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崛起、東亞格局和東亞秩序:現狀與未來*

2017-11-24 03:17:04韓召穎黃釗龍
現代國際關系 2017年9期

韓召穎 黃釗龍

中國崛起、東亞格局和東亞秩序:現狀與未來*

韓召穎 黃釗龍

中國崛起與東亞權力格局的變動和秩序變遷一直以來是各界關注的重要議題。中國崛起帶動東亞權力格局的變遷,東亞格局的變遷又促使東亞秩序的變革。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本文首先討論了中國崛起作為一個學術概念的內涵和定義,在此基礎上對相關事實進行分析,發現中國作為一個體系大國的崛起被夸大,其崛起的進程才剛剛開始,且只是經濟的部分崛起。本文對當前和未來近20年的東亞權力格局進行分析和預測,結果顯示東亞已經浮現出中美兩極格局,且未來20年內仍將朝著這一格局繼續演變。在東亞兩極格局已成現實的情況下,秩序變遷勢在必行。中美是東亞地區秩序構建的關鍵力量,東亞秩序的未來將直接取決于中美在此問題上的戰略互動,“一快一慢,雙頭領導”是本文提出的東亞秩序變遷的方向和路徑建議。

中國崛起 東亞格局 東亞秩序

自改革開放始,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變革的討論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門話題。什么是中國崛起?中國崛起的歷史起點為何時?進程如何?東亞格局的現狀及未來的變遷方向為何?東亞地區秩序的構建邏輯和路徑選擇是什么?這些問題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立足既有研究,本文擬從三部分展開進一步的研究。首先是對中國崛起這一概念的學理界定和事實分析。其次是對東亞權力結構的現狀與未來的分析和預測,并在此基礎上論述秩序變革的內在動力和邏輯。最后,對未來東亞秩序變革的路徑和方向提出一些可供選擇的方案和途徑。

一、 中國崛起:概念與事實

中國崛起目前已經成為國際上一個常用詞匯,但是,不同學者在使用這一概念時往往表達的內涵并不一致,出現了對中國崛起存在與否、崛起的起點與進程、崛起的程度與范圍的不同認知。當我們談論中國崛起時,我們到底指什么?有學者認為,“‘中國崛起’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它并沒有明確和特殊的定義。”*牛軍:“中國崛起: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思考”,《國際經濟評論》,2003年第6期,第45頁。由于對中國崛起缺乏一個清楚的學術定義,因而出現了關于中國崛起起點問題的爭論。古代、近代、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和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都被不同學者視為中國崛起的起點。*相關梳理可參見郭樹勇:“關于中國崛起的若干理論證明及其學術意義”,《國際觀察》,2005年第4期,第32~33頁;[美]羅伯特·羅斯:“中國崛起、地區權力轉移與東亞安全:從1949年到21世紀”,《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11期,第37~43頁。同時,對中國崛起是為時尚早還是已成事實也存在爭論。*認為中國崛起已經成為事實的學者:宋新寧:“中國崛起與歐洲經驗”,《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4期;[韓]金圣興:“中國崛起與國際秩序的變化”,《現代國際關系》,2005年第11期;認為中國崛起還為時過早的學者:于洪君:“中國崛起與外部環境”,《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4期;趙曉:“中國崛起才剛剛開始”,《中外管理》,2006年第6期。缺乏對“崛起”概念明確的界定是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所在。所以,只有對中國崛起形成一個內涵明確、可操作化的界定,并在此基礎上對相關事實進行分析,才可能形成一些關于中國崛起更客觀的認知。

(一)中國崛起:一種學理性概念的界定。江憶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和陳喜娜(Sheena Chestnut)通過對美國和中國媒體、智庫與政策圈的討論梳理出七種有關中國崛起的定義:歷史性崛起、能見度崛起、影響力崛起、對霸權力量重大利益的威脅能力、比例崛起、對國際秩序的威脅和主體間話語崛起。*參見:Sheena Chestnut and Alastair Iain Johnston, “Is China Rising?”, in Eva Paus, Penelope Prime and John Western, eds., Global Giant: Is China Changing the Rules of the Gam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pp.237-259.通過對不同定義的考察和分析,他們認為,對于能見度、影響力、挑戰霸權國利益能力、國際秩序威脅層面的崛起來說,中國崛起作為一種事實,要么已經存在很久,要么證據有限,要么與事實不符。因此,如何界定中國崛起只能從歷史性和比例崛起的含義中提煉。

閻學通認為,“中國崛起就是指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非常重要的大國,重要到成為少數主要國家之一。”*閻學通:“對和平崛起的理解”,《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4期,第5頁。孫國榮認為,“所謂中國崛起,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全面小康、基本實現現代化。”*孫國榮:“和平崛起:中國發展的新道路”,《鄉鎮經濟》,2004年6月,第42頁。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崛起的闡釋與歷史性崛起這一定義相近,強調中國自身的逐漸強大,重視與自身的縱向比較。而比例崛起強調的則是國際體系中國與國之間相對實力的變化。崛起本身就是一個相對概念,指的是一種位勢的變化,這種位勢變化的具體體現就是在世界權力份額中所占比例的持續高速增長。

