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敏敏
文化自信的生成路徑及當代價值
耿敏敏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的總體認可和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堅定信念。要著力推動國家硬實力是文化自信生成的物質基礎,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外來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文化基礎。它是國家興旺發達的精神支撐、是彰顯中國軟實體提升的顯著標志、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自由發展的強大動力。
文化自信 中國崛起 生成路徑 當代價值
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由一系列因素引起的,其中文化起了關鍵性作用,文化自信這一新的話語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因此,要對文化自信進行系統的研究,首先要對文化自信這一概念進行明確的界定、并對其生成路徑和當代價值進行深入的探討。
理論研究都是以概念的明確為基礎的,要研究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弄清文化、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含義等基本問題。
卡希爾指出;“文化是人的思想首先客觀化并且具有一種穩固而長久的特殊能力”。文化(culture),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而“文化”一詞的在文化研究領域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但一個較為共同的定義就是:文化是在一切的社會生產的活動中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全球化局勢為現代的國際文化交流創造了優越的平臺,特別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這些年來我們有非常多的機會向世人展示自己,同時也讓世界各國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和沖突越來越大。但中國的崛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崛起僅僅依靠中國本身的意愿是不行的、更要靠世界各國共同的努力。只有世界各國為中國提供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使中國的文化和策略得到世界各國的支持,中國才能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所以“文化自信”一詞也就應運而生。
“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政黨非常認可自身的文化價值,并且堅信自己的文化具有堅強的生命力。”[1]也就是說,文化自信就是表示對中華文化的自信。這里指的中華文化,一指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二指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普遍原理;三是指對近期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文化自信能夠使我們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能夠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使之更加完發展完善。在卡西爾的著作《人倫》認為完整意義的人是“在一定傳統文化所影響的前提下,還可以在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著新的文化”的人[2]。
文化自信就是對文化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就是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創造的一切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文化發展繁榮的前提和基礎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保持高度的自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由于文化的核心是價值,所以文化自信的核心也就是對價值觀的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核心。
文化自信的生成是由一系列因素引起的,其中國家硬實力是文化自信生成的物質基礎,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外來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文化基礎。
世界上用一種文字記載歷史并且連續綿延四千年之久的只有中國文明,中國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并且兼容其他各家思想的特性使中國文化一度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成為世界各國學習的典范。“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作為世界文明古國,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的文化一直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3]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也就是中國的儒家文化,人們對中國文化非常的自信。但是鴉片戰爭以后,隨著中國閉關鎖國以及西方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他們急需獲得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市場,他們用船堅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我國也逐漸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也逐漸削弱,沒有了以往文化的優越感,伴隨著西方文化逐漸興起,中國也就越來越落后。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科技力量也達到了世界的先進水平。正是在我國經濟和科技的巨大推動下,我國的軍事力量也在得到飛速的發展、在世界上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的增強。最近以來,很多國家認為中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火車頭,國際社會也對中國模式、中國制度、中國道路采取了廣泛關注,很多國家和學者開始研究和學習中國。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民族的復興,我國的文化自信也必將得到不斷的恢復。從鴉片戰爭以前我們對文化的高度自信,到從鴉片戰爭到改革開放初期的文化自信的失而復得,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自信的逐漸恢復。可以明顯的看出,國家硬實力的強大是文化自信產生的物質基礎。凡是對中國文化充滿自信的時期,都是我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的時期。
