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愛學生是教師必備的心理素質,沒有真正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更缺少愛,更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社會的關注,因此唯有走近他們,了解他們去感受他們的孤獨才能觸動教育者去關注他們的成長,讓他們成為班級和家庭的希望!
寧欣瀅是夏莊完小二年級一班的一名小學生,她是一名留守兒童,從一出生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父母常年在北京做生意,即使春節也不回家探望父母和孩子,在這種家庭中她長成了現在的不會與人交流更不愿敞開心扉與人交流,在班級里她總是表現的膽小、沉默,即使課上聽課也從不抬頭看黑板看老師。據孩子的爺爺奶奶和鄰居講孩子在家表現非常霸道,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鬧,亂扔東西,這與她在學校的表現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
今年我校組織了千名教師訪萬家專題家訪活動,我與寧欣瀅的遠在北京的家長取得了電話聯系,與她的父母約好,讓他們專門抽時間回來一趟談談孩子的教育問題。這天上午我早早的來到學校準備好家訪材料來到了寧欣瀅家,見到了孩子的父母,教了欣瀅兩年,第一次見到孩子的父母,內心有些期待有些激動,見了寧欣瀅后我輕輕地拍了拍她的肩,說:“爸爸媽媽專門為了你回來高興?有沒有什么想對他們說的?有什么愿望?看到老師來家訪開心嗎”寧欣瀅抬頭看看我,眼里流露出一絲驚喜,可馬上又黯淡下來,她什么也沒說,只是點了點頭就走了。看著她小小的背影消失在院子,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一定要了解這個孩子。”接著我又和寧欣瀅的父母聊了聊孩子這兩年的表現,表揚她的作業寫得很工整,孩子的爺爺、奶奶對她的學習一定很重視。從談話中,我能夠明顯感覺孩子的媽媽先是愣了一下,接著就說老人的確為孩子的學習不少費心,從小到大,寧欣瀅就很內向,不善于和人交流,也不愿意與他人交流,上學后成績一直很不理想,老人也很是發愁。
幾分鐘后寧欣瀅從里屋走了出來,依偎在媽媽的身旁享受著對她來說少有的母愛,欣瀅的媽媽就拉著我的手說:“老師,真是不好意思,您教孩子兩年了咱們還是第一次見面,其實我家有三個孩子,還有一個最小的兒子跟在我們身邊,我們對她們姐倆的學習和生活確實關心不夠,我們也是沒辦法,把孩子都接到外面去吧,經濟上真的承受不住,只能顧著小的了,我也知道欣瀅今天的性格與我們常年不在她身邊有著很大的關系,說真的我們對她真的是很愧疚啊,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沒辦法從小就讓她跟著爺爺奶奶,你們在學校也沒少跟著操心……”我笑著說:“關心每一個孩子是我們老師的責任,特別是對于欣瀅這樣的留守兒童我作為班主任肯定會給孩子更多的關注和關愛,今天把你們從北京請回來也正是希望欣瀅能變得活潑一些開朗一些?!?/p>
正在這時,欣瀅的爺爺從工作的工地回來了,七十多歲的年紀卻仍舊為了給兩個孫女創造更好地生活而忙碌奔波著,看看欣瀅的父母不好意思的低下頭,眼含淚花對老人說道辛苦您了,原本沒想到把孩子放在家里給你們增添這么多的負擔,孩子的爺爺說:“苦點累點我們老兩口不怕,可是你看看瀅瀅現在說話都聽不到,我們沒少聽老師給我們說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你們常年不管孩子讓她今后怎么和你們親近,我們能養她,但我們教不了她啊,你們再心疼兒子這閨女也不能不管了???”欣瀅的媽媽低著頭一個勁的給老人道歉一個勁的感激老人,卻始終不表態孩子今后的教育應該怎么辦?看到這里我對欣瀅的媽媽說:“說真的咱們班的孩子真的沒有像瀅瀅這樣讓人可憐,讓人心疼的了,小小的年紀就離開了你們的呵護跟著爺爺奶奶和姐姐生活,老人總是感覺虧欠了孩子,不能給孩子更多更好的生活,總是盡可能的滿足她的所有要求也就造就了欣瀅今天的性格,在家稱王稱霸到了外面極度缺乏自信不愿意與別人交流,也不會與別人交流,時間長了孩子就養成了什么意見不發表什么建議不表達,在家不滿足的就撒潑打滾在學校就處處忍讓……
我想:是啊,如果我們只一味地追求孩子們的成績,而忽略了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那我們注定會是個失敗的教育者。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熬好了花生豬蹄湯用保溫桶裝好來到欣瀅家,給我開門的是欣瀅,欣瀅欣喜地看著我,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小坐一會兒,我提出讓欣瀅坐我的車去復圣公園玩玩。欣瀅放下作業,一路小跑來到院外,可以看出她很開心。后來給孩子的爺爺打電話,她爺爺告訴我說她一改常態,不斷向周圍的同學“炫耀”,今天她坐著老師的車去縣城的復圣公園玩了,原來復圣公園這么好玩。住在附近的孩子聽說了,都到家里讓孩子給她講講看到了哪些景色,有什么好玩的游戲,和老師待在一塊緊不緊張,聽了欣瀅的介紹孩子紛紛向她投去羨慕的目光?,F在她的暑假作業書寫格外認真。為此,她媽媽專門從北京打來電話感謝我,說真的是我改變了她的孩子,本來她都打算放棄的,現在看到欣瀅變得這么開心他們就能放心得在外面打拼了,孩子的變化就連很少和她聯系的爸爸都能明顯感覺到,孩子每天都是樂呵呵的。
對于“特殊”的孩子,作為老師的我們,不能“一錘定音”、“一棒子打死”。我們要走進他們的心靈,與他們真誠的交談,真正地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內心世界,從而幫助他們讓他們無憂無慮的成長,讓他們也能成為家庭的希望!讓我們重拾家訪這一優良傳統,在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生之間,搭建起一個心心相通的彩虹橋,讓家訪回歸到教育之中,讓教育直面生活,在洋溢著生命氣息的生活世界里,去探尋那漸行漸遠的教育本源!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葛石鎮夏莊完全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