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鑫
從“位高而憂”看擔當
□王鑫鑫
《大唐新語》記載:才能卓著、重于操守的名臣岑文本升任中書令后,回到家里滿臉憂慮。岑文本升官之后不以為喜,反以為憂,因為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更大的權力,而是更大的責任。這種“位高而憂”的權力觀,值得深思和借鑒。
“位高而憂”恪守的是對權力的敬畏之心。權力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為民造福、建功立業,如果劍走偏鋒,就會傷人傷己甚至禍國殃民。黨員干部要牢記高位、重權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要把手中的權力視作為民服務的責任,而不是享受;要把身居的職位看作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而不是待遇。要始終本著對黨忠誠、慎始敬終的負責精神,抱著“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態度,用好手中的權力,自覺做到權大不忘責重、位高不移初心,禁得起考驗、擋得住誘惑、守得牢底線。
“位高而憂”深懷的是為民的公仆情懷。焦裕祿、孔繁森等好干部之所以能走進群眾的心里,是因為他們對群眾滿懷赤子之心,甘當公仆,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黨員干部身居高位、手握重權,更應牢記入黨時的初心,自覺擺正公仆位置,不以“父母官”自居而凌駕于群眾之上,始終視群眾為“父母”牽掛其冷暖安危,吃百家飯、串百家門、拉百家話、解百家愁,真正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
“位高而憂”詮釋的是為官的擔當本色。“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懷”。擔當是黨員干部的“身份證”,要自覺把擔當刻進靈魂,把愿擔當、敢擔當、善擔當作為為官從政的根本,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把作風抓在手上,兢兢業業,忠誠履職。要鉚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勁頭,以改革的辦法、創新的精神破解難題、攻克難關,不斷砥礪敢于擔當的品格,提升善于擔當的本領,夯實勇于擔當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