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修 薛東偉
【摘要】將智慧教室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本文從智慧教室的優勢、定位以及常見課型三個方面入手,初步探討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與智慧教室融合的關鍵,并且指出了使用中需要避免的誤區。
【關鍵詞】智慧教室 優勢 定位 常見課型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131-01
傳統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多采用板書、畫圖等形式,由于圖形比較抽象,學生思維能力不足,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畫圖也耽誤時間,課堂容量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教學軟件層出不窮,這就為數學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背景下,智慧課堂應運而生。
一、智慧教室的優勢
智慧教室是深度學與教的教育教室解決方案,已經從云與端結合的角度,給出了豐富的課堂交互實踐手段,這些在實際教學中若善加利用,將取得良好的課堂效益。通過大數據分析,智慧教室可以精準跟蹤每個學生的學習,記錄難點、易錯點,立足于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運用智慧教室技術,可以得到以下兩點好處:
1.擴大信息容量,提高教學質量
智慧課堂的云平臺,具有存儲量大的優勢,微課、畫圖同時節約教師的部分講解、板書畫圖時間,以此為基礎,學生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并且快速的建立起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
2.智慧課堂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難點
初中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特征,對于部分知識點(如立體幾何和概率統計),需要學生想象、概括能力,這部分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這時,教師就可以借助智慧課堂設計多種案例,并運用軟件展示技術讓抽象知識變得形象、易懂。家長也可以根據智慧教室中跟蹤記錄顯示的學生難點,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重難點。
二、課堂教學與智慧教室融合的定位
課程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和智慧教室軟件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智慧教室要有以下定位:
1.要突出數學思維
初中數學是具有高度概括性、嚴密邏輯性的一門學科。因此,數學的要求就是要揭示思維過程,促進學生思考領悟。課前備課過程中,我們備課組召開集體備課研討,以突出數學思維為導向,確定哪些教學內容可以將深度與智慧課堂相融合、哪些內容可以適當融合、哪些內容可以開展教學實驗,從而將教學概念情景化、教學過程探究化,幫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抽象認識,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使用智慧教室時,要更加注重課程本身要突出數學思維這一特征,而不是軟件本身的功能。比如:我們通過智慧課堂展示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利用圖形特征進行對比聯想,從而提升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2.以服務學生為中心
教師要清楚的意識到,智慧課堂只是學生有效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一種工具。課堂中,教師要通過互動教學,將知識難點簡單化,讓學生易于接受,這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智慧教室中,學生通過課前微課預習、課上師生間的互動與課后微課的輔導,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培養了自身數學思維的能力。筆者利用智慧教育資源,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提取事物的本質特征。如:對于三角形的理解,筆者通過智慧課堂展示多種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然后由學生去分類,總結得到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或者按照邊長分類,得到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這樣的教學方式,大大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教學過程中,智慧教室把學生由“輔學”變成了“主學”,由“學數學”變成了“做數學”。
3.與傳統教學相結合
教師在智慧教室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而不能為了省事,任何東西都用多媒體演示。融合后的教學,不應是教師純粹地演示PPT,而要更加注重口頭講課、手寫計算和證明過程。比如:在授課中,教師要邊講解PPT中的內容,邊在黑板上書寫驗證過程進行解釋說明,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加容易。同時,學生也不應是單純看計算機屏幕的簡單活動,要隨時用筆記錄老師講解的重點內容。融合,就是要摒棄各方面的劣勢,集中各方面的優勢。如:有些內容(如方程的計算和證明)更加適合教師的板書,而有的內容(如幾何和概率問題)則需要用智慧課堂演示,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去甄別、篩選、合理選用。
三、融合中的常見課型
根據信息技術在課堂上所起的作用,智慧課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課型:演示型、實驗型和網絡型。演示型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所講內容,采用圖形的方式,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形象,化靜為動。例如,筆者在講授軸對稱圖形時,設計了蜻蜓飛動的動畫,讓靜止的圖形動起來,學生理解起來就更加容易。實驗型是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親身體驗并抽象出概念,比如前面提到的三角形的例子。網絡型是指課后微課中,教師可以通過智慧教室去回答解疑學生的難點或者疑問。如,筆者總結學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錯誤,在課后微課中,進行跟進式講解,做到有疑惑馬上解答。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潮流和步伐,不斷學習和創新,充分利用“互聯網+”,發掘各種優質資源,合理使用智慧教室,引時代活水,讓學生活學活用學到的知識,深度融合智慧教室和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關于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整合理論思考[J].中小學信息教育技術,2009
[2]張保祥.對信息技術和數學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D].數學教育交流,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