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法是語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對外漢語的語法研究與漢語本體法之間為雙向互動的機制,換言之,漢語本體法研究成果為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提供理論證明,而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又為漢語本體語法的研究貢獻主題,鑒于此,將兩者理論以及實踐有效的結合于一起,才能更好的推動語言學的發展。
【關鍵詞】漢語本體語法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054-01
通常來講,漢語的本體法研究是一種探索語言規律以及語言本質的認知過程,雖然涉及眾多現實問題,但最終目標離不開對語言實質的進一步探微。而我們所談及的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又多是常規性、描述性以及實用性的,缺少系統性,于是,對于漢語本體語法研究的越清晰越深入,則對對外漢語的語法教學提供越有力的依據。
一、語法本體研究
如何正確理解“本體語法”的概念,這在當今的語言學類的教材中并未確定實際范疇,但從語文類教科書中對這一名詞的使用情況來看,“本體語法”指語言運用時的“潛規則”,是無需使用名稱術語而又應遵循的某種規則。
大部分學者也都提出,在理論語言學的研究中,共性應該向個性側重,即為向漢語語言的特點側重,而在本體語言理論中,古代語言應該向現代語言側重,即為向現在生活語言側重,至于如何在理論語言學、本體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理論中選擇,則應側重于應用語言學,即為向社會需求傾斜。
二、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研究
對外漢語的語法教學與對外漢語的教學語法是界定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的不同形式。
(一)對外漢語教學語法
對外漢語的教學語法是側重于語言規律以及語言現象本質的解讀以及說明,根據學習者所學習的語法內容,將教學方式,教學規律等等融合為整體的教學過程,是隸屬于學校教學的語法。
(二)對外漢語語法教學
對外漢語的語法教學與教學語法的區別就在于,教學語法是必須植根于教學的整個過程,而語法教學則恰恰相反,它是一個獨立性的教學結構。而且兩者的教學目標也不相同,教學語法目標是教學習者學習語言的模式、規律、方法;而語法教學注重的是教語法。學語法是能夠使得學習者更容易習得、了解該語言的結構,當然,這不是唯一學習語言的方式,但是在教學實踐的研究基礎上,此方法是最為合適的方式,也是普遍應用的方式。
三、漢語語法本體研究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關系
(一)語法本體研究成果為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提供理論依據
依附于語法體系,可以發現生活中的眾多問題是可以利用語言本體研究來獲得解決的,以下,筆者通過配價理論與分析層次分析理論來具體詳細說明。
1.配價理論
將配價理論應用于語言學體系研究中,可以很好的解決疑難問題,比如,運用動詞與性質不同名詞之間的配價關系來闡述語法問題,可以有效加強語法問題解決的效度。例如“放了一只鴿子”和“飛了一只鴿子”。
首先,兩句子都是采用相同的序列,其次,兩者之間的句子結構也相同,最后,兩者都可以轉換為“把”字句。
放了一只鴿子→把只鴿子放了→鴿子被我放了
飛了一只鴿子→把只鴿子飛了→鴿子被我飛了
由此可見,前者的“放了一只鴿子”可將其轉換為“把”字句以及“被”字句,而后者的“飛了一只鴿子”卻不能將其轉換為“被”字句。因為,“放”為二價動詞,可以占有兩個行動元,就是后面能帶一個賓語,并且只有一個賓語。而“飛”一價動詞,說明,后面只允許支配一個行動元,就是所謂的不能帶有任何賓語。在說“把”字句,雖然二者都可以變換此字句,但是,語法的含義確實截然不同的,“把只鴿子放了”代表的是處置含義,“把只鴿子飛了”代表的是使動含義。再如,“我休息宿舍”此句為什么不被贊同,因為“休息”是一價動詞,后面不允許與名詞發生關聯,“宿舍”不為對象。
2.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基于句子語法的分析方式,用于語言學體系中,可以有效解決對外漢語中的問題。譬如:
衣服熨平了。
鞋買大了。
馬路修寬了。
此三句中,句式結構都是相同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解讀過程就非常容易產生歧義,而使用層次分析法便能夠很好的解釋彼此間的差異。分析如下:
衣服(熨平)了。
鞋[買(大了)]。
馬路修寬了。→馬路[(修寬)了]。→馬路[修(寬了)]。
可知,前兩句運用層析分析,可以得到“衣服由不平到平”、“鞋買大了,不適合自己”的含義,最后一句則分析為兩種含義,第一是“馬路從窄小轉寬”、第二是“馬路太寬,以至于不符合標準”含義。使用層次分析法能夠為語法教學提供方便以及技巧。
(二)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為漢語語法本體研究提供課題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與語法的本體研究并不是相互獨立存在的,在語法教學中,總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夠啟發我們思考和深入研究。
例如漢語中的“來”和“去”的含義是以人為說話為基準,代表接近或離開說話的人。不過,往往在留學生的心里卻會產生疑問:當意識到有人敲門時,我們為什么不能回答“去了!去了”而要說“來了,來了”呢?
此問題的揭示可以很好的引起我們的注意,啟發我們去探索,“去”和“來”在何種形式下會產生歧義,根本是,“來”的含義除了以說話人為起始,象征離開外,還應加入一條,在對話形式下,可表示一種向聽話人靠攏的價值取向,以便贏得對方的喜愛以及認同。這就是從對外漢語教學中發現總結出來的給語法本體提供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盛炎:語言教學原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3]蔣可心: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M].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徐劍(1979.2.6-),女,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講師,專業:漢語言文字學,對外漢語,語言學;論文方向:漢語言,對外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