這種變化原則上可以由兩種途徑導致:自身實力的增長和別國實力的衰退。但現實中,往往呈現的是介于其間的一種方式,即各國實力都在增長,而只是一方的實力增長速度快于其他各方,進而導致的一種相對崛起和衰落。*例如,很多人認為冷戰后美國的實力出現了衰落,但通過對相關數據的考察發現,美國從1960年以來GDP的規模一直處于增長趨勢,從1960年到2015年其GDP規模從5433億美元增長為18萬億美元,增長超過33倍。其間只有2010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出現過短暫下滑。同樣,美國2016年的軍費支出也高于1988年。所以,事實上來說美國從未出現絕對意義上的衰落。從這種意義上講,歷史性崛起是相對崛起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認識崛起最好的辦法是從相對意義出發去衡量一國實力的變化。庫普乾(Charles Kupchan)指出,“如果一個主要國家的軍事和經濟地位相對于其他主要國家正在上升,那么這個國家就在崛起”,且“崛起是個持續時間較長的連續過程”。*Charles Kupchan, The Vulnerability of Empire,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4, p.14.在此基礎上,孫學峰從學理角度對大國崛起做出了能夠操作化的定義:崛起意指體系大國相對實力的持續增長,接近并超過體系霸權國的過程。具體的衡量標準包括:國家是體系大國;體系大國與霸權國實力比達到0.4之后,體系大國實力持續增長并進入體系大國的前三位。如果某國上述標準全部滿足,則認為該國進入了崛起進程。*參見孫學峰:《中國崛起困境:理論思考與戰略選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0頁。

本文基本認可孫學峰有關崛起的這一定義,但對其進行了某些調整,具體確定為三項標準:一是實力的持續高速增長;二是實力進入體系前三;三是實力達到霸權國40%以上。另外,關于國力的測算標準也與其不同。國力的概念在國際政治學界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但最經常用來測量國力的是軍事和經濟這兩大類實力。*參見秦亞青:“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4期,第120頁。列維(Jack Levy)認為,“均勢理論主要基于陸上軍事力量,霸權穩定論關注的是金融和商業領域的實力,權力轉移理論以國民生產總值作為權力的度量,而長周期理論從海軍實力和主導經濟領域的支配地位來考察權力。”*Jack S. Levy, “What Do Great Powers Balance and When?” in Thazha V. Paul, James J. Wirtz and Michel Fortmann, eds.,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21st Centu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41.可見,用經濟和軍事實力測算國力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承認和使用,本文以國內生產總值(GDP)為衡量經濟實力的指標,而軍事實力以軍費開支為指標,不考慮非物質性力量。

(二)中國崛起:一種事實的分析。通過對有關數據的分析發現,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GDP規模占世界GDP總額的比例開始持續高速增長,從1995年2.38%增長到2015年14.9%,比例增長6倍多。*數據來源:世界銀行,http://data. worldbank.org.cn/ indicator/ NY.GDP. MKTP. CD?Locations=CN&view=chart.(上網時間:2017年8月16日)同樣,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軍費支出總額占世界軍費支出總額的比例開始持續高速增長。從1995年的2.56%到2016年的13.42%,比例增長超過5倍。*數據來源: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 2017)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持續高速增長都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因此,根據第一條標準可以判定中國崛起的起點不早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

中國經濟實力進入體系前三是2007年,當年中國GDP規模超越德國。*數據來源:世界銀行,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CD.(上網時間:2017年8月16日)中國軍費支出進入體系前三是在2001年,2000年中國軍費支出位居世界第四,位于英法之后,2001年中國軍費支出同時超過英法,成為世界第二,至今中國軍費支出一直保持第二的位置。*數據來源: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 2017)根據第二條標準判斷,從經濟實力來看,中國崛起始于2007年,從軍事實力來看中國崛起始于2001年。總之,按照標準二衡量的結果要遲于第一條標準。中國軍事實力占美國軍事實力的比重雖然一直處于上升勢頭,但至今仍未邁過美國軍事實力40%的門檻。中國的經濟實力也只是在2010年才首次超過美國的40%。所以,依據標準三,中國的經濟崛起才剛剛開始,中國的軍事崛起則尚未正式起步。*2016年中國占美國GDP比重約為60%,軍事支出占約37%。數據來源:世界銀行,http://data. worldbank.org. cn/indicator /NY.GDP. MKTP.CD(上網時間:2017年8月16日);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 2017)。

根據標準一(實力持續迅速的增長),中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都從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了持續且高速的增長進程。根據標準二(實力進入體系前三),中國的軍事實力于2001年達到了這一標準,而中國的經濟實力則是在2007年滿足的這一標準。根據標準三(實力與霸權國實力之比高于0.4),中國的經濟實力是在2010年才達到這一標準,而中國的軍事實力直到2016年仍未滿足這一標準。對于體系大國的崛起來說,這三項標準的同時滿足,是邁過體系崛起門檻的第一步。因此,綜合三項標準可以得出結論:中國作為一個體系大國的崛起進程剛剛開始,且只是經濟的部分崛起。

