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姜曉錚
【摘要】近年來,醫患沖突、醫生醫德醫風的缺失成為社會的敏感話題,醫學生的醫德醫風培養也亟需提高,本文淺析了現在醫學院校中醫學生醫德醫風教育的現狀、重要性,提出了開展醫德醫風教育的相關措施。做好醫德教育工作,提高醫學生醫德醫風素養,對于良好醫療環境、和諧醫患關系的形成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醫學生 醫德 醫風 思想道德素質 醫患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220-02
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有所提升,患者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符合人民期望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是社會發展所提出的要求。醫學服務,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服務,更是一種全方位的關懷,這要求醫生不僅要有高超精湛的醫術,更要有高尚的醫德醫風、良好的道德素養。近年來,醫生職業道德的缺失、醫患沖突、醫療糾紛事件常有發生,醫患關系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醫務工作者醫德醫風的提高也成為了熱點問題。醫學教育不可只注重專業教育,人文教育同樣重要,學校是醫學生的道德素質養成的主要參與者,全面開展人文教育,提高醫學生醫德醫風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醫學生醫德醫風教育現狀
1.教育體系不完善,學校、學生、教師重視度不高
醫風醫德教育是學校針對醫學生開展的,有助于醫學生職業道德養成、醫德醫風培養、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的一系列合理、循序漸進、有計劃的道德教育。醫學生課業重,專業知識多,專業課課時在醫學生學業中比重極高,公共基礎課程及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課時少、比重低,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等現狀,在學生心中形成了“只需學好專業課”的錯誤認識。學校專業課安排緊湊,學生空余時間少,社會實踐少,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的形成的感性認知不足,對醫德醫風的重要性缺乏認識,造成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同時,學校對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體系、考核體系不夠完善,也造成了無法考核或者無法全面考核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現狀。
2.醫學生對醫德醫風的理解缺失
由于高校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甚至有的高校一味追求辦學效益,不開展或少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課程,以致于醫學生在進入醫院前職業認同感低、責任心差、道德素養缺失,對醫德醫風的理解不夠,甚至有的學生只是因為就業好或者家人意愿而選擇醫學專業,缺乏職業理想和醫德信念,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
3.社會功利環境的影響,拜金主義的刺激
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刺激人們追求更多的利益和物質享受。將醫生這個職業物質化、利益化,將“醫德”與金錢掛鉤,藥品回扣、醫藥代理、提成紅包這些隱形的灰色收入,以及“當官收禮”的功利心逐漸形成了扭曲的社會環境,這種大環境之下的醫學生,很容易受到這種不良環境的影響,形成錯誤的職業道德觀,自我意識強,奉獻意識差,功利心強,從醫動機不純。因此,醫學道德教育也就顯得尤其重要,而如何培養醫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也應該成為高校教育中我們重點考慮的問題。
二、培養醫學生醫風醫德的重要性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進步,醫學模式和醫學服務模式逐步的轉變,患者的需求提高,也對新時期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行為道德規范要求,這也成為了新的挑戰。高素質的醫務工作者的培養是系統全面的,這就要求學校在培養醫學生高超專業素養的同時,注重培養醫學生形成高尚的醫德、嚴謹的醫風和無私的奉獻精神,為走上工作崗位,擔負救死扶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責任打下堅實基礎。在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良好的醫患關系有助于社會關系的和諧穩定,高尚的醫德醫風也符合黨和國家倡導的價值體系。
2.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培養高素質人才
醫學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產業,國民的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都與醫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黨的教育方針中指出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社會亟需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這樣的人才才能順應社會發展新形勢的要求,有利于社會快、好發展。高等學校的醫德教育對于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提高起著主導作用,能否向醫療單位輸送更多合格優質的高素質醫學人才,與學校教育的全面和完善密切相關。高素質人才是國家醫療服務行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國民健康素質的保障。
3.和諧醫患關系的形成
醫患矛盾沖突越來越多的暴露于當今社會中,醫患關系的復雜、醫患矛盾的增加,讓醫務工作者這個行業成為了群眾關注的熱點,也讓醫生的醫風醫德成為了醫患矛盾的焦點之一。如果醫生沒有醫德,將會如何面對緊張的醫患關系。因此,醫德醫風建設問題,作為社會議論的熱點、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糾正行業不正之風的難點以及和諧醫患關系形成的關鍵點,給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三、開展醫學生醫德醫風教育的措施
1.多途徑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行醫準則和高尚的醫德醫風觀念
正確的行醫準則和高尚的醫德醫風觀念是醫科院校培養醫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根本方法。大學時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教育應做到德育教育與專業教育并行,從學生入學伊始就做好思想道德教育。醫學院校要結合當今社會醫學工作和醫學生的特點,進行學校醫德醫風教育的規劃和安排,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最熱的醫患關系熱點問題及醫院存在的醫德、醫風問題進行分析教育;同時采取多途徑進行德育培養,可以通過德高望重醫生的專題講座、青年醫生座談會、主題班會、情景模擬、舞臺劇等形式讓學生更直接的感受,旨在加強醫德醫風教育,強調醫學生在努力學習的同時,學會做人做事,從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可組織醫學生學習《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通過學習法律法規來規范自身的行為。從醫學生入學第一天起就應注重德育教育并將其融入新生的入學教育,讓德育意識在學生心中早扎根,通過《醫學生誓言》宣誓儀式,讓醫學生樹立救死扶傷的思想意識,讓學生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恪守醫德,救死扶傷,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的誓言,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樹立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仁愛救人,以德治醫,培養醫學生高尚的醫德。