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祥
摘要:自阿爾蒙德(Gabriel A.Almond)提出政治文化概念后, 該理論便成為政治學界理論研究熱點,也成為學者們進行政治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政治文化能夠反映一個民族國家整體的政治風貌與價值取向,對于了解一各國家民族政治歷史有著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較為完整地體現政治生活發展的內在思想軌跡,因此亦是研究民族和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工具。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加快,西北少數民族政治文化也由此呈現出一種新形態。
關鍵詞:西北少數民族 政治文化 社會現代化 社會轉型
任何一種政治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當地當時的地理環境和時代環境,并深受其影響。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治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其獨特的精神風貌。西北地區其獨特的地理特點,政治特點,民族文化及群眾心理都對其政治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越來越與世界接軌,與國際接軌,這種發展速度影響之深遠遼闊,推動著中國社會各個地區政治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這種影響對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治文化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西北少數民族處于西北內陸,交通閉塞,其生活方式也較為封閉,受外界影響較小,因此,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文化及傳統思想根深蒂固,這就導致了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政治行為,都具有明顯的傳統社會形態特征,但是,隨著中國社會不斷發展,時代步伐越來越快,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這種新的社會面貌帶給了西北地區強烈沖擊,尤其是對其政治文化的影響,更是觸動了其根本。在時代的沖擊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治文化形態也由傳統逐漸向現代化過渡轉變。
一、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治文化現狀分析
西北地區少數民族主要在青、陜、寧、甘、新這五個省區分布較廣,地域遼闊,少數民族眾多,因此各民族宗教信仰種類也較多。其中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等民族信奉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等民族信奉藏傳佛教,俄羅斯等民族則信奉東正教。西北地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地,總人口接近大約2000萬,約占西北地區總人口的20%。①轉型中的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治文化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地理環境封閉導致政治信息獲取渠道不暢
西北地區位于內陸,地理位置相對封閉,海拔較高,自然條件嚴酷,交通通訊不便,從而導致政治信息獲取渠道不暢,因此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普遍有著宗教至上、安于現狀、守土戀鄉等思想。并且對政治時事的關注程度較低低,對政治反映的態度較為漠然。由此形成了封閉保守的狹隘型和臣屬型政治文化,這對少數民族政治文化建設有著一定限制作用。
(二)民族經濟生活滯后導致政治興趣和熱情不高
傳統的自然經濟及落后的生產方式使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相對滯后,人們忙于生計無暇顧及政治學習和政治活動參與,加之經濟較為落后,現代化傳媒在少數民族地區宣傳影響力較小,導致政治參與熱情度不高,并且有著疏遠政治,反感政治的傾向。同時,社會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均衡性使部分成員產生甚至產生對黨和國家相關政策、措施不理解和不認同。
(三)政治參與意識與能力普遍不高
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治文化是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民族屬性的政治心理、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取向,深藏在少數民族成員的內心深處,并通過具體的政治行為體現出來。從參與類型來看,少數民族對政治不夠關心,屬于非參與型政治文化,即缺乏政治參與意識和民主法制觀念,即使參與政治,其政治技能和政治效能也感非常缺乏。
(四)宗教傳統在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多民族多宗教是西北地區顯著特點,少數民族信徒眾多,有著強烈的信仰,大多民族甚至全民信教,因此宗教在其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頻繁的宗教活動會加深本民族的宗教心理、宗教情感和宗教意識,內化到民族心理結構深處而成為信仰,以宗教為樞紐,形成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從而外化為行動。但是不同宗教信仰的信徒,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對國家政治體系的理解更是不同,有時候,宗教信仰甚至會和政治發生沖突,嚴重阻礙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發展。
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治文化轉型分析
美國學者羅森邦將政治文化的核心成分分為政權取向、政治認同、政治信任、政治能力、政治效能和對政府輸入、輸出取向以及游戲規則這七個取向。②羅森邦的理論為人們研究不同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可操作的工具。根據這一理論,本文將當代中國政治發展實際與西北少數民族政治文化的復雜性有效結合,根據羅森邦的理論來分析西北少數民族政治文化轉型問題。
(一)政治認同
少數民族的政治認同是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建立在對自己與政治單位(國家、民族、區域)和團體相互關系的認識基礎上的是否要對其效忠或盡責任的觀念。③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不斷深化改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各民族聚居地有效實施,倡導民族一律平等原則,經過不懈努力,長期以來影響人們的傳統政治認同正在逐步消解,現代政治認同正在逐步建立增強。西北少數民族的政治認同正逐漸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發生轉變,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主動地向國家表達利益訴求,關注自身權利與利益,主動關心國家政治時事。由此看來,現代化進程中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治文化轉型以及社會發展正在不斷加快。④
(二)游戲規則
