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玲玲
三里壯族的端午節
——“渡河公”節
談玲玲
2017年5月30日,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而在廣西上林有個特別的過節方式,他是“渡河公”節,也是上林三里壯族人民的端午節,這個端午節特別且盛大,參與其中,好不熱鬧。
端午節 “渡河公”節
“渡河公”又叫“老頭公”,是上林縣三里鎮的一項古老民俗。 據當地人所說,“渡河公”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距今已經有了四百多年的歷史。“渡河公”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有一天,天上的銀河決堤,天河里的水就從天上向大地涌下,淹沒了整個大地。而這個事后只有兩人存活,他們是幸存金童和玉女。而他們之所以這么幸運的活下來,是因為他們抱著一個南瓜,成熟的南瓜漂浮在水面上,使他們活下來。后來金童和玉女在人間生活并繁衍后代,他們就成了人們的先祖。當地的人為了紀念先祖,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用“渡河公”的活動模擬過去的傳說,以表示對今后生活安康的祈求。
從前的“渡河公”玩偶的雛形是沒有臉、黑色的頭、沒有小辮子、僅僅只有四肢抱著南瓜形狀的丑態。如今,隨著時代步伐的進一步發展,玩偶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從之前的無臉、黑頭、無辮直至被人們逐漸添上了辮子、表情等一系列憨態可掬的模樣,讓“渡河公”玩偶從稍許灰暗的形象里立刻變得活潑靈動起來。“渡河公”玩偶現在的制作過程中,小布人仿人形,用布料和綢緞做身上的衣服,使得做出來的玩偶布人非常生活形象可愛;小布人的懷中抱著一個大大的南瓜。盤完在手里玩偶,發現其身上散發著淡淡的草藥清香,原來在制作玩偶的時候,人們在南瓜的肚子里放入了草藥。
制作好的“渡河公”玩偶以前是給小孩子玩的,將制作好的玩偶戴在小孩的脖子上,線長達到肚臍位置,之所以這么做的原因,是因為在玩偶的南瓜肚里面有很多草藥,而這些草藥具有驅邪、鎮痛等一系列作用,對小孩的身體很有好處。
每逢端午節傍晚,三里鎮的男女老少都會唱著山歌在小鎮的匯水河畔放船。在放船的時候有很多必不可少的步驟,比如舞龍、舞獅、放鞭炮、燒香燭祈禱等等,在這繁雜卻秩序的程序后,人們將帶有“渡河公”玩偶和擺放著糕點、水果、食物等貢品的小船放入河中,讓船只隨著溪流飄走,以這樣的活動方式庇護家人生活的幸福安康。在2009年,“渡河公”民俗文化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一如既往,今年農歷五月初五,在三里鎮如期舉行了“渡河公”民俗文化旅游節活動。活動當天驕陽似火,迎面而來的都是熱風,致使鼻孔中吸進呼出的都是火氣,而腳底下跟踩著風火輪似的。盡管老天烤照,但是從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前來觀看的游客卻是絡繹不絕,人們樂此不疲,流連忘返。
此次活動可謂精彩紛呈,既有融入民俗特色文化演出,又有傳統放渡、祈福儀式等項目,為遠道而來的游客送上一份屬于壯族人民的三里盛邀請柬。除此之外,當地習俗中草藥洗禮也成為了一大亮點,人們身著傳統壯鄉服裝為長者們進行洗禮祈福消災,既弘揚了傳統民俗文化,又發揚了孝敬長者的傳統美德;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渡河公”民俗文化旅游節,首次推出了“三里一枝花”趣味潑水活動,讓現場數萬名前來三里旅游的游客在端午佳節瘋狂的開心了一次。活動現場氣氛空前高漲,和諧歡樂。
在活動現場,路邊皆是“渡河公”玩偶,而參加這次活動的每個人都會應景似的身帶“渡河公”玩偶。隨著“渡河公”風俗文化的的越傳越遠,現如今每年來三里觀看“渡河公”活動的人也是越來越多。特別是最近幾年,因為“渡河公”玩偶經常對外展示,使得“渡河公”隨處可見。而“渡河公”玩偶躍入人們視野中也是從2007年開始的。因為在2007年的南寧民歌節上,黃美等傳統手工藝人,向各地來客展示了“渡河公”玩偶,也述說了關于“渡河公”的傳統民俗,也是那一次“渡河公”第一次走進了更多人的身邊。到了2008年,廣西電視臺有個手拉手活動,在活動中有何環節是贈送“渡河公”的紀念品,也是因為這個舉動使得“渡河公”名聲大噪。現如今,在新一代的制作人當中,由石冬冬藝人創新的將里料中加入絲棉,使制作出來的玩偶外觀更為飽滿、漂亮。“渡河公”的外型也從原來單一的形象變得更富有多樣性并具有觀賞性。至此“渡河公”已被列入南寧市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
節日當天也有很多的亮點:比如擦亮“徐霞客”之品牌。因為徐霞客先生曾經在在上林停留了54天,留下了千古名揚的游記,使上林眾所周知,因此在本次活動中加入了相當新鮮的巡游環節。特設從縣城里尋得好馬,讓德高望重的“老學究”扮演徐霞客在本地環游,鮮明生動的再現了徐霞客當年的場面。“三里一枝花”就是對三里的盛贊。三里不僅山美水美,人也很美,這不僅是外表,也體現在心靈之上。今年的“渡河公”節,三里組委會別出心裁的提出了出“三里一枝花”的潑水活動。活動當晚,除了三里的男女老少還有四面八方的游客一起參與其中,在“潑水”活動中,其樂融融。養生與美食,是三里鎮“渡河公”節一直以來的主題。三里特有的美食莫過于馬肉的操作,擁有各種花樣關于馬肉的菜肴;三里的釀豆腐、三角粽、瓜娃糖、香米糍粑等等都是上林一如既往的特色。再輔以壯醫養生——藥浴等方式,讓來客收獲到不一樣的健康體驗等等一些特色特別的亮點,讓來去的游客明年還想再來一次。
民俗文化和傳統文化相結合,活動讓越來越多的人身臨其境、置身其中,讓人們在享受與感受的過程中體現和體會民俗之瑰麗、傳統之偉大,使得傳承和弘揚不再是紙上談兵,空口白話,官方口號,而是真真切切的落實實處。
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