中國作為一個體系大國的崛起進程雖然剛剛起步,但如果將中國崛起僅放在東亞的地區層面來看的話,其崛起似乎已經成為現實。正如王緝思所指出的,“從體系范圍來看,中國對于美國的霸權地位挑戰還有欠時日,中國也有相當大的崛起空間。但是中國崛起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地位形成結構性挑戰。”*王緝思:“美國霸權與中國崛起”,《外交評論》,2005年第5期,第13頁。從本文的標準來看,在區域層面標準一、標準二中國已經滿足。上文根據標準三,在計算的時候將美國的實力全部計算在內,但美國畢竟是一個全球大國,對其實力的測算應當有所額外考量。況且,從經濟層面來講,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的40%,所以不存在這一問題。 對于軍事實力,假如以美國的部分軍事實力計算,中國在東亞地區層面的崛起無疑已是正在發生的事實。正如有學者提醒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考察地區體系的實力分布時,我們并不能簡單地依據全球層次的實力分布來得出結論,這是因為,美國是一個全球性大國,其在東亞地區的力量投人受其全球介入程度和力量投射能力的影響。”*劉豐:“東亞地區秩序轉型:安全與經濟關聯的視角”,《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5期,第51~52頁。例如,冷戰期間不同的美國總統會強調美國能同時打贏幾場戰爭,表明美國作為一個霸權國其軍事實力不可能全部投入一個地區。因此,計算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實力時以其60%為準。60%的估算數值來源于奧巴馬政府時期的“亞太再平衡”計劃、《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提到的將美國海軍作戰艦艇的60%部署亞太的相關內容。*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2014, Washington, D.C.:March 4,2014,p.34.應當指出,這一估算雖然缺乏太多的根據,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對有關數據分析得知,以美國軍事實力60%計算,雖然中美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差距,但是根據崛起國達到霸權國實力40%的標準來看,中國達到美國在東亞軍事實力的40%是在2012~2013年。2012年中國軍費支出約為1694億美元,而美國軍費支出的60%為4242億美元,其40%為1696億美元,從2013年起中國軍費支出正式超過美國的東亞軍事支出。*數據來源: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 2017)。如果依據這一標準,中國在東亞的崛起進程經濟上始于2010年,軍事上則始于2013年。因此,中國在東亞區域的崛起進程已經起步。

中國崛起帶動東亞地區權力格局發生急劇變動,而權力格局的變動又是地區秩序變動的前奏,上文從概念和事實層面分析了中國崛起,接下來將著重分析東亞的地區權力結構及其與東亞地區秩序變革之間的關系。

二、 權力結構與秩序變革

(一)東亞的權力結構:現狀與趨勢。“東亞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出現的一個地區性概念。”*楊貴言:“東亞概念辨析”,《當代亞太》,2002年第2期,第21頁。傳統意義上,其地理所指一般包括東西伯利亞、蒙古、朝鮮半島、中國、日本和東南亞。*[美]馬士·宓亨利著,姚曾廙譯:《遠東國際關系史》,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第1~11頁。后來經過演化,普遍認為東亞一般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兩部分。但除地理因素之外,對地區概念的界定還應該考慮權力分配、歷史、文化等因素。*參見:Andrew Hurrel, “Explaining the Resurgence of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1, No.3,1995. pp.331-358; Geoffrey Wiseman, “Common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Pacific Review, Vol.5, No.1, 1992, pp.42-59.轉引自周方銀、高程主編:《東亞秩序:觀念、制度與戰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201頁。美國作為唯一的全球性大國,通過安全伙伴、同盟關系、貿易聯系等方式,積極參與東亞地區的戰略互動與秩序構建,從而成為一個事實上的東亞國家。本文延續比較傳統的慣例將東亞的范圍限定為:中日韓、東南亞10國和美國。但需要說明的是,在測量東亞地區的實力時,美國軍事實力仍以其總實力的60%來進行相關計算。

對有關數據分析發現,對于目前的東亞權力結構來說,雖然美國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中國和美國的實力差距比以前已經大為縮小。從經濟實力來看,美國占48%,但中國也占據了其中的29%。*數據來源:世界銀行,http://data. worldbank.org. cn/indicator /NY.GDP. MKTP.CD.(上網時間:2017年8月16日)。對于軍事實力來說,美國占據52%,中國則占據了31%。*數據來源: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 2017)。如果按照綜合實力(經濟+軍事/2)標準來看,美國在東亞的實力比重為50%,中國為30%,能夠看出二者雖然實力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已不是量級的差別,而只是數量的差距。同時,其他國家與中美實力差距過大。因此,東亞已不是宏觀意義上的“一超幾強”格局,而更為準確的描述應該為“兩極”或者“不對稱的兩極”。 東亞地區格局的未來趨勢又會如何呢?我們對2017~2035年未來近20年內東亞各國的實力走向進行分析發現,東亞在目前的這種“不對稱兩極”格局基礎上,未來的演變趨勢將朝著逐漸“對稱的兩極”格局演進。總體而言,東亞在可預期的未來,權力格局將朝著兩極演進。這種定量分析的結果也在一定意義上驗證了一些學者關于東亞權力格局走向的預測。例如,閻學通主張“東亞正在取代歐洲成為世界權力的中心,而中國崛起和美國戰略重心轉移正在使東亞地區走向兩極化”*閻學通:《世界權力的轉移:政治領導與戰略競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68~71頁。。劉豐也認為“美國、中國和地區中小國家的力量對比變化和互動進程似乎都在推動東亞地區向完全均勢秩序轉型”*劉豐:“東亞地區秩序轉型:安全與經濟關聯的視角”,第52頁。。

為了使本文“不對稱兩極”轉向“對稱兩極”的結論更具有可靠性,我們還對美國全部軍事實力計算在內的情況做了分析。結果發現,在軍事上來看目前東亞確實還算不上兩極,因為中國和美國的軍事實力存在著特別大的差距。*美國占據64%的比例,中國所占比例為23%。數據來源: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 2017)。但是未來20年,這種差距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迅速減小,總體趨勢仍是沿著不對稱到對稱兩極格局演變。

