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秀娟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英語語言文化學院,廣東廣州 510545)
文化 CULTURE
跨文化交際中中國傳統節日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蘭秀娟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英語語言文化學院,廣東廣州 510545)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由于受到西方節日文化的強烈沖擊而呈現出衰落狀態,而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卻在海外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在海外市場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傳統節日獨特性與創新的發展。本文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探討在多元文化碰撞中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此增強民族身份認同。
跨文化交際;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民族身份
中國傳統節日是建立在群眾認同基礎上的,有相對穩定性,周期性,并通過節日的內涵與慶祝儀式展現出中華民族特性。在古代,節日通常與祭祀神明相關,凸顯出勤勞淳樸的中國人民對自然和宗教的信仰。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傳統節日展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家族,社會,與政治意義。因此,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探究也同樣是對民族心里與行為準則的研究。
中國多種多樣的傳統節日大多都有悠久的歷史,凸顯出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的深厚文化積淀。隨著跨國文化交流的日益興盛,西方傳統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與群眾基礎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因而民族認同感也逐漸衰弱。因此,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統勢在必行。
傳統節日文化是“一個國家歷史集體記憶和文化積淀的生動體現”(柯 5)。由于中國國土疆域遼闊,民族種類繁多,因此中國的傳統節日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經過歷史的積淀,這些傳統節日展現出了獨特的民族特性與文化特性,也呈現出了民族的情感與精神。“在精神深處,最根本的東西是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統節日相當重要”(石32)。
當前主要有七種廣泛認同的中國傳統節日,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春節;春節之后的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很顯然,大多數的傳統節日都與家庭團聚與和睦相關,例如春節與中秋節的團圓之意,展示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家庭的看重以及對“家和萬事興”的追求。清明掃墓以及重陽登高的習俗,展示出中國人自古以來對先輩的緬懷,對長輩的尊敬愛戴,以及對手足的關愛。浪漫的七夕節則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愛情等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春節期間親友的互相拜訪與互贈禮物的習俗也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熱情好客與互惠互利的特點。而從傳統節日的起源來看,大多由古老的神話傳說或歷史事件演變而來,因此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
Jonathan Peter Rust認為,文化身份是一種自我認可,而這種認可來自于人們作為一個社會成員,在集體中習得的行為習慣,風俗習慣,價值觀,以及情感體驗(Rust 12)。當人們在集體中慶祝節日時,對集體的歸屬感與認可度就會增強。中國傳統節日并不是死板的范式,而是蘊含著嚴肅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與正式且嚴格的儀式。當人們認可這些民族文化內涵并積極參與到儀式中去時,人們對民族文化以及歷史傳統的了解與認可就會逐漸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也會增強。隨著傳統節日每一年周期性的循環,人們就會一遍遍加強自己的意識對中國神話傳說、宗教、歷史等的認識,也不斷加強對尊老愛幼、家庭和睦、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傳統理念的認識,中國傳統節日也因此更加生動活躍起來。
然而,盡管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在現代化與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也有一些傳統節日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例如花朝節與臘八節已不再被人們關注,一些流行的節日也漸漸失去了原本的內涵。當國家將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定為法定節假日來凸顯傳統節日在國家層面的重要性的時候,不少年輕人開始利用這個假期規劃長途旅行,商家也開始抓住機會展開各種促銷活動,因此,人們逐漸忽略了傳統節日的內涵,遺忘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歷史、風俗等文化要素,隨之弱化的便是大眾的民族認同感。
經濟全球化也加強了文化的全球化趨勢,正如Uryu Michiko所說,現當代的跨文化交流比以往更加復雜和富有活力,大規模移民與現代通信設備的完善使得各種族之間的民族、文化與意識的界限日漸模糊(Michiko 1)。各國間頻繁的文化交流也使得各國傳統節日在全球流行蔓延,這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在跨文化交際中,強勢的西方文化往往會采取主動權,“通過經濟、政治、及意識的強大力量,西方社會正在建立一種霸權主義模式的現代化”(Arnason 133),顯而易見的就是西方傳統節日對中國社會的滲透與侵入。現如今,圣誕節(Christmas Day)與西方情人節(Saint Valentines Day)已有了強大的群眾基礎,人們開始學習西方人的慶祝儀式,并將西方節日當作一種時尚與潮流,隨之而來的便是人們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冷落。然而,人們在對西方傳統節日趨之若鶩的同時也忽略了西方傳統節日的內涵,例如對圣誕節的宗教意義的忽略,而只是單純地被商人促銷手段利用。
與國內冷遇的狀況相比,中國傳統節日在海外卻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隨著全球化帶來的日益增長的經濟文化交流,不少移民、留學、務工的華人將傳統節日帶到了海外,展示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遠離故國的海外,華人們通過慶祝傳統節日來表達自己對故國的思念,對親人的思念。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關注這個神秘的東方古國,從傳統節日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例如春節期間,國外唐人街都會如期舉辦舞龍、舞獅、游花車等表演,使中國的傳統節日走向國際化。
全球化是一個勢在必行的趨勢,通過閉關鎖國來保護傳統文化不受沖擊是違背歷史潮流的,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成為了難題。Arnason指出,人們應當打破將現代化視為統一、有清晰結構且獨立的模式,實現文化的和諧交融(131)。現如今,在多元文化中保護本國傳統文化已經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首先,人們應當加強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認知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現在,人們追求國際化視野,不少人在強勢的西方文化面前變得自卑,將本土傳統節日視為過時的或者封建迷信的儀式,盲目追求西方節日的新鮮感,并將西方傳統節日視為時尚與潮流。對此,中國政府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傳統節日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從國家層面提升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引導人們去關注回本土文化的重要內涵,加強自己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歸屬感與自豪感。
此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應當利用跨文化交際的機會強大自身并作出創新。當一個國家只是狹隘地關注自身而不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那么文化中必然出現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因素。人類文明是一個整體,由不同的文化元素及不同的種族構成,因此,不同的文件間必然也有普遍性,這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人們了解其他文化的基礎。中國自古就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明智做法,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也應當吸收其他文化中積極向上的內容,并改良自身習俗中不符合時代潮流的要素,使得整個傳統文化體系更加完善。
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要素,而傳統節日凝結了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傳統習俗、文化理念、以及文學歷史等民族性特質。人們對民族的文化身份認同感也建立與對傳統節日的慶祝與傳統文化內涵增強的過程中。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對西方節日的猛烈沖擊之時,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應當采用豐富多樣的形式加強對本土文化的宣傳,積極汲取西方傳統節日文化中的精華之處,并加強創新,以此來保持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活力,在跨文化交際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并增強中國人民的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
[1]柯楊.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傳統節日[J].民間文化論壇, 2011(03):5-8.
[2]石書臣.中國傳統節日的民族認同功能[J].中國德育, 2017 (02):32-34.
[3]Arnason Johann P.“The Multiplication of Modernity.”Identity, 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Ed.Ben Rafael Eliezer.,Sternberg Yitzhak.Boston:Brill Leiden.2002.131-154.
[4]Michiko, Uryu.Another Thanksgiving Dinner: Language, Identity and History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Ann Arbor:ProQuest LLC.2010.
[5]Rust, Jonathan Peter.Biculturalism, Culture identity, Selfestee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African-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Ann Arbor: ProQuest LLC.2007.
G249
A
1003-2177(2017)02-0025-03
蘭秀娟(1989—),女,漢族,廣東廣州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