的密級管理,對于接入本平臺的多用戶源進行統一授權管理及權限認證服務,以此來服務社會公眾、研究人員、館務管理人員等不同層次人群瀏覽、下載、傳播的服務需求,公眾可以通過該庫獲取精品藏品的全方位知識信息,以此感悟藏品背后的故事及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第二部分主要內容就是整合聚類本地自有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創建吳忠歷史文化資源數據庫,這是整個博物館網站云平臺建設重要組成部分。即將博物館本地歷史文化資源相關的文獻資料,包括考古報告、期刊、著錄、報紙、公文、檔案等紙質文獻、圖片影像、音視頻資源和口述歷史記錄等電子資源整合聚類、加工建庫,同時引進整合中國知網中有關吳忠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和吳忠歷史文化資源等相關主題類文獻,并與前述“博物館館藏文物數字展示圖像庫”內數字藏品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實現藏品及與之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同時期其他同類藏品的知識鏈、互檢互聯,達到統一檢索、實時更新和主動推送,使觀眾仿佛置身歷史環境中,進而全面、完整地獲取知識信息服務。
第三部分則是利用全景技術(虛擬實景)開啟博物館網絡全方位展示、宣教新模式,搭建包含微信導覽平臺、微官網在內的移動虛擬博物館平臺,并適當整合館內代表性文物精品,輔之以三維技術進行展示。以此來彌補實體博物館的缺陷,推動傳統博物館的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發展,進而縮小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感,增強用戶體驗感,實現無縫式互動,帶給觀眾全新的服務體驗。博物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讓實體與網絡雙渠道的立體傳播成為可能。
博物館作為現代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承載著傳播文明的使命,現代博物館已由被動服務轉為主動服務,不再是簡單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而是面向社會、為公眾提供文化教育和信息資料咨詢的服務機構。現代博物館、尤其是數字博物館的發展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吳忠市博物館特色資源數字云平臺建設則是突破傳統博物館時空維度的一次大膽嘗試,也是吳忠市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國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任務之一。
參考文獻:
[1]徐士進,陳紅京,董少春等.數字博物館概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鄭燃.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數字文化服務融合策略研究[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7,(01).
[3]陳剛.數字博物館概念、特征及其發展模式探析[J].中國博物館,2007,(03).
[4]胡進,楊建杰,孟佳蕊.基于全景技術的博物館網絡虛擬展示設計與實現[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01).
(作者單位:吳忠市博物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