(二)東亞秩序變革:動力與邏輯。對于秩序,施韋勒(Randall Schweller)認為,穩定性與可預測性是秩序的基本特征和兩個與之密切相關的價值相度。*Randall L. Schweller,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Order Revisited: A Review Essa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 No.1, 2001,pp.161-186.布爾(Hedley Bull)將國際秩序定義為“國際行為的格局或布局,它追求國家社會基本、主要或普遍的目標”。*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Palgrave,2002,p.303.阿拉加帕( MuthiahAlagappa)認為,國際社會中的秩序是指國家間正式或非正式的安排,這些安排為國家提供了一種可預測的、穩定的國際環境,使他們能夠通過基于規則的互動來追求集體目標。*Muthiah Alagappa, eds., Asian Security Order: Instrumental and Normative Feature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39.周方銀認為,“一定意義上,地區秩序是在地區特定的權力分配結構之上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地區環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具有一定可預測性的國家之間的穩定行為模式。”*周方銀:“中國崛起、東亞格局變遷與東亞秩序的發展方向”,《當代亞太》,2012年第5期,第24頁。據此,可以將國際和地區秩序視為在既定權力結構基礎上對利益的劃分、國家行為模式的規則確立和制度確認以及對主流價值觀的追求。

從以上定義中可以看出,權力是秩序得以建立的物質基礎,利益劃分、行為模式和規則制度是對這一物質基礎的核心體現,主流價值觀和一般道德目標則是秩序的基本追求。因此,當作為底層建筑的物質基礎(權力結構)出現變化的時候,作為上層建筑所出現的利益格局、互動模式、規則制度等一系列秩序形態都將出現變革。也就是說,從權力、秩序和文化這一橫向維度上看,權力的變遷帶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的轉型是國際關系發展演化的鐵律。“大國間逐漸變化的速率必然影響大國關系和小國聯盟,因此也必然會影響地區安全秩序”,*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轉引自:Robert S. Ross and ?ystein Tunsj? eds., Strategic Adjustment and the Rise of China: Power and Politics in East Asia,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7, p.3.“大國的興衰,帶動了國際權力變遷,帶動了國際制度創新,帶動了國際文化轉換,從而推動世界秩序的興衰。”*郭樹勇:“論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的關系”,《太平洋學報》,2005年第6期,第6~7頁。

上文已經對東亞目前和未來將近20年的權力結構進行了分析和預測。從結果來看,中美之間已經或正在出現權力變遷,由此導致東亞地區的權力結構形式也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以前占主導地位的美國單極地區格局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變動,不對稱轉向對稱兩極格局將是東亞未來權力格局的演變方向。因此,東亞地區秩序橫向的權力物質基礎正在發生著逐漸但是根本的變化,而東亞的地區秩序變革勢在必行。對地區秩序變革的探討除了從橫向上對權力結構的剖析,也得從縱向上對其既有秩序形態和歷史演變進行考察。因為以往的歷史經驗和現存的秩序形態都會對未來的秩序變革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從歷史上看,東亞過去一直相對獨立,表現在以中國為權力和秩序中心所形成的一個從中央到邊緣的朝貢體系中。*朝貢體系是單極權力中心的產物,同期,中國是東亞權力最大、威望最高的國家,周邊小國圍繞中國逐漸形成了這一秩序形態。19世紀中期以來隨著中國的逐漸衰落,這一秩序的基礎(中國的單極權力結構)出現了松動,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標志,朝貢秩序徹底解體。朝貢秩序徹底解體后,東亞列強割據,相互搶奪勢力范圍,從而陷入了長期的混亂與無序。日本的崛起以及二戰的到來使東亞更加無序和混亂。冷戰使得原本出現的構建良好地區秩序的東亞由于兩極的對峙而宣告破產。冷戰結束后,在經過短暫的接觸與了解后,以1997年席卷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為契機,東亞的地區秩序開始緩慢的構建,2005年東亞峰會的召開使得東亞地區秩序的構建迎來了高潮。

目前來看,東亞地區存在著東盟地區論壇、東盟10+1、東盟10+3和東亞峰會等主要的地區秩序機制和架構。但與此前不同,近年來隨著美國全球戰略的東亞轉向,以及對中國防范與疑慮的行動增多,東亞地區秩序構建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困難。例如東亞峰會的擴容,就表現出地區內國家和地區外國家相互之間的不信任和防范心理。與此相伴隨的是中國和美(日)在有關東亞地區秩序構建過程中的爭論與主導權爭奪越來越激烈,中國尋求地區經濟的領導角色,對已建立美國主導的地區貿易和金融秩序構成了挑戰。*Robert S. Ross and ?ystein Tunsj? eds., Strategic Adjustment and the Rise of China: Power and Politics in East Asia,p.3.

