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以下簡稱“三方就業協議”)已經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要求,必須予以修改或者廢止。根據調研,現行的 “三方就業協議”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依 “三方就業協議”統計就業率,迫使教師不得不向學生傳授造假技巧。一些高校以口頭傳達的方式規定,如果沒有簽署 “三方就業協議”,學生不能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取消論文指導教師的導師資格。教師只得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關系在 “三方就業協議”上蓋章。教師大多授意學生,為了順利蓋章,可以與蓋章單位同時簽訂《解約合同》,雙方就不用履行 “三方就業協議”了。所有的誠信教育毀于一旦。
二是 “三方就業協議”不能真實反應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省、市、縣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考試時間一般為每年的4、5、6月,錄取時間都在下半年。而 “三方就業協議”簽約率的統計時間為每年的5月底。“三方就業協議”中沒有關于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條款。因此,為了應付就業率統計,新入職的國家公職人員和打算自主創業的畢業生,都只能通過假造“三方就業協議”,實現順利畢業。
三是 “三方就業協議”內容不規范,不能保護各方當事人合法權益。“三方就業協議” 的法律依據是《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1989年)和《普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暫行規定》(1997年)。然而,作為上位法的《合同法》(1999年)、《勞動合同法》(2007年)頒布后,該協議并未得到修改。導致 “三方就業協議”中各方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模糊,高校的主體身份不確定,協議的訂立、中止和解除不符合法律規范。因此,該協議不具備勞動合同的屬性,不能成為法院采信的證據。
為此,建議:
一、適應社會發展的現實和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依法修改或者重新編制 “三方就業協議”,建立 “三方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公職人員入職相銜接的制度。
二、取消根據 “三方就業協議”統計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做法,改由政府統計部門或第三方機構統計高校畢業生就業率。 (張伯軍,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吉林省委會主委;周曉男,長春工業大學法學教授)
太平洋島國斐濟在南太地區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因為斐濟位于南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不僅扼守北極通往南極、亞洲通往拉美的戰略要道,而且也是各太平洋島國之間及其通往海外的必經之路,戰略優勢明顯;斐濟是眾多國際組織、區域組織秘書處及各國駐太平洋島國大使館的所在地,在國際舞臺上十分活躍;斐濟不僅是 “太平洋島國論壇”和 “太平洋共同體”等區域組織的重要成員,而且是“太平洋島國發展論壇”的倡導者和領導者,對各太平洋島國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斐濟是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太平洋島國,與中國關系十分友好,特別是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對斐濟進行國事訪問后,兩國正式形成 “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17年5月,斐濟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南太平洋地區唯一受邀參加該論壇的國家,突顯了斐濟在南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性,也標志著我國的 “一帶一路”正式覆蓋南太地區。
隨著《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正式發布,南太平洋正式成為 “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南線,因此重視斐濟在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因此,建議:
一、建立中國——太平洋島國發展論壇對話機制,借助太平洋島國發展論壇及斐濟在該論壇的影響力,推動我國 “一帶一路”在太平洋島國地區的建設。
二、建立中斐政黨及政治家溝通對話機制,通過他們擴大 “一帶一路”和 “命運共同體”在斐濟和太平洋島國的宣傳。
三、中斐合作應從斐濟和南太平洋地區最薄弱、最需要的基礎設施著手,通過改善斐濟基礎設施,注重綠色發展,關注氣候變化,提升中國在斐濟民眾心目中的形象,加強中斐人民之間的交往。
四、注意中國模式的本土化,將中國發展模式與斐濟當地實際相結合,將斐濟打造成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合作發展、共贏發展的典范。 (呂桂霞,民革山東省聊城大學支部黨員)
金融服務進入農村,服務農業面臨多方面的困難,農村生產主體分散,規模小,金融服務交易成本高;農產品供給彈性小,對價格變化反應滯后被動,市場風險大;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依賴大,災害多,影響大,風險高。但同時農業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其發展提升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支持。
為此,建議:
