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嬌
摘要: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水的安全涉及到廣大群眾的身心健康。寧夏地處干旱地區,水量資源占有量少,水質差。因此,本文基于當前寧夏水飲水安全問題現狀,提出一些改進措施,以此惠及寧夏廣大群眾。
關鍵詞:農村 飲用水 安全問題
寧夏位于我國西北干旱地區,常年降水量少,農村飲水工程成為當前解決現實問題的一大舉措。根據《寧夏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規劃》,例圖通過寧夏農村人飲水安全工程解決山區水資源短缺以及飲水安全問題。2015年完成了解決寧夏22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尤為重要的是七項重點工程的實施更是突破了27萬農村人的飲水安全問題。但是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時,寧夏農村飲水問題還需進一步解決,在一些偏遠的山區,一些群眾還在飲用苦咸水和含氮等飲用水,還有一些是飲水設備也較差引起的安全飲水問題。為此,在這一系列飲水安全問題下,探討解決其對策顯得尤為重要。
一、寧夏農村飲水問題
(一)水質較差
在一些偏遠的山區,因飲水工程無法到達,所以在飲水上,當地農民大都在飲用水的“蓄水”上,使用的都是簡陋的水窖,水的質量保證指標嚴重不合格。有的問題是細菌超標,還有的是雨水直接進入蓄水池,在沒有過濾的情況下,其渾濁度超標、錳超標,還有是一些沿河地帶的農民,還要受人畜糞便、農藥污染等問題的困擾。
(二)飲水設備簡陋
在農村飲水設備上,許多地區的村民仍以鐵質桶舀取水,一些水桶在常年的取水上已經銹跡斑斑;還有是家里的儲水上,有些家庭直接以水桶作為主要飲用水盛放地,有些是家里的簡制小水庫作為盛水之地,但是這些放水的地方大都是直接敞口,暴露在空氣中。由此,一些蚊蟲或者灰塵直接進入水的表面,無法在原本水質差的情況下,做到二次的凈化水處理。
(三)水質管理滯后
在面對寧夏許多農村地區的飲水設備簡陋、衛生條件差、集中供水利率地等問題上,上至領導部門人員,下至農村當地村民,還未在思想上做到高度的緊張狀態,主要表現在維修管理不到位、設備性能了解不夠。此外,還有就是因為飲水工程的建設上,還未能滿足人民的需要,且因屬于公益性事業,其投入高,回報少的情況下,單靠農民集資投入對本已窮困的家庭來說負擔更重。
二、農村飲水問題對策
(一)加強水稻管理工作人員的素養
農村飲水安全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愿望,在面對寧夏當前生活上正由溫飽型轉向小康型的各方面條件改善下,農民對飲水設施建設滯后問題上提出了強烈的建議。因此,這就需要管理人員能夠有較好的素養,尤其是飲水設備的維修。在維修良好的素養既是體現一個人的文化內涵,也是反映出維修水平的高低技術水平。面對當前的飲水設備維修上的維修人員素養較低情況,就需要嚴控上崗條件。一方面從學校培訓人員入手,在對維修人員的管理上要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增加他們的實踐機會,讓維修人員擁有技能和理論的雙智慧。與此同時,在其資格證擁有的條件上,提高把控門檻,讓每一個維修人員都能夠意識到維修工作是一項專業性的職業,是需要較好的理論和技術水平。確保每一位維修人員可以實時學習,保持著先進的知識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最終服務于農村飲水安全的問題解決上,讓人民喝上“放心水”。
(二)因地制宜,加強管理力度
根據各地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當地自然、經濟條件和社會發展狀況,合理選擇飲水工程的類型和供水方式。一是優先考慮當地的區域位置,以此選定優質水源,在選擇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當下的可行性,還要兼顧今后的長遠發展。
在飲水安全監督管理上,各部門要統籌管理,對一些不合格的供水點進行重檢和評估;其次是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即供水部門與飲水安全的管理部門之間進行有效的合作,以此維護和評定飲水資源過程的取水、制水、供水全過程,起到一個監督與促進的功能。最后是制度的規范化,飲水安全問題不僅有設備的的維修也即人員的操控問題,還需要法律部門能夠對一些不合法的廠房部門加強管理,嚴格監控其排水問題,以此解決水源化學污染問題。
(三)借助信息化,加強飲水工程的建設
在信息化越來越發展迅速的時代,各行各業都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持,因為信息化的成果確實為行業的提升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農村飲水工程的公益性性質,在資金的籌備上一直是當地飲水安全問題的一大難題,因此可借助網絡媒體,發動社會各界人士,進行資金的籌集,力圖通過各種融資渠道,加大對飲水工程資金投入。政府可以幫助做一些宣傳性的工作,如利用農閑時間,通過影片的放映傳播一些科學知識、法律法規以及一些技術經驗,使國飲水安全項目深入人心,爭取廣大村民的大力支持。
三、結語
農村飲水安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應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事實求是的原則,從實際問題出發,加強農村飲水安全監管力度,通過各種途徑提升設施維修人員素養。同時借助多媒體信息,加強飲水安全宣傳力度,以此支持寧夏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仰斌.采取措施努力工作切實保障農村飲水安全[J].中國水利,2005,(03).
[2]曾德臣.淺談農村安全飲水工程[J].法治與社會,2007,(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