從縱向的歷史和現實梳理中可以看出,歷史上,從朝貢體系解體以來,一直到20世紀末,東亞事實上處于一種混亂和無序的狀態中。這種混亂和無序表現在與其他地區相比,東亞沒有成熟的地區秩序機制和制度,同時東亞區域內的主要國家無法在本地區秩序構建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新近出現的地區秩序構建契機也面臨著極不穩定的前景和巨大的挑戰。

秩序的變革既會受到權力結構變化的影響,又會受到其所經歷的秩序形態和現存的秩序形式影響。可以說,秩序變革的動力和邏輯也正是來源于橫向權力結構的變遷和縱向秩序形態的演變。從東亞地區秩序的縱向歷史梳理來看,東亞地區秩序的根基比較脆弱,區內國家身份認同較低,相對于其他地區來說,不僅構建地區秩序機制的經驗缺失而且現實復雜、進程緩慢。而從橫向的基礎來看,東亞權力結構正在出現新的變動,表現為兩極格局的出現和這一趨勢的加快與加強。因此,不管從橫向還是縱向來看,東亞地區秩序的變革動力和邏輯都是合理且必要的。

但是,橫向權力結構的急劇變動和縱向上經驗與基礎的缺失,都增加了東亞地區秩序構建的難度。很多困難出現的原因在于美國對東亞地區秩序構建的態度,有學者將美國對東亞一體化的立場總結為:“觀望、回避、若即若離甚至不惜或明或暗地加以阻撓。”*林利民:“美國與東亞一體化的關系析論”,載黃大惠主編:《變化中的東亞與美國:東亞的崛起及其秩序建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281頁。從本質來講,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疑慮和雙方消極的戰略互動是這些困難出現的根本原因。所以,秩序構建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彌合中美之間的“信任鴻溝”。

三、東亞秩序的變革方向:一快一慢、雙頭領導

上文提供的事實和邏輯分析都表明,東亞地區秩序未來將迎來重要變革,這是一個無法阻擋的歷史趨勢。對于這一趨勢的未來,目前并不能輕易下定結論,正如弗里德伯格(Aaron Friedberg)在敘述中美關系的未來時所認識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此不僅尚未可知,而且,目前是不可能知道的”*Aaron L. Friedberg, “The Future of the US.-China Relations: Is Conflict Inevitable?”,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30,No.2, 2005, p.8.。因而只能從兩強格局的趨勢中去尋找地區秩序構建的邏輯與出路。

關于兩強并立格局出現后秩序走向的問題,學界觀點大致可以分為積極派和消極派。就消極派來而言,冷戰最具代表性,有學者認為“‘兩極’這個術語從一開始就是與‘冷戰’這個用于描述二戰后國際政治重要特征的概念密切聯系的。”*Harrison Wagner, “What Was Bipolarit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7, No.1, 1993, p.79.冷戰表明,一旦體系內出現兩個強國,其所帶來的秩序只能是競爭、對抗或戰爭。近年來,很多學者對東亞隱約浮現的兩強格局和未來秩序的構建做了大量分析,比較典型的就有二元格局觀,其認為東亞出現了中美分別占據主導地位的經濟秩序和安全秩序,這兩者之間日漸呈現出相互制衡的傾向。*周方銀:“中國崛起、東亞格局變遷與東亞秩序的發展方向”,第4~32頁;周方銀:“東亞二元格局與地區秩序的未來”,《國際經濟評論》,2013年第6 期,第106~119頁;蔡鵬鴻:“亞太兩強競爭性合作格局趨勢與中國外交”,《國際觀察》,2013年第1期,第9~16頁;John Ikenberry, “Between the Eagle and the Dragon: American, China, and Middle State Strategies in East Asia”,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1.20,No.20, 2015, pp.1-35.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預測中美在東亞地區圍繞霸權的爭奪會走向對抗。*John J. Mearsheimer, “The Gathering Storm: China's Challenge to US Power in Asia”,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3, No.4, 2010, pp.381-396.通舍(?ystein Tunsj?)指出,東亞浮現的中美兩極結構對于地區安全秩序和中美關系的影響就是,中美逐漸從以前的戰略對沖轉向了彼此進行對抗和不斷加強的相互制衡。*?ystein Tunsj?, “U.S.-China Relations From Unipolar Hedging toward Bipolar Balancing”,in Robert S. Ross and ?ystein Tunsj? eds., Strategic Adjustment and the Rise of China: Power and Politics in East Asia, pp.41-68.

對于積極派來說,“承認國際格局分析的同時并不是全盤承認結構壓力必然會導致大國沖突的結論。也不能忽略國家及其以下的行為體的主觀能動作用,以為權力格局的變化必然造成國際秩序的混亂。”*王緝思:“美國霸權與中國崛起”,第15~16頁。即大國間相對權力的變化并不會機械地導致大國戰爭。*Robert S. Ross and ?ystein Tunsj? eds., Strategic Adjustment and the Rise of China: Power and Politics in East Asia,p.4.劉豐認為,“即使東亞地區可能走向一種中美兩國在安全和經濟兩個領域都形成勢均力敵局面的完全均勢狀態,兩個大國之間的關系也可能與歐洲經典多極均勢體系或美蘇兩極均勢體系下的那種直接、持久的對抗互動模式有顯著區別。”*劉豐:“東亞地區秩序轉型:安全與經濟關聯的視角”,第53頁;賀凱、朱鋒和李巍等都主張中美戰略競爭并不一定導致戰略對抗或者戰爭。*Kai He, “Contested Regional Orders and Institutional Balancing in the Asia Pacific”, International Polictics,Vol.52, No.2, 2015, pp.208-209;朱鋒:“中美戰略競爭與東亞安全秩序的未來”,《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年第3期,第4~26頁;李巍、張哲馨:“戰略競爭時代的新型中美關系”,《國際政治科學》,2015年第1期,第25~53頁。羅斯(Robert Ross)指出,“東亞出現的權力轉移雖然會導致中美戰略競爭的加劇,然而,戰略競爭并不一定意味著戰爭,或對外交和經濟合作的排斥。”*[美]羅伯特·羅斯:“中國崛起、地區權力轉移與東亞安全:從1949年到21世紀”,《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11期,第43頁。

