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 鄒良浩
【摘要】《結構隨機振動》涉及的數學理論多,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本文通過三個方面的討論,即時域頻域分析的理解,數學公式物理意義的分析,和考核方式的探討,提出了一些增進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法,以便提高該課程講授效率。
【關鍵詞】結構隨機振動 時域頻域分析 考核方式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208-02
一、引言
《結構隨機振動》課程是結構工程、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以及工程力學等多個土木工程相關專業的研究生主干課程[1-2]。土木工程領域內大部分結構,如高層建筑和橋梁等,在實際過程中會受到諸如地震、風、爆炸沖擊荷載都隨機性荷載的作用。這些結構的設計與結構隨機振動理論息息相關。因此,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需要掌握好該課程的基礎理論,并能運用到科學研究和工程實際之中。但是,由于《結構隨機振動》課程涉及的數學理論多,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復變函數,偏微分方程,而且概念比較抽象,一般性的講授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本文擬討論《結構隨機振動》課程講授中的幾個典型問題,以提高該課程講授效果,增強學生對該門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二、時域頻域分析的理解
時域分析和頻域分析是《結構隨機振動》兩個重要的概念和分析手段。時域分析比較直接易懂,概念比較清晰,學生易于理解,但是不能直接得到隨機過程在頻域內的信息。頻域分析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但頻域分析可以直接得到隨機過程在頻域上的能量分布。連接時域和頻域分析著名的帕薩伐爾公式,學生對其時域部分很好理解,但對于頻域部分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但是如果我們把時域和頻域分析同時描繪在圖1所示的圖中,將會大大便于學生的理解。如圖1所示,對于一個隨機時域信號,其為幾個正弦隨機信號的疊加,但是在時域內不能直接表現出來。我們將信號的傅里葉變換同時描繪在圖中,可以看到,對應每一個正弦子信號,頻域上都對應一個脈沖,那么總的能量就是這些脈沖幅值的疊加。這就跟時域內信號的能量的定義很相似,易于學生的理解。所以,對于時域和頻域分析以及其相互關系,可以多借助這樣多個維度的圖形來方便講授和學生理解。
圖1 隨機振動信號在時域和頻域內的表現[3]
三、數學公式物理意義的分析
《結構隨機振動》里面涉及大量的數學公式,其形式一般較為復雜,推導過程也較為冗長。但是應當指出,數學公式固然重要,但是應該跳出來抓住其本身的物理性質,講授其本質上的物理意義,這樣才能便于學生理解。對于此,作者以線性單自由度體系響應計算(式1)為例說明此過程。線性單自由度體系響應位移譜SX(ω)計算的表達式如式1所示:
SX(?棕)=H?棕■SF(?棕)
=■SF(?棕) (1)
如果教師只是花大量時間推導出這個式子,學生不但漸漸會失去興趣,最終也只能對這個式子死記硬背,對其沒有深刻的理解。但是,我們可以進行如下的討論[4]:
(a)當結構頻率ω0趨于0時,式(1)中H?棕■趨于1/(mω20)2= 1/k2,所以式(1)等價于X = F/k,即胡克定律。也就是說,當結構頻率很小(即低頻),即周期無限大時,結構振動主要由位移控住,即速度和加速度可以看做零,所以運動可以簡單用胡克定律來描述。
(b)當ω>>ω0時,即ω/ ω0>> 1, 式(1)中H?棕■趨于1/(mω2)2,這個時候響應加速度譜SX(?棕)=SF(?棕)/m2。所以這時式(1)等價于加速度a=F/m, 即牛頓第二定律。也就是說,當結構頻率較高時(即高頻),結構振動主要是慣性力控制,速度和位移都可看做零,運動可以近似由牛頓第二定律來描述。
(c)當ω≈ω0,且阻尼比ξ<< 1時,式(1)中H?棕■趨于1/(cω)2,即這個時候響應速度譜SX(?棕)=SF(?棕)/c2。可以看到,這時式(1)等價于速度v=F/c,即粘滯阻尼力的形式。也就是說,結構在中間頻率且阻尼較低時,控制結構振動的主要是阻尼確定。
所以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式(1)中每一個參數都控制結構振動低頻,中頻或高頻的部分,都有其物理意義。這樣,通過以上的討論不僅容易記住式(1),對式(1)也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且對結構振動的特點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可以看到,雖然說本門課程數學公式繁多,但是通過講述公式背后的物理意義,對于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很有幫助。
四、考核方式的探討
國內研究生的課程大多采用課程報告的形式來進行考核。此方式對于概述形式的課程可以采用,但對于《結構隨機振動》這樣的課程,單純的報告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也很難了解到學生學習的情況。所以,筆者根據在香港科技大學學習期間的經歷,對該門課程的考核進行了全新的設計。首先,不同于大部分研究生課程沒有課外作業的情況,本課程調研國內外大部分課程的課件和上課內容,有針對性的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習題來作為學生的課外作業。這些課外習題的設置,不是為了“考住”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做這些習題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和運用,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第二,除了課外作業之外,作者在這門課上還設計了很多需要學生自己上機編程內容。如前所述,本門課程涉及大量的數學公式,如果單純只是推導公式,學生即不容易掌握,也容易失去興趣。鑒于此,作者根據課程內容,設計了很多需要學生自己上機編程計算的課題。比如根據風速譜模擬風速時程的課題。學生通過這些實踐,即解決了實際的問題,對整個數學原理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此外,根據課程內容,選擇了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前沿研究內容。學生結合課程內容,研讀這些前沿內容,并通過報告的形式,講述自己的所得。最后在期末考試環節,采用開卷考試的形式,不讓學生拘泥于公式的記憶,并允許學生攜帶可編程計算器或是電腦。這樣,即解放了學生繁冗的計算量,又可以增大考察的范圍。通過以上這四個方面,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全面的考察。
五、結論
針對《結構隨機振動》數學公式多,概念抽象的特點,本文對該課程中時域頻域分析的理解,數學公式物理意義的分析,和考核方式的探討等三個方面進行了討論。對著三個方面,根據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夠增進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的方法和措施。總的來說,這些方法和措施對于提高《結構隨機振動》講授效率很有幫助。
參考文獻:
[1]陳英俊,結構隨機振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2]歐進萍,王光遠.結構隨機振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http://uran.donntu.org/~masters/2008/eltf/naftulin/library/letter5.htm[EB].
[4]Loren D. Lutes,Shahram Sarkani,Random Vibrations: Analysis of Structuraland Mechanical Systems[M],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2004.
作者簡介:
宋杰(1986.1-),男,漢族,湖南常德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結構振動、結構風工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