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是一個平凡的職業,教育是一個偉大的事業。 無論是古代“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還是“捧著一棵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亦或是一生從教,有著傳奇色彩的中國當代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他們無一不是憑著一顆“愛心”來奏響生命的樂章,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了偉大的事業。因此,我認為優秀的教師必需具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靈,沒有愛心的教師哪怕具有再高深的專業知識也是一名庸師。而教師的這份“愛”有其內涵、有其基本特征和表現形式。
【關鍵詞】教育 愛心 表現形式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029-01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出一個空虛。”班主任的愛就是流淌在班級之池中的水,時刻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作為班主任,只有具備了深厚的愛生之情,才會時刻把學生放在心上,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學生才會向你敞開自己的心扉,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老師”,我把這一教育理論作為我教育工作的座右銘,指導我的實際工作。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照顧孩子的面子
照顧孩子的面子就是充分的尊重他人,因為尊重是一縷春風,一泓清泉,一顆給人溫暖的舒心丸,一劑催人奮進的強心針。給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自己對別人成功的敬佩、贊美與追求;給失敗的人以尊重,表明自己對別人失敗后的東山再起充滿信心。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尊重可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它使作用對象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快感,做起事來心情愉快。教師發自內心去愛護和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和自尊心,是愛學生的前提。設身處地的考慮學生的年齡去體諒學生的言行,放低身段理解學生的心理,賞識他們,激勵他們,尊重他們,關愛他們的成長軌跡中每個細節,才能讓學生擁有自信,走向成功。
二、換位思考
教育絕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責任,一份沉甸甸的愛心。教師如果能經常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學生,用真摯的愛走進孩子的心靈。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關愛學生終極發展的教育。要想使一個學生有所提高,老師一定要抓住他們的優點和弱點,從各個方面去關心他們,去愛護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給予他們的溫暖,給予他們的信心,這樣讓學生從內心發現自己的錯誤所在找到改變的辦法,與此同時又會在學生的心理產生一種對老師的喜愛與敬佩之情,從而努力學習,這樣的辦法的確很好,我想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會為我以后的教學起到良好的作用。要想真正做好“問題生”的工作,一定要深入該生,深入了解他的各種實際情況,例如,在家的學習環境,學習狀態,在校的表現,與同學之間的相處等等,所以我們一定要深入去調查、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
三、善用放大鏡
實踐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潛在的某一方面的才能和良好的品格,每當這種光點閃爍時,也正是對學生引導的最好時機。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信任和尊敬,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個人保持愉悅的心情和旺盛的工作熱情的需要,贊美能滿足人們的這種需要,作為班主任應該懂得這項育人的原則。
四、挖掘潛能
從生命科學的角度看,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巨大的潛能,但孩子誕生時都很弱小,生活在一個巨大的世界里。在生命成長過程中,都難免有自卑情結。學生的潛能需要星星之火的點燃。我印象特別深的有位學生是個一說話就會臉紅的女生,她的靦腆和膽小是出了名的。在新生入校點名時,我連喊幾遍她也不作聲,我以為是我叫錯了名字。原來,她的聲音小到連自己也聽不見,低著頭,不敢看我的眼睛。我把她單獨請到辦公室,給她講了德國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故事。“阿德勒在念書時,認為自己完全缺乏數學才能,毫無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考試經常不及格。后來偶爾發生的一件事,讓他的潛能迸發出來。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連老師也不會做的數學難題,這次成功改變了他對數學的態度,找到了數學天才的感覺。結果他成了學校里的數學尖子。”我講完故事后,我發現她把頭抬了起來。我鼓勵她說:“我們任何人都應該像現在這樣,高高地抬起你的頭,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她點了點頭,挺著胸走了。以后的語文課上,我經常請她讀一讀課文,她從開始的緊張到后來的很流利地讀了下來,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激勵教育的奧秘就是讓學生覺醒,推掉壓在無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使學生的潛能像火山一樣爆發。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他們。”教師把愛裝進學生的口袋,口頭的、書面的、言語的、行動的,讓一個孩子生活在愛之中,他就學會了愛,認為這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快樂的。我發現只有從心里去愛孩子,才會從教育中體驗到心醉神迷、物我同一的強烈感受,也只有這樣才會在這種心曠神怡的愉悅中領悟教育的真諦。
作者簡介:
于鳳春(1972.12-),女,山東東營人,本科,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