對于兩強格局下“和平秩序”如何建立,楊原和曹瑋針對二元論者的消極觀點,用“共治”的概念描繪了兩極體系在“分治”對抗之外的另一種更為溫和的權力互動模式。*他們強調該體系不再以地域劃分出兩個分屬不同大國的勢力范圍,兩大國通過差異化競爭實現了差異化共治,從而憑借功能分異減少了大國之間的對抗性和地緣政治色彩。參見楊原、曹瑋:“大國無戰爭、功能分異與兩極體系下的大國共治”,《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8期,第29~65頁。顧煒認為,在兩強并立的地區中,兩個地區強國不一定走向對抗,而有可能形成共存、共處、共事、共發展四種可能的秩序圖景。所謂“雙重領導型地區秩序”即指在兩大國實現了共存和共處的基礎上,處于共事的階段。*顧煒:“雙重領導型地區秩序的構建邏輯”,《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年第1期,第136~154頁。王俊生指出,“東北亞相關安全問題頻發且難以解決,根源在于中美缺乏實質性合作,而中美雙領導體制是中美在該地區安全問題上進行實質性合作的理想模式。”*王俊生:“中美雙領導體制與東北亞安全:結構失衡與秩序重建”,《國際政治研究》,2013年第4期,第99頁。

兩極格局是兩派學者認識地區秩序構建的基礎。悲觀論者夸大了兩極結構與對抗之間的必然關系。樂觀派的邏輯鏈條中增加了兩強的戰略互動及這種互動可能導致的良好結果。兩極功能差異化共治雖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但其存在一定邏輯缺陷,當兩極國家的實力發展都趨向均衡,二者在經濟和軍事實力并沒有出現分野的情況下,將無法實現功能差異化共治。因此,雙重領導型秩序的邏輯則顯得更加合理,而雙重領導型秩序構建的關鍵在于雙重領導之間的戰略互動,因為“大國的妥協、協調和合作對地區秩序建構至為關鍵”*門洪華:“地區秩序建構的邏輯”,《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第7期,第20頁。。因此,可以說“亞洲秩序主要取決于中美兩國關系”*陶文釗:“中美關系與地區秩序”,《和平與發展》,2016年第1期,第8頁。,“中美都必須對中國權力的增長和雙方新的地區權力分配做出戰略調整。”*Robert S. Ross and ?ystein Tunsj? eds.,Strategic Adjustment and the Rise of China: Power and Politics in East Asia,p.5.

中國在東亞的崛起與更積極地維護自身利益的行為,挑戰了地區霸主美國的戰略地位和引起其盟友的戰略焦慮,這迫使美國不斷鞏固自己的主導地位和完善自己的同盟網絡。這樣的回應,又強化了中國關于美國遏制自己的認知,進而引起反擊。這種表現再次讓美國確認之前的一種認知和判斷,進而導致一種惡性循環。由安全困境導致的這種惡性循環使得中美在地區秩序構建中難以形成合力,這種惡性循環從雙邊到地區,從地區到體系都在相互加劇。因此,緩解或者破解這一惡性循環的辦法就是東亞地區秩序未來的出路。

中國崛起是這一循環的邏輯起點,但是中國崛起又是一個客觀的發展過程,不可能人為地被阻斷。與中國崛起的現實相伴隨的是中國在實力崛起后的戰略選擇,也是美國判斷中國戰略意圖和形成各種戰略認知的重要依據。同時,美國對中國崛起的認知以及做出的戰略回應是中國進行下一步戰略選擇的重要根據。緩解這一惡性循環最有效途徑,就是中美以一種“推己及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避免一種“戰略自閉癥”*愛德華·勒特韋克所說的“戰略自閉癥”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德意志帝國未能通過它國的視角來審查自己。參見[英]克里斯托弗著,卿松竹譯:《大國沖突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第105頁。。艾利森(Graham Allison)研究發現,過去的500年歷史,在16次崛起國威脅取代現狀國案例當中,12次爆發了戰爭,4次避免戰爭的結果源自挑戰者和被挑戰者之間在態度和行動上巨大且痛苦的調整。對于如今的中美來說,成功需要的不僅是一個新的標語,而是一種深刻的相互理解。*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7, pp. xi-xx.對于未來東亞地區良性秩序的構建來說,中美兩國不僅要立足現實,還要積極地用對方的視角審查自己,進而做出相關戰略選擇。

第一,做到“一慢”,即中國必須充滿耐心,在實力增長的同時,不要急于對美國在東亞的地位和其主導的地區秩序形成強烈的沖擊。

首先,從心態來說需要具有戰略耐心,必須認識到“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特別是對于崛起國來說,與主導國一起建立雙重領導型地區秩序,是其崛起過程中的一個有利階段和發展方向,有助于崛起國擺脫地區性糾葛,以更便捷地追求更高地位和更大影響力”*[美]巴里·布贊著,劉永濤譯:《美國和諸大國:21世紀的世界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5頁。。前文分析已經表明,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在不斷縮小。在中國崛起的映襯下,美國展現的是一副相對衰落的景象。對于處于權力變遷中的中美來說,心態截然相反。霸權國由于權力份額的減少往往顯得更為焦躁不安,對崛起國來說,需認清霸權國的這種不安心理,并理解其一些適度的不當行為,不要急于去挑戰霸權國。

