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意+李轉+黃毓恒
摘要:改革,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使國家變得更加強大、繁榮。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話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生存與衰亡。而今,中國改革已然進入了深水區,要深化改革必然要借鑒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當然,改革也要走適合自己的道路,這就需要從以往的改革中改良和創新,探索出一條有現代中國特色的改革之路。
關鍵詞:申不害 改革 發展 借鑒
改革,是打破舊體系,建立新體系,使國家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而改革的例子不勝枚舉,有成功有失敗,有國內有國外,有古代也有現代。在中國古代我們比較熟悉的有商鞅變法,終使秦國富國強兵,王安石變法,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等等。放眼世界,有日本明治維新,致使日本稱雄于世界但同時把日本推向了戰爭的深淵,有埃及的默罕默德·阿里改革,埃及因此強大一時,卻最終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等等。以上改革,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與功績,對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改革是一個重大的議題,好則繁榮富強,亂則亡國滅種,改革的難度也是非同一般的,有改革必然有利益沖突,沖突處理不當很有可能引發流血事件,甚至顛覆國家政權,如若處理恰當則會為改革推波助力,因為處理利益沖突是改革順利推進與否的關鍵。當然,改革一定要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即是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對社會規律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之意,因此改革者必須有審時度勢之能。
為了更好地了解改革詳態,我們探討一下與商鞅變法齊名的申不害改革。《史記》中記載“八年,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即韓昭侯八年,申不害為韓相,用法家的學說治理國家,韓國的形勢比較穩定,周邊諸國不敢前來侵伐。由此可見,太史公對申不害改革的評價還不賴。申不害與商鞅是同一時代人物,亦稱申子,戰國時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相傳與商鞅同出鬼谷子門下,申不害相韓時,韓國已處弱勢,成為丞相變法改革后韓國走向國治兵強,但為同時期更為重要的商鞅變法的光芒所遮掩。他為何能扭轉乾坤,將改革發揮到如此功效?這無疑歸功于他的改革藝術與政策措施,現在,我們就來談談他的改革藝術。
一、樹立典型
所謂擒賊先擒王,先把鬧事的頭頭控制起來,用此作為典型,殺一儆百,在哲學中即主次矛盾中先解決主要矛盾,在申不害上任第一天,就受到了內臣的刁難和大臣們的強烈反對,當申不害宣布變法的國策之時,甚至有大臣大聲叫囂“申不害亡國妖孽,當殺之以謝天下”,面對宮廷權奴“韓家老”的輕蔑和大臣將軍們的叫殺之聲,申不害得到韓昭侯應允之后,首先將老內侍以“污穢廟堂,守門索賄,勾結外臣,撕泄宮室機密,實為奸佞污君”推出立斬,并將人頭交與大臣傳看,然后又將俠趁、公厘子、段修三名權臣以“權奸佞臣”之名推出立斬,再又將三顆人頭傳與大臣驗明,大臣們立刻臣服,紛紛按要求交出多占封地、親軍及所欠國府賦稅。當然,能斬殺諸臣申不害做了周密準備,將權臣掌握的宮室護軍調出而調入自己的親軍作為殿前護軍,保證了樹典型的順利進行。典型的樹立,能極大程度的為變法掃清道路并時刻警惕廣大官員。
二、措施得當
變法的后續詳細措施能否及時跟上決定了變法的走向,太平天國運動時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卻沒有真正實行,最終失敗,而申不害變法很重視制度的實施。申不害在第一次朝會斬殺三大強族后,迅速收回了他們的特權,并清理他們的庫府財富以充盈國庫,其他貴族也紛紛交出多占領地、所欠賦稅以及家族私兵。他也重視農業,主張多開荒地,多種糧食,還重視和鼓勵發展手工業,促進了韓國的冶鑄業、特別是兵器制造業的發達,以致“天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孥,皆自韓出”。他還建立了一套科學的官吏考核機制,選拔出了許多賢良人才,提高了行政效率,使韓國政局出現一派生機勃勃的局面。他自任上將軍,整編軍隊,開始了極其嚴酷的訓練。他的變法極具系統性,措施詳略得當,及時跟進,把握十分到位。一個變法,一個改革,必然要有詳細的措施,不可能只有空洞洞的大架子,否則必敗之。
三、振興軍隊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軍隊是國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經濟再強,軍隊不濟,國家照樣被欺負,如宋朝一般,因此,軍隊這一塊不可掉以輕心。申不害自任韓國的上將軍后,就把原有貴族三萬私家親兵,收編為統一的國家軍隊,進行嚴格訓練,使韓國軍隊戰斗力大為提高,以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韓國也最終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軍隊擔負著保衛國家的重任,如若不夠強大,國家安全必然受制于人,經濟社會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因而,軍隊的改革不得不重視。
誠然,申不害改革有些許缺點,這也是我們要批判、避免的,但他的正確措施我們要學習借鑒,為改革發展添磚加瓦。改革,也是需要申不害這等英才的,而縱觀所有改革,改革者的下場都似乎不是很好,商鞅被車裂、申不害戰死、王安石抑郁而終等,因此,改革須有舍身變法的殺氣,也必須有剛毅鋒銳的強臣,以此清除一切障礙阻隔,順利推進改革大業。
如今,我們也在進一步深化推進改革開放,這關乎整個中華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存與發展,必須慎重行事,通盤考慮,借鑒古今,取長補短,努力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孫皓暉.大秦帝國[M].中信出版集團·中信大方,2016.
[2]于凱.戰國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武警警官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