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思想道德境界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教師不僅傳授知識,也是學生在德育教育學習中的模范和榜樣,因此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步。專業課教師是學生課堂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其任務不僅是教會學生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授知識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對學生職業觀念塑造、職業信念養成的培養;輔導員是學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參與者,與學生關系最密切,是學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組織者、管理者、實施者,是德育教育中的主要力量,這要求輔導員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與學生溝通,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臨床實習階段是學生走進醫院、接觸病人、實際操作的第一步,臨床帶教老師在醫院中的言傳身教對醫學生的影響很大,在挑選臨床帶教教師時要慎重嚴謹,選擇醫德高尚、醫術高明、行醫廉潔、工作積極、經驗豐富的醫師帶教。
3.創新課堂教學,豐富課堂內容
醫學院校大多通過開展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來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和醫德醫風的教育培養,課程安排應該循序漸進,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結合衛生行業特點和醫學生特點安排課堂內容,可以結合社會熱點案例,通過啟發式教育,探究式方式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參與實際案例中理解醫德醫風的重要性,逐步培養自身高尚的醫德醫風,體現課堂特色,引導學生提高職業認同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F在很多醫學院校引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學習方式,通過案例分析、導向學習、小組討論,促進大家對人文學科知識的理解,培養醫學人文素養,在案例分析和討論中提高學生個人思想道德素質,為以后良好的醫患溝通打下基礎。同時,一并開設醫學倫理課程、衛生法學等課程。通過一系列課程的系統學習培養醫學生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嚴謹的敬業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
4.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是醫學生大學生活的重要部分,將校園文化活動和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結合,樹立正確導向,在校園內營造良好高尚的校園文化氛圍,熏陶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修養,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念。將6月26日醫師節和5月12日護士節和學生活動結合起來,利用節日契機開展契合的學生活動,可以通過觀看紀錄片、講座等形式,引領學生感受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生活,通過提升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引導學生主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積極利用新媒體途徑創新宣傳途徑,利用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宣傳視頻等)、宣傳欄等進行宣傳,讓學生時刻牢記肩上“救死扶傷”的職責,學會感恩、尊重病人,以博愛的胸懷去待人接物,嚴于律己,承擔責任,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幫病人所需。
5.注重實踐,實踐中培養學生醫德醫風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社會性、服務性很強的學科。醫德醫風教育不僅在于理論教育,更要注重實踐和理論的統一。醫學生既需要明確醫德理論原則、規范,更需要在醫療實踐中應用。理論內容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和抽象,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可以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感受到提升個人醫德醫風的重要性,且通過觀察醫務工作者,其言傳身教也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啟發。許多醫學院校,在學生進入實習之前,專業知識教育往往與臨床教育是分離的,學生沒有接觸過臨床,對于醫德醫風也沒有具體的認知。從醫學生入校就安排臨床實踐的課程,讓學生“早臨床”,通過感性的認知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主動去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專業課課堂上,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實踐方式將醫德醫風教育穿插其中,同時也可以提高理論課的教學效果。積極結合醫學院校特色,將醫學倫理館參觀與解剖課堂相結合,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可以組織開展醫學常識宣講、量血壓進社區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多臨床”,能夠學以致用,從而促進學生主動進步。
臨床實習階段是醫學生培養綜合能力的重要階段,受到的社會影響逐漸增多,醫德醫風也成為了醫學生提高自己的重要方面,臨床帶教老師要注重學生這方面素質的培養,結合工作經驗和真實案例,讓學生深入了解這個職業,引導學生加強自律意識,形成正確的職業道德觀,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宗旨,樹立高尚的醫德醫風;同時帶教醫師也要注重個人言行,給學生樹立榜樣作用。
結束語
醫患關系的緊張,將醫德教育帶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加強醫德醫風教育,重視醫學生醫德的培養對于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的發展有著推動促進作用。醫德醫風,貫穿于醫療衛生行業各級各類醫務人員的職業生涯中,醫德醫風的教育也是貫穿于醫學生的各個教育階段的、全方面綜合培養的教育計劃,這也需要我們結合社會發展,積極探索培養醫學生醫德醫風的新途徑、好方法,加強醫學生的醫德修養,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于佳慧,祝旭東.淺析新形勢下醫學生醫德教育培養[J].中國市場,2016,(18):181+183.
[2]李強,王尊博.淺析醫學生醫德醫風的培養建設[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6,37(01):142-143+139.
[3]丁樹棟.試論加強醫學生醫德醫風教育的重要性[A].浙江省醫學會骨科學分會.2015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基礎與骨病學組專題[C].浙江省醫學會骨科學分會:,2015:1.
[4]郭秀成.淺析醫學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J/OL].品牌(下半月),2015,(05):244. (2015-06-03)
作者簡介:
張凡(1988-),男,山東日照人,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輔導員,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姜曉錚(1997-),女,山東濟南人,南京醫科大學2015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