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珍
食人主義翻譯理論視閾下的景德鎮陶瓷譯介
文華珍
景德鎮陶瓷極具中國和當地文化特色,是世界了解中國陶瓷藝術的重要窗口。相關的陶瓷譯介既要促進景德鎮陶瓷產業的發展創新,又要盡量保留彰顯中國陶瓷文化的民族身份。本文試從食人主義翻譯理論角度,探討 “吞噬式” 翻譯如何在挖掘陶瓷文化內涵的同時促進景德鎮陶瓷的國際發展。
景德鎮陶瓷 食人主義翻譯理論 民族身份
十六世紀初,巴西的Tuninamba部落吃掉了一位葡萄牙天主教傳教士。此事迅速傳至歐洲并在歐洲人心中引起恐慌和厭惡,cannibal(食人怪)一詞開始進入歐洲語言。但Tuninamba部落成員并不是見人就吃,而只吃那些體魄強健、有權有勢且受人尊敬或者通神靈(如傳教士)的人,實現自我轉化和顯示權力 (楊司桂,樊波;2013:148-151)。此事在歷史洪流中慢慢被湮沒,淡出人們的視野,直到300多年后的巴西獨立百年慶典。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巴西文化只是歐洲殖民文化的延伸,沒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定位。百年慶典促使巴西學者們反思: 巴西自獨立后,傳統文化日漸被強盛的歐洲文化吞噬取代,巴西需要展示其多元特色文化,證明自身的文化身份。
1928年,Oswald de Andrade出版《食人宣言》(Manifesto Antropofago),將這股思潮推向高潮,引導巴西學者達成共識:巴西須“吞噬”歐洲殖民文化,攝取其精華,才能壯大自身文化,擺脫強加在他們身上的霸權文化,從而塑造自身民族文化身份。
1963年,巴西詩人、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H. Campos在著作Translation as Creation and Criticism中正式把食人主義(cannibalism)引入翻譯研究,衍生出“吃人”翻譯理論。這“第三世界翻譯模型”中提出的“吃人”式翻譯不是主張占有或否定原文意義,而是要求譯者通過完全理解消化原文后,自由地進行創造性翻譯,從而解放原文(Campos, 1992; Bassnett & Trivedi, 1999; Snell Hornby, 2006)。
蔣驍華(2003:63-67)對“食人式翻譯”的含義進行了歸納總結,“食人”式翻譯就是:
汲取力量的行為(empowering act)(Gentzler,1993:192):譯作“吞噬”西方文化后可以獲取原文的營養。和Tupinamba部落吃人一樣,譯者“吃”了原文后可以獲得創造的力量。
滋養的行為(nourishing act)(Gentzler,1993:192):在進行創造性翻譯之前,譯者從原文、原文文化環境和目的語文化環境中獲得養分,譯文使得目的語得到滋養。
確認作用(act of affirmative play)(Gentzler,1993:192):譯者的創造性翻譯使得原文的“營養”不流失,讓原文的后世(afterlife)在目的語中得到確認,重獲新生。
輸血行為(act of blood transfusion)(Bassnett,1999:5):此行為與上述“滋養行為”意義相似,意為原文為譯文輸入新鮮血液,譯文給原文增強力量。
景德鎮的陶瓷藝術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是,曾經的世界瓷都在國際上所占的市場份額不是很大,這跟翻譯缺乏創造性和國際統一性、不能彰顯民族文化形象有著很大的關系。“食人主義”翻譯理論強調譯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譯語文化環境、讀者接受度等綜合因素,在不同的譯語文化環境中進行“再想象”和“再創造”,使兩種語言和文化相互滋養,盡量保留原文的“精髓”和文化民族身份,這對景德鎮陶瓷藝術文化的譯介有著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這全球一體化過程中,各國間的陶瓷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我國陶瓷藝術也不斷吸收國際多元文化。在此趨勢下,如何保持景德鎮陶瓷的文化民族身份, 將本土特色陶瓷文化與國外陶瓷文化相融合,創造出新的景德鎮陶瓷文化,也是譯者應該考慮的問題。
