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與魁
摘要:“社會”一詞在整個人類生產生活中的使用頻率極其的高,涵蓋面廣,在生產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學應運而生。社會學理論在不斷發展的階段中,積極的從各個相系學科中汲取各種相關理論,提出了一個個經典實用的價值理論,類比策略就是其中之一。在服務于社會學的同時也被廣泛的運用到各個學科,對學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正因如此,類比策略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而對于類比策略自身卻忽視了對其進行深究和發展的這一環節。
關鍵詞:社會學理論 類比策略 理論應用 發展理論
關于社會或者是社會學,普通人和學者的見解到底有什么不同之處?簡單的講,普通人認為社會學就是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產生、又服務于我們的生活,粗淺易懂,但確實在理;在學者的眼里,社會學是一門系統的學科,通常所說的社會學的含義是:一門利用經驗考察與批判分析來研究人類社會結構與活動的學科。但是因為學者們的知識背景不同,在研究社會學理論時側重的方向必然就會有所不同,但總的研究范圍都是現當代社會的各個領域。當然也正是這種當仁不讓的學術研究精神推動了社會學理論的不斷發展、完善,那么類比策略究竟從何而來?
一、社會學理論中的類比策略
(一)社會學的起源、發展
探討社會學理論中類比策略,就要從社會學的起源說起。談起社會學,有個名字社會學研究者們最熟悉不過,但是沒有像弗洛伊德那樣人盡皆知,他就是孔德(Augusta Comte,1798-1857),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在他的著作《實證哲學教程》中最早提出了“社會學”一詞,多數情況下被公認為社會學的創始人,但是也有人認為,社會學真正的創始人是國學者涂爾干(Durkheim,1858-1917)。這種定義,完全取決于學者、專家的理解角度,在這里只闡述其事實依據。前者率先提出了名詞,并且主張建立“社會的科學”,但是苦于不被重視,孔德也因此郁郁終生;后者則使得社會學從哲學當中抽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二)類比策略的應用出現
一般來說,類比策略是指從某個客體的特性,形象地去說明另一個客體的特性。可以說,類比策略的出現和應用貫穿整個社會學的發展。
雖然孔德在世界上的聲望并不重,但是類比策略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確實是他提出并應用的,通過比較社會和生物有機體創造了功能主義。功能主義被公認為是社會學的第一種。功能主義簡單來說,就是有機體類比。因為社會學與生物學的關注對象相同,同為有機體。所以孔德將生物學里的概念理論應用到社會學當中,而后又將現實社會中的特殊結構與生物學中部分進行類比,使得類比成為社會學的一種研究策略,但是孔德最終沒有堅定這一模式。后來的英國社會學家赫伯持·斯賓塞過系統地比較社會和有機體,發展了有機體的類比。以及后來的迪爾凱姆對功能主義的認識補充、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主義、馬林諾斯基的功能主義和韋伯對“社會有機體”屬性的方法研究等都用到了類比的策略,可見當時以類比策略為研究方法的功能主義的盛行,足見類比這種研究方法在那個時代的地位。類比之所以在社會學當中有如此重要的地區,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首先就是在社會學這個學科建立的初期,學者缺乏合適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再者就是類比這種研究方法適合當時學者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水平,最后就是,類比測落自身的方法優勢,借助已知的事物來探索未知的部分,將新事物的難度和復雜度降低了,加快了人們的認知進程。憑借這一優勢,迅速成為當時最炙熱的研究策略。
二、類比策略在各學科中(以心理學為主)的應用
隨著社會學的發展,類比策略在多個學科中均得到廣泛的應用,例如:物理學、心理學等等學科。從物理學方面來看,將類比策略具體劃分為五個小方面,依次是現象類比、過程類比、模型類比、方法類比和結論類比。在解決物理學中問題時,通過對類比這幾個環節的層層分析,將得到最終的結果。從心理學方面來看,我們就來說一個關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將人與計算機進行類比分析,認知心理學有兩種取向,一種是信息加工取向(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側重于對認知過程的復雜分析;計算機隱喻指人的心智就像計算機一樣在工作,也就是說人的認知過程就相當于是計算機當中的一套心理程序,而認知的過程就相當于計算機對儲存信息進行操作,以達到某種需要的目的是一樣的;另一種就是聯結主義取向,側重于立足神經元的橫向加工觀點,即腦的隱喻指的是心智像腦一樣工作。還有一點就是,認知心理學當中存在著一種物理符號系統假設推論:人具有智能,人腦就一定是個物理符合系統,而計算機是一個物理符號系統,那它一定能夠表現出智能,而人腦與計算機都具備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說計算機可以模擬人類的活動。據此,人們可以通過類比策略建立起一種計算機心理模型程序,以輔助心理學的研究發展。
三、類比策略應用現狀與展望
在經濟和政治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學已經有了龐大的學科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類比策略漸漸失去了它應有的地位,慢慢被人們所忽視,加之類比策略往往會使學者忽略掉所研究的學科自身的特點,而過分的強調類比兩者間的相似之處,導致無法抓住研究的重點。正因如此,類比策略正在消失。盡管如此,類比策略以其獨特性仍能對科學研究提供動力,專家、學者們在進行科學探索時,若能將類比的獨特性、事物的本質性聯系起來,統籌的進行探討,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社會學理論中類比策略的研究分析可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類比策略是社會學理論不斷發展、完善的推動力,加快了社會學理論建立的進程,與此同時,也推動了其他學科的大發展、大繁榮,在后續的科學探究中,類比策略仍然會發揮其獨特性的作用,為科學進步推波助瀾。
參考文獻:
[1]帕特里克·貝爾特.二十世紀的社會理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2]喬治·瑞澤爾.后現代社會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3]弗朗索瓦·利奧塔爾.后現代狀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萊蕪市萊城區鳳城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