其次,就霸權國衰落進程的客觀事實來說,應該認識到單就一個霸權國的衰落來說,其進程相當漫長。譬如,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1588年遭受無敵艦隊覆滅這一沉重和致命打擊后,就逐漸喪失了霸主地位并開始衰退,但是這一進程持續到將近一個世紀后《比利牛斯和約》的簽訂,其才正式淪為一個“二流”國家。德約(Ludwig Dehio)對此評論道,“政治經濟衰落是那么溫緩,以至于要兩代人……以上時間過去,這老邁的支配性強國才退入二等行列,讓位于它主要的大陸敵手。”*[德]路德維希·德約著,時殷弘譯:《脆弱的平衡:歐洲四個世紀的權勢斗爭》,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7頁。況且如今是一個大國不太可能爆發直接沖突的年代,這種衰落將更為漫長。對于崛起國來說,實力增長是在朝著利己的方向變化,但是必須認識到這種轉換過程將是長期的。

再次,從秩序變革本身的特點來看,權力變遷和秩序變革之間存在著時間差,秩序變革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權力變遷只是秩序迎來變革的一個信號,從一種新的權力結構到一種新的秩序匹配需要很長的周期。阮宗澤就認識到“依據我們有限的歷史知識推斷此次轉型似乎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演進過程”*阮宗澤:《中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轉型:共有利益的塑造與拓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1~75頁。也可參見潘忠岐:“世界秩序的歷史沿革及其對當代的啟示”,《國際政治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9頁。。例如,英美之間權力的變遷就經歷了一個十分漫長的歷史進程,從19世紀末開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才取代英國,成為地區和國際秩序的主導者。*韓召穎、袁偉華:“權力轉移進程中的國家意志制衡——以1895年英美解決委內瑞拉危機為例”,《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9期,第200頁。所以,中國必須充滿耐心,實力增長導致利益范圍的擴展,并不意味著這是瞬時的和完全匹配的。

第二,做到“一快”,即美國必須盡快認清現實,在地區權力結構已經出現變遷的情況下,盡快適應中國在東亞崛起的現實。中國力量的增強將決定中國安全利益的發展,但美國的政策能夠影響中國追求其利益的方式和緊迫程度。*[美]羅伯特·羅斯:“中國崛起、地區權力轉移與東亞安全:從1949年到21世紀”,第43頁。霸權國要注意有分享意愿,認清新的實力變化,并自愿和實力相近的大國共同分享地區領導地位。*顧煒:“雙重領導型地區秩序的構建邏輯”,第153頁。

首先,從現實來看,東亞的實力結構當前和未來都已呈現出了與以往相比巨大的不同。根據客觀事實調整國家的對外政策可以說是各個國家都必須具備的一種“戰略素養”,因為“國際體系保持穩定性的主要機制是體系內主要大國的實力分配與利益分配之間高度匹配,而二者出現分離是破壞穩定的動力”*劉豐:“東亞地區秩序轉型:安全與經濟關聯的視角”,第45頁。由于權力結構等戰略環境的變化,適應新的戰略環境,制定與之適應的對外戰略既是有效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要求,也是維護地區和體系穩定的關鍵。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就認為,“美國與亞洲的戰略對接應該經過仔細的調整,目的是要培育與中國的合作關系;為了增加中國成為全球主要伙伴的可能性,美國應該默許中國在亞洲大陸擁有突出的地緣政治地位,默許中國成為主導亞洲經濟的大國。”*Michael D. Swaine, “Beyond U.S. Predominanc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Need for a Stable U.S.- China Balance of Power”, http://carnegieendowment.org /2015 /04 /20 /beyond- american- predominance- in- western- pacific- need- for- stable- u.s.- china- balance- of- power.(上網時間:2017年8月14日).轉引自吳心伯:《論亞太大變局》,第48頁注釋②。

其次,從美國自身來說,美國具有這種“戰略素養”的證據和勇氣。美國從獨立建國到最終的崛起,是自身實力的一步步積淀的結果。它更應該明白權力變遷是國家間政治經濟的不平衡增長規律所導致,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美國建國不到半個世紀,門羅主義就得以出臺,要求各國尊重美國在西半球的正當利益。19世紀末,美國在拉美地區處理英美之間權力變遷過程中就表現出了這樣的戰略耐心和勇氣。*韓召穎、袁偉華:“權力轉移進程中的國家意志制衡”,第200頁。中國在東亞的崛起和東亞已經出現的權力格局變遷現實,是美國調整心態的客觀基礎,只有中美雙方在一個基本的事實上取得共識,才可能不出現大的沖突。而美國盡快認清這一現實,并選擇與這一現實相匹配的戰略,才會使中美戰略互動出現良性發展。

最后,從歷史經驗觀察,霸權國正確認識到實力的變遷現實是避免戰爭的前提和關鍵。克里斯托弗·科克爾(Christopher Coker)就認為,英美權力轉移之所以完成和平的變遷,就是因為英國認識到美國崛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遏制或者對美國發動戰爭已經不可取,在此基礎上積極的戰略運籌和戰略互動才起到了關鍵作用。*[英]克里斯托弗著,卿松竹譯:《大國沖突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新華出版社,2016年,第106~114頁。其他的一些學者對于英美實現和平的權力轉移也持同樣的觀點,即這歸功于英國對美國崛起的客觀認知,以及在這種認知基礎上采取的戰略調整。可以說,國家也需要具備“識時務者為俊杰”的遠見卓識,這樣才能避免權力轉移過程中出于對霸權的留戀而發動戰爭的危險。

