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岱寶
英漢禮貌語言的比較
陸岱寶
禮貌語言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一項社會道德準則,是一種符合社會行為規范的語言,禮貌語言并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區別,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本文從語用學的角度來探討禮貌語,對英漢兩種禮貌語進行比較,包括禮貌語,問候語,稱呼語。對于東西方的相互交流尤其是英漢文化的相互交流具有一定的意義。
禮貌語言 英漢 比較
禮貌語言是日常交際中一種非常常見的語言。它表達的是一種和諧的交際關系,一種優雅的道德準則。禮貌語言在所有的交際關系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沒有國家和種族的區別,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但由于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兩種文化中對于禮貌的定義有著些許的不同。
東西方文化里都有著重視禮貌的傳統,東西方兩種禮貌語大致有以下幾種分類:(1)尊重語,如“師傅”,“先生”,“您”等。還有一些特點的詞語來表示尊敬,英語中please(請)就是一種,如“Have a seat, please!”(請坐下!)“This way, please!”(這邊請!)(2)問候語,如漢語中的“你好!”,英語中的“How do you do!” (你好!)“Good evening!”(晚上好!)。這些都是固定的問候語。(3)感謝語,在受到別人的幫助或贊揚后 可以用“Thank you!”(謝謝!) 來表達,這類感謝語在任何語言里都是非常常見的。祝賀恭喜對方的言語,如”Congratulations!”(“恭喜!”)但是,在面試應聘中,由于是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人們并不會過分的謙虛,而是會極力展現自己優秀的一面。所以說禮貌語言要參考語境,斷章取義地談論禮貌語言是沒有什么意義的。
由于文化傳統,時代特征,民族宗教信仰和生存環境的差異,禮貌語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了差異。
在世界各國文化里面,謙虛都會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好的道德修養,但是東西方文化對于謙虛卻有各自的定義,也有各自的表達方式。例如,在受到贊揚時,西方文化里面,應該用一句“Thank you”來回應,因為在西方文化中,受到贊揚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應該充滿謝意的真誠接受。與此不同的是,東方文化里面,在受到贊揚時要否定贊美之詞或自貶來表達謝意。例如說,“您過獎了,”“您過譽了”,“愧不敢當”,翻譯成英語就成了不得體的“You flatter me”或“I feel ashamed”。
東方文化認為的某些熱情的稱呼可能在西方文化里的是無理,而不同的是,在西方文化里的一些真誠的稱呼在東風文化里是不合適的。例如,在東方的日常生活里,“小王”,“老李”,“Little Wang”,“Old Li”是很不合適的。在英語國家里,不分長幼尊卑,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這種真誠和熱情在東方文化里卻是無禮的和沒有修養的。
經常有外國人在中國會遇到一個問題“Have you had your meal?”(“你吃飯了嗎”),開始這些外國人都無法理解,并且很不高興。他們常常認為”why do you always ask me such a question? I have money.”在西方文化里,被這樣詢問是一種被認為沒錢吃飯的意思。東方文化里面,“你上哪兒去”,“你吃過飯嗎”“你買什么”“你在等誰”這樣的詢問可能是一種關心,但是在西方人看來這是一種不懷好意的對個人隱私的打探,西方文化里面個人的年齡,婚姻狀況,財產,職業,工資收入等都認為是個人隱私,是不喜歡被詢問和談起的。
禮貌語言是一種和諧的交際關系的柔化劑,站在語用學的角度來研究里面語言,對于語言學的研究和外語教學及跨文化交際都有一定意義。東西方文化中的禮貌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生存環境和文化傳統的差異,也呈現出了些許區別,例如在自謙語,稱呼語,問候語上。了解了東西方禮貌與的相似和不同,對東西方的交流和日常的交際有一定的重要意義,也能因此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誤會。
[1]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78.
[2]李瑞華.語用的最高原則——得體[J].外國語,1994(3):41.
[3]徐盛桓.禮貌原則新擬[J].外語學刊,1992(2):79.
[4]王建華.話語禮貌與語用距離[J].外國語,2001(5):178.
[5]張國,趙薇.論禮貌語言的得體性[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信陽農林學院外國語學院)
陸岱寶(1990-),女,漢族,河南信陽人,碩士,信陽農林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