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國安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的姹紫嫣紅、質地優良,不僅僅體現在教材文本的語言上,還體現在育人的效果上。閱讀教學必須讓姹紫嫣紅的園圃也閃耀著育人的光輝,是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閱讀教學 文本光輝 策略思考
語文教學,人們所花的功夫多在其文字和文學層面,很少去挖掘教材文本的文化層面的意義,導致學生得不到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革命英雄主義文化的熏陶感染,導致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幼小心靈產生不了比較理想的根植作用。這樣的教學存有片面的傾向,不利于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作為閱讀教學,需要思考姹紫嫣紅教材文本閃耀著耀眼的育人光輝。
一、充分挖掘文本,閃耀育人光輝
小學生的閱讀課堂,其學生是否具有充分挖掘文本的樂意?從一定層面說是沒有的,一是因為學生還比較幼稚,二是學生也多感到就是某種程度上的無從下手。如果我們教師不注意去引領,學生也根本不思量文本的挖掘,當也不可能挖掘出比較深層的意義。好端端的文質兼美就這樣從學生的眼鼻子底下溜走,形成不了閃耀育人光輝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學,必須思考著文本的充分挖掘,讓文本閃耀著的育人光輝得以充分放射。
教學小學語文第11冊第一單元中葉圣陶老先生的《稻草人》,《稻草人》是通過一個富有同情心而又無能為力稻草人的描寫,比較現實地表現著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中國農村的風雨飄搖的情景。教學時,讓學生去比較自主地抓住稻草人這位主人翁形象,進行閱讀感悟。學生們閱讀著稻草人的外貌,品味著稻草人心理活動的描寫。大家讀著,感悟著;大家繼續讀著,繼續感悟著;大家往深處讀著,也往深處感悟著。比較自主地發現稻草人是一位相當普通,善良而又堅守職責的好人形象。教學時,讓學生去前后聯系,對稻草人為主人所做的努力進行相關的思考、概括和探析,感到稻草人做出不少的努力,但還是那樣的無動于衷。學生則從稻草人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做出這樣的思考,這可能或者就完全是作者對同情勞動人民卻又無力改變現狀的心聲體現。大家聯系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相關詩句,深深感到對廣大勞動人民同情的作品古且有之。作為一個有良心的人當對一切需要同情者予以同情。
閱讀感悟的實踐比較有意義地告訴我們:學生真實意義上的面容燦爛,并非就是老師的手舞足蹈的精彩,而應當是學生自己閱讀感悟的成功,是學生受到文本之言說的感染。
二、切實感知神韻,閃耀育人光輝
教是為了不教,這是語文教學所必須達成的境界。這樣的境界給學生以怎樣的感受?就是一種神韻之感。這樣的感受有何從獲取?需讓學生去自主探索、辨析和歷練。由此,就是小學語文教學也需要學生能夠在教學課堂做出很多甚至很大的付出,而這樣的付出不是機械重復的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而是多在閱讀基礎上的探索、辨析和歷練,當學生能夠對教材文本產生一種神韻,產生一種享受,那文本的育人光輝定會更加閃耀。
如教學第9冊第11課的《七律·長征》,這是一篇描寫上世紀30年代紅軍將士之英雄氣概的作品。詩中的頸聯這樣說:“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樣的詩句告訴人們,蜿蜒的五嶺在紅軍眼里就像翻騰著細浪的細流,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里它們如滾動的小泥丸一般。教學時,讓學生去閱讀著,還讓學生在配置相關與教材文本情感基調近乎相同的曲子播放中進行朗讀。當學生進入朗讀達到誦讀程度時,在讓學生比較自主地從首聯——頸聯——足聯等循序漸進地進行著探究。學生探究到詩歌首聯就是詩歌的中心,以下各聯所表達的內容越來越是深入。學生還就那樣感到詩歌的足聯之句顯得那樣的更勝一籌。學生閱讀感悟著,對一代偉人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產生詩神韻的感覺。小學生不僅僅就是能夠比較恰到好處地感悟《七律·長征》,而且也養成一種閱讀感悟的習慣。
三、強化個性感悟,閃耀育人光輝
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進行閱讀感悟,不是老師替代下的虛假閱讀感悟,而應當是真實的閱讀感悟。學生閱讀感悟的真實,主要體現在哪?主要體現在多閱讀感悟的個性化。曾有人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意義在何?主要是說人們對所閱讀的相關篇目,不可能就產生相同的感覺。這給語文教學所帶來的啟迪意義是:閱讀教材文本,需形成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悟。給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所帶來的啟示當是:就是小學語文教學,也完全需要去努力形成學生比較初步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閱讀習慣。因此,語文教學需要學生個性化閱讀,需要在平時的文本閱讀中強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悟。讓學生產生閱讀感悟的個性化,其功夫還應當多建筑在讀上,沒有老老實實的讀,實現不了閱讀感悟的個性化。如教學相關的古詩文,先以學生的讀為主,詩詞的停頓、節奏,詩句的輕重緩急,詩句所必須的拖腔,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自由讀、朗讀、誦讀去把握。
如教學鄭燮的《竹石》,一切閱讀感悟的全過程都比較理想地體現著學生的自主。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解釋《竹石》,去體會竹子的品質。學生有的感到“竹石”的立場堅定,有的體會出“竹石”的決不動搖、不向困難低頭。有的還在了解詩人鄭燮生平事跡的基礎上,做出這樣的感悟:詩人之所以喜歡畫竹,還在自己所畫的竹邊題上這樣的小詩,完全說明詩人就是“竹石”,他也不向惡劣環境和世俗低頭,堅忍不拔、剛毅正直。
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悟中,也暴露出一定的問題,如相關個性化閱讀感悟,不能體現出正能量的問題。但這并不要緊,也并非就是學生的主流傾向。只要稍加引導,學生的閱讀感悟的個性化是完全可以向著正面而又理想的方向發展的。
參考文獻:
[1]孟紀軍.抓語言 品對話[J].小學語文教師,2016,(11).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岳麓書社,2002.
(作者單位:廣西省河池市宜州市屏南鄉果立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