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沐宇
摘要:農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久整不絕反應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非一般性總結和匯報中的那么簡單。定性不準反映了責任主體意識的淡化;絕對幫扶因為沒有有效的協調機制而成效不大;強化村支兩委建設存在急功近利;優化組織結構并非治本之策;加強黨員管理形大于神;發展村集體經濟不能立竿見影。
關鍵詞:農村 軟弱渙散 基層黨組織 原因分析
在長期的黨建工作中,作為整頓農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基礎性工作的問題查找和原因分析,因為只集中在較小的范圍內,顯得簡單而不切實際,使得對應措施的采取軟弱無力,以致問題久整不絕,反彈不斷。筆者試從更寬的范疇——從組織實施到結果驗收的整個過程,尤其是各級黨組織的實際工作出發去尋找問題的根源,對農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存在的原因進行綜合性分析,以期為廣大黨建工作者從嚴整頓農村基層黨組織提供更為全面的參考素材,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定性不準反映主體意識淡化
對農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定性不準,表面上看好像是黨支部自身的問題,實際上定性不準的后面是黨建主體意識薄弱。如有些地方不正視存在的問題,怕揭疤亮丑,擔心不能按時間按標準轉化,丟了面子、沒了政績,于是出現這種情形:故意把真正的問題藏起來,把能整好整快整的問題亮出來,更有甚者“以好充次”。上級部門“許諾式的給好處定性”,把軟弱渙散“名額”安排給一些好村,這些村得了好處又不用整頓,就等主管部門“驗收合格”;有的地方張冠李戴,把上級部門在工作中產生的如征地拆遷、土地賠款等糾紛,讓村黨組織去化解,無權無能的村黨組織因無法善后上級部門“留下的后遺癥”而被冠以軟弱渙散的帽子;有的地方甚至玩起“體外循環”的游戲等等。
二、結對幫扶并未真正形成合力
在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的村寨,參與或涉及整頓的部門和單位至少有4家,某些村甚至多達7家,排除市、縣兩級主要領導直接幫扶的情形,經常駐村的人員至少有3名,在單位和人數上可謂不少。然而,調研中發現,在很大一部分村寨,在如此眾多的單位和人員掛幫和進駐的情況下,發展效果不是很好,變化也不大。究其原因:首先,部分幫扶單位和部門之間沒有建立有效的溝通協作機制。其次,各單位內外優勢資源之間沒能有效整合利用。再次強村與弱村之間的強弱聯建和千企幫村工作實施難度較大。基于以上三種情形的存在,以致在“如何幫”,“幫什么”等問題上,各單位之間沒有形成統一意見,有時甚至出現“各打各的仗”、在指望對方中產生“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相互之間不能協同作戰,力量并非合符邏輯的1+1等于或大于2,部門職能優勢沒能形成在人、財、物上的最優配置,幫扶人員出現各自為陣的減弱效應,機關黨建、企業資金資源等聯建主體之間的優勢沒能很好地結合起來。
三、建強領導班子存在急功近利
一是部分地方在建強領導班子方面總是迷戀和熱衷對培訓效果的理論期待上和形式總結上。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與支部書記的調研座談中,當問到他們對培訓內容的了解、感悟和啟示時,要么一知半解,要么支離破碎,要么似懂非懂,至于對發展本村的設想和規劃,更沒有系統的明確的思路。
原因不難理解:在通過情況下,村黨支部書記的培訓時間是1-3天,最多也就一周左右,內容包括了黨的基本知識和農村發展政策精神解讀等,課程密度比較大,要讓村支部書記在短時間內消化、吸收并有效運用,是不現實的。所以,要在短期內使軟弱渙散村支部書記們“責任意識、宗旨意識和帶動發展、服務群眾的能力”得到迅速提高,達到整頓的目的,是不切實際的。
二是“開展談心談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村、支兩委的關系問題。因為“班子不團結、內耗嚴重”并不是簡單的思想問題,更多的是村、支兩委工作機制問題、是農村黨的建設和發展村民自治的關系問題。通常的情況是,村主任比村支書具有更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如果兩委工作不能建立起良性的運行機制,就會形成貌合神離的似合非合狀況,談心談話的當場表態不能與實際工作狀態相提并論。再有,受小農經濟長期影響的廣大農村,村、支兩委的關系有時候還會表現為涉及個人利益的綜合性問題,所以指望靠一兩次談心談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農村黨的建設和村民自治協調發展的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優化組織設置并非治本之策
在一些地方,把“理順組織關系”當作整頓軟弱渙散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一個重要措施。實際上,按照中央精神,這并不是致軟致弱的原因,只是有的地方農村基層黨員人數比較多,在管理教育上可能會帶來一些不便,但完全可以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則,通過黨小組的設置來進行處理。至于“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的設想,仍然在積極的探索之中,并沒有可借鑒的成功經驗。這是新農村快速發展和產業調整后面臨的新問題,必須注意并適時作出應對,尤其是在諸如貴州省六盤水“三變改革”產業結構快速調整這樣的大背景下。但是,組織關系的不順和創新基層黨建模式并非極具針對性的對應之策。
五、加強黨員管理形大于神
在長期的整頓農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中,一貫把加強黨員管理納入其中的重要事項,然而我們的教育卻因為與實際生活的不匹配而失效,“積極改進基層黨組織活動方式”又被黨員認為的“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實主義傾向否定了,“探索建立黨員出入機制”或許是所有措施中最具根本性意義的一個舉措,但是,在“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正面教育”等原則下似乎有所猶豫,從嚴不嚴,即使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鼓勵下,在強調“有規必依,執規必嚴”要求面前,也不敢大膽作為、從嚴處理存在問題的黨員。怕出頭出名出丑,實際上這是我們在政治利益面前的權衡取舍。
六、發展村集體經濟不能立竿見影
長期以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受制于村級領導班子素質不高,思路狹窄,認識不清,意識不強,基礎設施薄弱,村級集體經濟積累速度緩慢、土地所有權收益弱、資產產權不明晰、管理體制不順暢和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問題除個別項目外,都不是短時間之內就能解決的。在自發性發展暫時不能成為村、支兩委的自我行動時,政府主導的首選策略在涉農資金有限(在數量和項目上)的情況下,增加了發展集體經濟在速度追求上的難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