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南
探析舊建筑空間改造的構建模式
趙宇南
現階段舊建筑改造設計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舊建筑能夠帶給人們豐富且深刻的空間意義。本文分別從修舊如故、新舊交合、更新延伸三個方面,對當代舊建筑空間改造的建構模式進行研究和探討。
當代 舊建筑 改造 空間 建構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意識的提升,舊建筑及歷史文物性建筑空間的修護和改造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已經擺脫了對舊建筑的鄙棄意識,認識到舊建筑所承載的文脈氣質及歷史所賦予的古樸滄桑之美,并積極熱情的投入到舊建筑的改造工作中,在生態學、歷史學、文脈意義等觀念之下,研究和實踐舊建筑改造的空間建構模式。
現有留存的舊建筑中,有部分建筑是歷史文物性建筑或文化遺留性建筑,對于這類建筑的維護和改造,還原其歷史真實性,引導受眾解讀其文化內涵和意識屬性,使其文脈得到延續,是首要的改造目的和主旨。梁思成先生曾于1955年關于趙州橋修繕成果評價時提出“修舊如舊”的改造理念,旨在強調保持古建筑原初性的必要,糾正和改變由于文化遺存概念和歷史遺跡意識淡薄而產生的置于改造維護概念之下盲目的翻新拆舊之風。這一舊建筑的改造原則使歷史遺跡得到留存和保護,具有時代的進步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近些年“修舊如故”的觀念被提出,將舊建筑改造的視野進一步向前推動。建筑是物質的,也是歷史的和人文的,是一個民族價值觀念和民族精神的濃縮和集中體現,“修舊如故”充分表達了對建筑民族性和歷史文化性的尊重及保護。所謂“如故”,就是要以恢復性地保護歷史遺跡的文化內涵為根本,意圖恢復建筑的原初面貌和歷史特征,留存和延續其不同歷史時期的歲月痕跡。具體操作實踐中,盡量減少現代工程技術手段的注入,運用建筑原來的材料,使用傳統手工工藝,仔細體悟建筑最初營建的思路和主導思想,充分尊重建筑本體和其代表的歷史文化意涵,從而使民族文化和歷史文脈最大限度的得以延續。在敦煌莫高窟的修護改造工作中,“修舊如故”的理念較好的得到實踐運用。針對由于年代久遠造成的莫高窟內外部空間的多處坍塌部分,采用模擬砂巖的材料進行填充,并利用人工澆注的手法確保其穩固性,這一修護舉措既能夠對莫高窟起到加固作用,又能保持其沙石原貌。莫高窟內部的珍貴壁畫,對于目前尚留存部分采用保護和加固措施,已經剝落部分則不做任何復原處理,而意圖展現現有風貌,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原貌和古建筑的真實現狀特點。剝落的壁畫表現了一種動態的時空觀和強有力的敘事意味,拓展了建筑空間的維度,引發人們對于歷史文化意涵的追思和遐想。
上世紀70年代在柏林的一座廢棄倉庫,吉斯伯特·休爾施杰、赫爾曼·彼茨等藝術家們制造了一件名為《空間》的環境設計裝置藝術,散發出了強烈的觀念表現意味,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該倉庫內部空間充滿殘破廢舊的意味:破舊衰敗的結構構架、斑駁的墻面以及被遺棄多時的瓦礫殘骸和垃圾的集合,這一切使得該空間充滿了引人猜想的不確定敘事意味,一種來自殘破廢棄之物所特有的藝術性及觀念表現感油然而生。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敏感的捕捉到這種敘事意味和表現意味所帶來的廢舊殘破之美,并將這一藝術表現概念置于舊建筑改造的實踐中加以運用,意圖使舊建筑展現出更深層次的空間意義。舊建筑被更多的保留原有部分及結構構件,成為建筑空間改造中“舊”的部分,改造性部分被以現代材料及現代技術手段加以實施,兩者的結合創造出了一種新舊交合的美感,新舊時代的碰撞和歷史文化的動態線形律動,帶給受眾豐富的視覺感受和復雜的思想啟迪。
舊建筑帶有濃厚的歷史印記,往往是地域歷史文化和場地精神的集中體現者,文脈的承載體。對于舊建筑的保護改建和再利用,充分的保留舊有建筑或相關建筑構件,保持舊建筑的本體性,其既是文脈及往日文明的標志與記憶之物,也被作為當下新建筑、新空間構建與發展的依據與范型,提供新的設計構建的啟發。合理利用舊建筑厚重的歷史文化背景,并將其融入新建筑工程,使舊建筑成為新建筑的依托,新建筑成為舊建筑的延伸和擴展。傳統文化、手工營建技藝、傳統民俗風情等由此得到復蘇,在當代語境下延續傳承。成都的武侯祠是當地久負盛名的歷史文物性建筑,作為劉備與諸葛亮的合祀祠廟,武侯祠是蜀地文化的象征,更是中華歷史的記錄者。
當代舊建筑空間的改造再利用已成為一個引人關注,并且深入研究的課題,在快速、高度城市化的進程中,老舊建筑所彰顯的歷史傳統和地域文化正在一點點流失,對舊建筑的保護改建能夠有效遏止這一現象,引導人們在意識上對舊建筑的認可和關注。當代設計師運用多種空間建構手法,悉心維護舊建筑原貌;改建、引入新型現代材料及結構,使之與舊建筑完美穿插交合;利用舊建筑的文化屬性,以重塑再造或解構手法間接運用在新建筑的擴建和生成之中,達到建筑文化的延伸及更新。由此帶來的傳統手工技藝的復蘇、地域民俗文化的傳承、歷史傳統文化的復興等,是整個民族文脈的延續。同時,在全球生態意識文化的概念之下,對于舊建筑空間的改造再利用,正體現了諸如循環再造、減少垃圾、降低造價、消減能源損耗等可持續的有機生態觀念。舊建筑的維護改建和空間再造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價值。
[1]李倍雷,赫云.景觀設計基礎[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63.
[2]淵上正幸.世界建筑師的思想與作品[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166.
[3]艾瑞克·歐文·莫斯.艾瑞克·歐文·莫斯———圓的分解與重組美國科佛市的藝術之塔[J].城市環境設計,2009(3).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