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更生
論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
張更生
文化認同是族群凝聚力和國家向心力的動力之源,是國家認同最深厚的基礎。通過文化認同、價值觀認同和公民身份認同,凝聚共識,提升民族的整體認同感,尤其重要。
民族 全球化 文化認同 國家認同
認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后來,經埃里克森等心理學家的引入,成為心理學中分析自我同一性的核心范疇所謂自我同一性,是一種發展的結構,有時指一個人對其個體身份的自覺意識,有時指個體對性格連續統一體的無意識追求,有時指自我綜合的無言操作,有時則指對某個群體的理智和特征的內心趨同等[1]。認同一詞被廣泛用于社會科學研究后,常被用于表示某個特定主體與特定客體之間的關系,認同一詞一般用來表示個體對自己與特定的群體組織或政治單位之間同一性或一致性的確認[2]。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志,也是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的根基,如果沒有了自己的文化,民族和國家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當然了每個民族或者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同時又反過來塑造著其中的成員[3]。心理學的一些研究認為[4],文化認同在心理上表現為個體對于所屬文化以及文化群體產生歸屬感,進而在行為上表現為對這種文化所包含的價值體系、精神結構進行不斷地內化、保持與發展。文化認同不僅要求我們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同時,同時也要追求在國家疆界內的所有民族之間建立和發展一種共有的、新的國民文化紐帶或體系,從而在全體國民間產生一種新的、有凝聚力的國家觀念、國家情感和國民意識[5]。
國家認同,簡單地說,就是指一個人確認自己屬于哪一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理活動。具體說,國家認同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的認同,即國民認同。許多心理學研究者也對國家認同的做了大量研究,認為國家認同感是人們對自己的國家成員身份的知悉和接受,是一個包括許多成分的復雜心理結構系統,這些成分可以相對被區分為知識和觀念亞系統、情感與評價亞系統[6]。
與文化認同不同的是,國家認同是公民認同一個民族國家的憲政制度,并在此基礎上效忠于民族國家,而民族國家則擔負著保護其公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權利的使命。國家認同與社會秩序的生成密切相連,國家認同的水平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而公民的國家認同根植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人們只有確認了自己的國民身份,了解自己與國家存在的密切聯系,將自我歸屬于國家,才會關心國家利益,才會對國家的發展自愿地負起責任。從另一層面講,國家認同是民族國家通過政治與文化的動員來建構共同意義的過程,在所有形式的集體認同中,它最具根本性和包容性。國家認同不僅確立了民族國家的身份,而且還使它獲得巨大的凝聚力和復原力,對其統一與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7]因此,國家認同內在地與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形成聯動關系。如果一個國家在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等方面都能夠獲得自己公民的高度認同,那么其國家認同就會相當穩固。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全球化的沖擊不僅僅表現在文化中,甚至表現在對國家凝聚力的拆卸上,許多國家表現出了日益多元的、分散的社會利益離心傾向。現如今,全球化的大趨勢正在迅速改變著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統一在民族國家內的狀況,使國家與全球社會的相互依存性越來越大,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諸多方面,尤其是跨國公司,它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動機和主要操縱者,它們不僅操縱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而且也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一些研究表明,全球化對國家的外部挑戰主要是挑戰國家的主權,對國家的內部挑戰主要是挑戰國家認同。在這樣的全球化時代,國家的政治支配形式受到削弱, 國家不再是認同的最終落腳點,國家集團、種族或宗教組織等都可能會替代國家認同。
當然,全球化并不是一無好處的,從另一方面講,全球化也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打開了人們的文化視野,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環顧世界、審視自己的文化;通過對世界文化的了解,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推進文化的發展;還有全球網絡的開通,極大地促進了不同文化形態間的接觸、對話,可以形成世界性的文化共享;全球化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文化參與的機會,不管人們處在什么樣的國度,擁有什么樣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都可以以獨立身份,隨時隨地參與其中。
[1][美]簡·盧文格.自我的發展[M].李維,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2]劉濤,崔亞男.社會和諧視野下跨境民族的民族認同問題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5(4).
[3]王亞鵬,萬明鋼.少數民族認同研究的現狀[J].心理科學進展,2002,10(1).
[4]萬明鋼,王亞鵬.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J].心理學報,2004,36(1).
[5]高永久.論民族心理認同對社會穩定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5(5).
[6]李忠偉.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以西部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5(11).
[7]韓震.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一種基于歷史哲學的分析與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
張更生(1989-),男,山東陽谷人,教師,研究方向:學校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