青花瓷、青花玲瓏瓷、粉彩、顏色釉瓷等“瓷國之瑰寶”是景德鎮的藝術精品,許多與之相關的術語都是中國所獨有的,譯介過程中容易出現詞匯空缺。如果照搬現存國際術語硬譯,這些藝術瑰寶的美感將大大丟失,甚至會導致語意不明。目前,國外學術界把唐三彩、遼三彩、宋三彩以及明三彩統稱為三彩,譯為tri-color或three-color。這種譯法其實是照字面直譯的結果,譯者對中國的陶瓷不甚了解。
陶瓷翻譯的目的不只是實現商業價值,擴大國際市場;更重要的是幫助傳遞地方民族文化,彰顯地方藝術文化特色。在翻譯景德鎮特有陶瓷藝術時,若沒有現存的可用對應英譯,譯者可根據陶瓷本身的特色和譯語的文化環境采取創新譯法。如“玲瓏”、“窯變”“影青”等術語已經熟知于世界陶瓷界,盡管有時候會將其進行意譯,但是很多時候可以直接音譯成“ling lung” “yao pien”和 “yin ching”。
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陶瓷翻譯都千篇一律地采用音譯。陶瓷術語繁多、國際術語的相繼引入,再加之權威系統的陶瓷翻譯工具書相對稀少,目前的陶瓷翻譯譯者出身不一,翻譯仁者見仁,導致陶瓷術語的一名多譯、術語混亂等現象(朱竹芳&胡甦生,2005:41-42;李萍&王建國,2005:18-20)。譯介時專業術語不統一導致國外讀者閱讀受阻甚至誤讀,嚴重影響了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傳播的效果。為了與國際接軌,便于國外讀者理解,譯者不妨采用國際學術界的通行譯法,如“粉彩”譯為“famille rose”(龍霄飛,2004)。
陶瓷藝術涉及歷史、繪畫、風俗民情、宗教、神話、書法等諸多方面,決定了其翻譯要求較為獨特。陶瓷翻譯不僅要忠實地傳遞原文意思,更重要的是要以不同的方式幫助譯語讀者體會原文所包含的“原汁原味”文化內涵,幫助世人欣賞陶瓷藝術的美。這就要求譯者熟悉相關的陶瓷制作工藝及其歷史文化背景,具備陶瓷文化的專業知識,同時將景德鎮陶瓷藝術的深厚內涵挖掘出來;同時關注國外讀者的期待視野和反應,汲取目的語的文化內容,最后得出的譯文才能既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又能汲取目的語文化環境的新力量,真正達到陶瓷譯介的目標。
[1]Bassnett S.,Trivedi H.Post-Colonial Transl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C].London:Routledge,1999.
[2]Campos H.Translation as Creation and Criticism[C].Sao Paulo:Perspectiva,1992.
[3]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
[4]Mary Snell Hornby.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M].John Benjamins,2006.
[5]蔣驍華.巴西的翻譯:“吃人”翻譯理論與實踐及其文化內涵[J].外國語,2003(1):63~67.
[6]胡甦生,朱竹芳.陶瓷術語的文化內含與英語譯名[J].東岳論叢,2005(06):196~197.
[7]李萍,王建國.景德鎮陶瓷及其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01):18~20.
[8]龍霄飛.略論中國古陶器物名稱英譯的一般規范[EB/OL].北京文博網,2004.http://www.bjww.gov.cn/2004/7-27/3028.html,2004-7-27.
[9]楊司桂,樊波.食人主義翻譯理論的發生及其啟示[J].社會科學家,2013(9):148~151.
[10]朱竹芳,胡甦生.陶瓷英語文獻的翻譯特征[J].中國陶瓷,2005(02):41~42.
江西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2015年)規劃項目(項目編號:YG2015062)的研究成果。
文華珍(1987-),女,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江西農業大學外語院,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