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這一特性,只有具備包容性的文化才能稱的上是優秀的文化。只有充分發揮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外來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四種文化成分在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的實現文化自信。首先,在傳承中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根源。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農耕文明為經濟基礎、以宗法制度為社會政治結構、以道德為核心的一種倫理類型的文化。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孕育出了以人為本、天人合一、貴和尚中、剛健有為的基本精神,并且形成了以修己養身、克己奉公、精忠愛國、尊重自然等為代表的傳統美德。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的繼承和弘揚。其次,內容豐富的革命文化促進了文化自信內容的完整性。革命文化就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產生、積累、總結、最后提煉出來的精華部分。革命文化也被總結為這六個方面:心中有理想、有艱苦奮斗的決心、百折不撓的信念、團結一致的氛圍、顧全大局氣概以及實事求是的精神。在改革過程中,這些革命理論極大地增強了文化自信的底氣。再次,在發展中借鑒吸收外來文化是文化自信生生不息的強大動力。從歷史來看,那種可以生生不息、綿延至今的文化,主要是它不斷吸收借鑒一切外來的先進文化,可以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延續性,這是文化自信產生的歷史基礎。而這也與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充分借鑒吸收外來文化也是分不開的。最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核心內容。中國文化之所以自信主要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沃土中得以成長,體現在中華先進文化的繁榮中。堅定文化自信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根本和指引。正是社會主義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中國人民的精神才由被動轉為主動。
文化具有包容力、影響力、凝聚力等一系列特征,對國家的興旺發達、中國的軟實力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如果沒有優秀文化,一個國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就不會長遠的發展,當然沒有文化自信這個國家就不會興旺發達。在三個自信之后加上一個文化自信,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發展文化的決心,通過文化進一步帶動中國的崛起。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明確提出:“我們只有不忘歷史才能進一步展望未來,我們只有繼承傳統文化,才能使文化得以創新和發展。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繼承了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傳承和發展。如果沒有了傳統文化,這個國家就沒有了精神命脈,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4]近年來,中華民族從以前的倡導經濟的作用到現在提倡文化的作用,說明國人越來越意識到文化的作用。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靈魂,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中華文化,努力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我們的行為習慣,并且積極的滲透到社會的制度、道路、理論當中去,使充分發揮其作用。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部曾明確說過:“中國人民在積極推進中國夢的過程中,將會按照時代進步的新標準,使中國文化得到創造性的發展,使其更有新穎性、充分發揮其生命力、使其更具有當代文化價值”。
一個民族只有文化繁榮,其生命力才能更持久。國家富強不僅要靠經濟更重要的要靠文化。我國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曾明確表明:“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強弱可以用這個國家的文化來衡量,這個國家的民族力量也只有靠文化才能得以凝聚。我們之所以要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后面提出一個文化自信,
是因為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最基礎的。中華文化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其博大精深的內容一直為其他國家望塵莫及。只是中國深受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在鴉片戰爭中,深受西方各國的侵略,封建性質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在近代以來的積極探索中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文化相互交融,好的壞的一起傳入中國,中國更應加大力度保護中國的傳統的優秀文化,使其更為流傳,在傳承中得到進一步的繁榮和發展,以便更好的偉社會主義服務,使中華民族得到健康持續的發展。中華文明,是歷史優秀文化積淀的結果。
人類告別自然界并且和其他動物有區別的基本活動方式就是掌握了文化。正是有了文化才會有“人猿相揖別”這一重大的世界意義。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衡量尺度只有文化。恩格斯也曾說過:“在文化上的每一次發展前進,也就是向自由邁向的重大一步”[5]。一些文化學教科書也很明確地講:“文化的本質就是人化”。當然,文化前進能夠促進人的思想的開放從而促進人的思想文化交流進而促進人的發展,可以這樣認為,人的發展以文化的發展為前提,人的發展是文化發展的最終目的。只有人得到了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文化的發展才能變得有價值。只有發展先進文化才能夠促進人的發展,落后的文化不僅不會促進人的發展,還會禁錮人的思想阻礙人和社會的進步。而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的自信,當然是發展先進的優秀的文化。對先進文化的自信,代表著社會歷史發展的前進方向、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需要。它能夠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形成良好的輿論文化環境。對人的發展來說,能夠促使人們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提高人的創新思維和體現人的個性和自主性,從而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1]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
[2]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林毅夫.21世紀全球多級增長格局中的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復興[J].北京大學學報,2012(1).
[4]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0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5.
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耿敏敏(1989-),女,河南濮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文化自信的生成與當代價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