第三,在“一快一慢”的基礎上,積極尋找雙方利益匯聚點,協調彼此在地區秩序構建中的角色與地位,實現“雙頭領導”的秩序建構。“一快一慢”是對中美雙方一種宏觀的戰略建議,共同利益才是國家集體行動的最終考量。具體來說,首先,中美必須立足雙邊,完善各種已有的溝通協商機制。穩定的雙邊關系是東亞地區秩序實現“雙頭領導”的基礎。一方面要確保出現危機時有充分的溝通渠道存在,確保不沖突是解決其他問題的根本,保證中美之間不出現軍事摩擦的意外是兩國關系共同利益中最迫切和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核心內容。另一方面發揮制度、機制作用促進合作,減少不確定性因素。中美雙方應積極利用已有的雙邊協商機制促進雙方的各方面合作。令人欣慰的是中美在這方面的合作正在穩步推進。*2014年中美雙方經過密切協商簽署了中美《海上意外相遇規則》,其對于預防中美在東海和南海的意外情況產生了很好的預防和規范作用。2017年4月習近平主席與特朗普總統海湖莊園會晤,決定將中美之間已存的各種紛繁復雜的雙邊溝通機制整合為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絡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四項主要的機制,展現了中美在這方面的共同努力。2017年8月15日,中美兩軍簽署了《中美兩軍聯合參謀部對話機制框架文件》,對于防止兩軍誤讀誤判,對于兩軍之間的危機管控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地區層面加強溝通與協調,就各自的角色與地位、地區熱點問題進行積極協商,為地區秩序的構建提供重要保障。東亞地區秩序的構建從根本上離不開中美的合作,在中美各自相對占主導地位的事務上,另一方需要以協調者的角色與另一方配合,而不是一味謀求在各項事務中的主導權,角色的合理分配無疑有利于協調的展開。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就曾建議中美要努力發展“一種咨詢和相互尊重的傳統”。*Henry Kissinger, On China, New York: Penguin Press, 2011,p.529.對于地區熱點問題,例如朝核危機,中美雙方更需要相互協調與合作,而不能相互推諉,肆意指責對方。*參見U.S. Policy Toward China: Recommendations for a New Administration, Task Force Report on U.S.-China Policy, Asia Society’s 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s 21st Century China Center, February 2017, p. 11, http://asiasociety.org/files/US-China_Task_Force_Report_FINAL.pdf.(上網時間:2017年8月16日)確保地區安定正是中美雙方地區利益的聚合點。同時,中美還要嘗試就各自占主導地位的地區經濟與安全合作機制進行對接和整合。對地區秩序構建的摸索既可以確保中美雙邊關系的穩定,又可以為中美在全球的合作提供有益的經驗。

最后,積極開展中美在全球治理各領域的合作,對有關全球安全的問題積極進行協調溝通,同時就全球能源和氣候等一系列低政治領域問題也展開積極合作。在氣候變化、伊朗核擴散、全球流行病等方面,中美雙方有著成功合作的經驗。隨著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例如恐怖主義就需要中美兩國合作才能解決。對這些問題的處理不僅符合全球各國的利益,更有利于中美雙方各自利益的維護。對體系層面合作的積極參與,無疑雙方可以從中積累的有益經驗,這對地區層面和中美雙邊層面的交往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冷戰后的東亞一直是世界上最穩定、最和平的地區。中美對這一長時期的和平做出了關鍵性貢獻。*[美]羅伯特·羅斯:“中國崛起、地區權力轉移與東亞安全:從1949年到21世紀”,第43頁。“亞太地緣政治變化的關鍵取決于中美戰略互動,中美走向戰略妥協的可能性更大”,*吳心伯:“論亞太大變局”,《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年第6期,第47頁。戈德斯坦(Lyle Goldstein)認為促進合作的“合作螺旋”能避免中美“沖突螺旋”走向無底深淵。*Lyle J. Goldstein, Meeting China Halfway :How to Defuse the Emerging US-China Rivalry,pp.1-25.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崛起進程才剛剛開始,且只是經濟的部分崛起。但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崛起已成為或正在成為不爭的現實。東亞目前的權力結構已經或趨向呈現為一種“不對稱的兩極”,未來兩極格局的趨勢會更加強化。權力變遷是秩序變革的基礎和源動力,東亞權力格局的變動必然會帶動東亞秩序的變革。兩強格局出現后,對于東亞秩序變革的未來方向,中美應當“一快一慢”,積極尋找彼此利益共同點,以實現“雙頭領導”,構建良好的東亞秩序。○

* 本研究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3&ZD049。

作者介紹韓召穎,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國際關系理論、美國對外政策、中美關系;黃釗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當代國際關系、國際關系理論。

王文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国产欧美高清|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欧美午夜精品|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少妇精品网站| 91亚洲视频下载|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精品19p|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色婷婷啪啪|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91视频|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www精品久久|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中文字幕va|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69视频国产| 青青操国产视频|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在线97| 色播五月婷婷|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啪啪网址| 国产白浆视频|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午夜a视频|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视屏| v天堂中文在线|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