第一,推進規模化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降低農業信貸交易成本。高標準農田應有適當規模起點,鼓勵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和承擔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化高標準農田不僅可以統籌農業資源,優化農業勞動力分配,還能提升市場反應能力、技術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同時提高金融服務集約化水平,降低交易成本。
第二,推廣 “互聯網+”發展現代農業,完善農村征信體系。農產品供給彈性小,與農村相關經濟信息較為閉塞有關,信息的不對等不僅影響農業的市場化,還使得依賴信息流通的金融業務難以發展和推廣。當前最高效便捷的通信渠道就是互聯網,互聯網不僅可以使農業企業、農戶更加貼近市場,提升效益,同時也為金融機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征信數據。
第三,引入競爭,健全普惠金融體系,增強金融流入農業的動力。隨著市場經濟和農業的不斷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借貸需求不斷增加,而唯一的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僅是在農產品收購方面發揮著政策性金融組織的作用,退化成 “糧食銀行”,未能真正發揮農發行的政策金融功能。走向普惠金融,迫切需要建立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引入更多金融服務主體,在競爭中創新,探索新的農村金融運營機制。
第四,針對農業借款戶進一步細分,對不同的借款戶提供更合適的借貸服務。根據不同的生產方式可以分為種植業的春貸秋還,養殖業的成活率考量,林業的借貸周期較長等更多元化個性化的借貸業務。不僅有利于農業的擴大規模,還更有利于貸款的收回和減少壞賬。
第五,加大教育投入同時優化教育方式。農業也是一個技術需求高,人才需求大的產業。但同時農業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的地區差異大,各地方必須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宣城市的做法是,一方面在基礎教育上出臺了《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辦法》,并引入合肥工業大學在本地辦學,提升本地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在技術教育上,設立了農業網站科普農業知識,合并了幾家技校成立專門的生物工程學校開設園林和農業專業。在面向農民的培訓上,鼓勵農民通過 “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農業的良性發展需要教育,“三農”問題的解決更離不開教育。 (沈德鴻,民革安徽省宣城市委會第四支部黨員)
醫療責任保險 (簡稱 “醫責險”)是指投保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在保險期內,因醫療責任發生經濟賠償或法律費用,保險公司將依照事先約定承擔賠償責任。近年來,暴力傷害醫務人員、擾亂醫療秩序的事件時常見諸報端,引起社會強烈反響,通過加強醫療責任保險工作是很好的解決途徑。
2014年國家衛計委等5部委發布《關于加強醫療責任保險工作的意見》,要求 “到2015年底前,全國三級公立醫院參保率應當達到100%;二級公立醫院參保率應當達到90%以上”。截止2016年底,我國僅廣東、天津、貴州、浙江、寧夏等省 (市、區)醫責險開展情況較好,基本實現了二級公立醫院參保率達到90%以上。經過調研分析,目前我國醫責險實施緩慢的原因主要是: (一)醫療機構對醫責險有效需求不足; (二)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的目標不一致; (三)醫院不希望醫療責任事故率透明化; (四)醫療賠償標準不統一造成保險公司無法預期承擔的風險; (五)醫調委缺乏政府支持難以確保獨立公正的第三方地位。
建議:一是國家相關部委建立聯席會制度,鼓勵各省借鑒成功經驗,盡快實現醫責險全覆蓋。國家層面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國家衛計委牽頭,司法部、保監局、財政部等組成。及時溝通醫責險進展情況,相互協調配合,盡快實現醫責險二級以上公立醫院100%參保。廣東省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和天津市的 “政府主導”模式,已經取得顯著成果。國家可以獎罰并舉,推動各省向先進省市借鑒學習。各省參照國家醫責險聯席會制度,建立省級聯席會,形成部門行政執行合力,將醫責險投保情況納入對醫療機構的考核。二是政府購買醫調委服務。在一定期限內,采取政府購買醫調委服務的運作方式:由司法行政部門為醫調委提供辦公條件,業務指導。政府財政提供必要的工作經費、專家補助等費用,購買醫調委提供的調解服務。將來,逐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醫療糾紛調解經費來源渠道,這對于深化社會領域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增加公共服務供給,以及實現醫療糾紛調解工作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三是規范保險機構醫責險的運行監管。國家保監委督促各省保監局,鼓勵和推進保險公司協同各地市醫調委規范運作,針對各地、各醫院 (不同科室)特點,各保險公司出臺適應不同情況的醫責險保單。四是適當時機形成立法。首先,各省通過地方立法的形式頒布《醫療糾紛處置辦法》,強制性要求各地市建立醫責險制度。由各地衛計委組織二級以上各類公立醫療機構統一投保,并將醫責險納入醫患糾紛調處機制。然后,在全國醫責險實施到一定程度,從立法層面理順相關法律法規。五是構建醫療責任認定數據庫。通過各省衛計委、保監局、保險公司、醫調委與第三方機構協作,加強大數據采集和分析,建立醫療責任認定數據庫,使得相同或近似的案件責任認定有遵循標準,減少個案結果的差異性,防止案件處理過程的隨意性和限制醫調委的裁量權,為完善全國各地的醫責險理賠及后續政策的實施提供依據。 (展玲,民革濟南市歷下區文化支部黨員;周梅,民革山東省委會機關支部黨員;李金澤,民革濟南市委會議政調研處副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