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莉
【摘要】開設校本教材利用廢舊彩色紙與同學們進行心靈溝通,信息傳遞,傳統的弘揚,針對新課標了解美術課程,發揚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變廢為寶的好習慣,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組織協調能力。
【關鍵詞】情感教育 校本教材 變廢為寶 廢舊掛歷紙 宣傳單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187-01
梁啟超認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藝術,藝術具有感性的表達方式,去營造一種體驗文化的氛圍,讓學生在理性與感性的交融狀態下認識和理解生活”。
紙的發明加速了整個文明的進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每年年底每個家庭都會購買掛歷作為迎接新年的賀禮,即隨著時代科技發展,紙質越來越好,內容越來越豐富,題材新穎,形式多樣,成了各行各業宣傳自身的一種媒介。大街小巷、各行各業、經營、開業的一種形式,宣傳單漫天飛舞,色彩各異,圖案獨特、有個性。針對這一種現象,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社會問卷調查,“廢舊掛歷紙、宣傳單你怎樣處理”,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作為廢紙扔掉,有一部分對有意義的圖案進行收集,收藏,有一部分用作隔桌的餐巾等等,開展對舊掛歷,宣傳單收集活動,在收集中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再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美,發揚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并養成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變廢為寶的好習慣,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組織協調能力。養成了社會行為規范,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學生們都得到了培養。學習、生活、工作和人際交往能力將得到有效提高。學生們享受實踐活動帶來的樂趣,能使學生全面認識美術,了解美術,知道美術在我們身邊處處都存在。
在當今信息高科技時代的背景下,印刷的作用創造出許多優美的視覺作品,可面對許許多多圖片,有的人可視而不見,有的人看待圖片會有不同的意義,絢麗多彩的宣傳畫報,掛歷,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一本舊掛歷人們不屑一顧,放棄的畫報滿街飛舞,隨手可得,這給彩色紙粘貼畫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又美化了環境。
利用這些材料,我想到了,開設校本教材利用廢舊彩色紙與同學們進行心靈溝通,信息傳遞,傳統的弘揚,針對新課標了解美術課程,“以學科為本”工具理性的教學模式,把一個人文、綜合、開放和現代全新的創新精神釋放出來;美術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反映,必然與人類其他文化觀念發生普遍聯系,其核心要素是“美”,如果一堂美術課沒有“美”的成分,從本質上以偏離了美術課的本質。呼喚美術課本質的回歸,在設計課程中,根據受教育的年齡梯度,設定知識系統和層次結構,不僅反應美術課的教學目標,又可多維呈現課程內容。
活動過程、思維成品、評價標準、串聯成一個整體。在課程中具有一定的空闊性,給予教師足夠的空間,教師可根據學生特點,來組織和實施教學。通過對美術的養成達到對人的塑造和培養,把美術課變成審美體驗和身心交流的活動場所;使學生心情放松,愉快學習。
彩色紙粘貼畫狹義是利用畫報剪出來的圖案藝術。廢舊掛歷紙,宣傳單,海報都讓人有著賞心悅目的感覺,是大自然的大調色盤,是校本教材的造型材料。教材從四個領域方面進行教學,課程設置的全方面,多維度地進行。“欣賞與評述”這一環節,“認識廢舊掛歷紙、宣傳單、海報”、讓學生從本課中了解到紙與印刷術的演變,收集廢舊紙張,發揚傳統美德,去發現美,創造美。“造型與表現”領域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映山紅,掛飾”等,了解紅色文化,發揮學生的空間創新思維。在“設計與應用”領域里,海報設計一課,服裝設計一課,通過本章節使學生了解色彩的應用,對色彩的認識豐富學生的視覺感觀,色彩對人的個性傾向與色彩的象征,培養學生設計,制作、交流信息,傳遞生活,實用能力及認識價值,人文價值,激發對美化生活愿望的目標。“綜合與探索”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拓展他們的想象空間,綜合性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提高綜合素質能力。教室布置,家居設計,從課程中體現出學生掌握美術的綜合能力。
校本課程共設計出十五個課時,例:“海報設計一課”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字體的認識,第二課時海報的要求,設計課型的分析,學生生活在校園環境中,除了上課以外,他們還是校園活動的主人,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行不同類別的活動,把美術中的海報設計融入的活動中去,提高學生應用美術知識為社會服務的意識與能力。以校園藝術節為例展開本課。內容豐富,有舞蹈、詩歌、繪畫、書法等讓學生參與活動,將校園生活系列課程延續,是一項集體操作的團隊作業;構思、設計、選材,都是分組進行,一張圖片勝過一百個文字的表達,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圖形的出現早于文字,圖形具有直觀性,持久性,微妙性、圖形作為一種傳遞與交流的語言,其作用突顯,而舊掛歷,宣傳單圖案色彩豐富。帶有不同的明暗調子,材料的不同,色彩的不同,質地、明暗、肌理等特性,通過剪,拼、貼、重疊等工藝進行造型,同時注意光影效果,形態力求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