游戲規則指在政治生活中,為了使人民有效地參與、權力有效地制約、政治穩定地運行,制定的一套體現自由、平等、法治精神的民主規則和程序。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民主和法制都得到了充分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內化為精神力量,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的不斷完善為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合作和共同繁榮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地方性事務,維護了合法權益,大大推動了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治文化發展。
(三)政治社會化endprint
政治社會化是參與政治領域過程的重要內容。人們通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相關知識與能力,從而改變原有政治思想與價值,這種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存在的能動過程就是政治社會化。由于少數民族有著其民族本身信仰,其政治社會化也往往分為兩種,一種是傳播主導政治文化,一種是傳播少數民族政治文化的政治社會化,這種政治文化在少數民族群眾心里占有特殊地位,長期以來影響指導著他們的行為。少數民族政治體系有著獨特的淵源及特有的治理方式,因此,少數民族往往采用其特有的方式,來延續維持本民族的政治文化,使其代代繁衍,形成一種獨特的民族特色與魅力。近年來,國家對少數民族政策價值取向進一步整合更新,在對少數民族的管理上,更是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發展,西北地區少數民族與國家及國家其他地區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互動性也不斷增強。國家政治體系總是通過教育及傳媒,不同程度地在西北地區少數民族中宣傳主導政治文化,引導他們形成統一的政治意識;而西北少數民族成員也努力通過各種媒介主動學習主導政治文化。
(四)政治能力
少數民族的政治能力是指少數民族群眾參與政治活動的相關能力。這主要表現為對政治體系的認知和服從程度、參與政治生活的數量和形式以及獲取各種政治信息的能力。由于西北地區少數民族長期以來接受國家主導政治文化渠道少,因此受宗教文化及本民族政治文化影響深刻,他們學習與提高政治能力的主要渠道是通過政治文化建設,參與政治生活,了解民族與國家大事,關心民族與國家利益。但是這種方式在現代化轉型的今天,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隨著現代化轉型的升級,其政治參與方式也在逐漸轉型。由以往被動參與和少數精英參與,逐步轉向為主動參與和多數普通民眾的參與,并日益合理化,務實化。隨著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治行為也隨之改變。長期以來,他們受到傳統的宗教觀與宿命論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政治行為消極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少數民族群眾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也不斷增強,獨立性與自覺性也不斷提高,并且影響著政治參與的獨立性與自覺性,其政治行為也日益積極化。
三、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治文化建設的對策分析
西北少數民族政治發展是一個復雜長期的工程,從政治文化研究角度來看,政治文化對政治發展所產生的作用不容忽視。因此,在現代化進程中,為實現政治發展,需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創新政治文化,形成統一的價值觀
從根本上來講,文化的核心也是價值觀,從現實情況來看,西北地區由于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因此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千百年來,各少數民族長期共存,無論是其價值觀還是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都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因此,要尋求其共同核心價值觀是行得通的。依據印度學者巴赫拉“民族—國家”的相關觀點,使眾多民族共同凝聚成一個民族國家整體的主要根本途徑就是,必須尋求一個“共同文化”,而這個“共同文化”以傳統歷史文化為根基的,被各族人民接受認可的,與各族人民長期共存的社會倫理息息相關,各族人民長期以來受傳統價值觀影響根深蒂固,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礎與認同感,受到共同生活方式支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只有各民族認可的,與時俱進的文化,才是一種高于利益的文化。因此,必須以此為基礎,形成各民族統一的價值觀,促使各民族在中華文化中找到共同存在價值,形成價值共同體。
(二)穩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陣地
主流政治文化是指有利于提高公民對當前政治體系的認同,增強共同意識的先進政治文化。政治宣傳,不僅是傳播政治文化,更重要的是在改造政治文化,在形成共同社會意識這一基礎上引導社會政治方向。進行政治宣傳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新聞輿論,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眼光,讓社會大眾聚焦政治時事問題,進一步引導社會群體政治心理;二是在各種宣傳報導中,滲透傳播某種政治文化觀念。除此之外,轉型時期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政治宣傳必須堅持為黨服務的原則。黨管媒體,主要是管好媒體的輿論導向,使媒體在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宣傳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三)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相適應
宗教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現象,也屬于文化,與其他文化一起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宗教信仰深刻影響了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政治生活與政治行為,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廣大宗教信徒的政治價值觀,宗教信徒往往根據自身信奉的宗教教義為核心進行政治參與與價值判斷。因此,通過引導民眾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信仰,使宗教活動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宗教政策的范圍內進行;實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為宗教活動創造一定的政治環境,保障宗教活動依法有序進行,最終使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相協調,兩種文化相適應,促進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政治文建設。
注釋:
①杜軍林.西北少數民族政治文化建設研究[D],第93頁.
②轉引自閔琦.中國政治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③周平.少數民族政治文化論[J].云南社會科學,1994(5).
④丁志剛,韓作珍. 我國西北少數民族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文化轉型[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