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琳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新時期高校藝術教育的功能創新探討
孟凡琳
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教育的目的也從培養技能型人才到文化型人才轉變。從國家層面也不斷重視高等教育中藝術教育的作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大學生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最終實現高校藝術教育本質的回歸。本文在此背景下對新時期高校藝術教育的功能創新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旨在進一步厘清高校藝術教育的使命和功能,并努力營造藝術教育環境,實現育人、化人的目標。
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 高校藝術教育 功能 創新
傳統高校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播,忽視了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的培養,培養的學生呈現出“高知識、低文化”的畸形能力。這樣的人才培養不僅使高層次人才綜合能力缺失,更讓社會發展產生了誤區。在教育回歸本質,我國建立德智體美全人發展模式的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不再是藝術專業學生獨美,而是讓所有人發現美、認識美、有文化、高素養,那么高校藝術教育的功能也突破了原有的認識和屬性,育人、化人的新功能讓藝術教育的使命更高、作用更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針對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提出了“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嶄新要求;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高校藝術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這與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尼采“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席勒的“完整的人”、阿特休勒“讓人成為人”的理念和思想契合,也與我國王國維“完全之人物”思想吻合。可以說,高校藝術教育在新的環境下真正回歸了育人的本質。同時通過藝術教育和審美體驗,使人在文化的浸潤下成為承載文化、傳承文化、具備獨立思考的真正的人。藝術教育在如此的環境下,脫離了實際的藝術形式、藝術內容,上升到哲學層面的形而上的形態,用來指導人何以為人的問題解決。
第一,藝術普及功能。藝術教育不是一門專業課程,也不是一項專業技術,而是高層次的素養。藝術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體現在校園藝術環境、相關藝術課程和其他課程中藝術性的體現等多個方面。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體悟到藝術的魅力和基本的審美價值,進而引導學生發現、感受和創造美,鑒別美與丑,激發學生對美的熱愛與追求。
第二,以美啟智功能。藝術教育打破了長久以來人才培養灌輸式的方式,通過藝術教育帶給學生自由的想象空間和獨立思考的機會,使學生能夠進一步認識自己,形成獨立的人格,激發學生在藝術領域和其他專業領域的開拓精神,讓“要我學”變成“我要追求”,視野和格局更高,為學生整體氣質、素養產生顛覆性變化。
第三,提升審美能力功能。藝術是無功利性的,在當前教育充滿功利目的的當下,藝術教育能夠改善這一局面。通過藝術教育,讓學生在美的氛圍里陶冶情操,進而從自身做起表現美,能夠鑒賞周遭的美,最后能夠創造美。這些無功利目的的過程讓學生的審美能力進一步提升,不僅是藝術審美更是對生活態度的改變。藝術教育的審美功能并非一般的修身養性,而是富有最積極的奠基性意義。超越功利的學校藝術教育,是學生獲得自由創造精神與才能發展,形成完美人格和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以美育人功能。通過藝術教育中各種門類、各種途徑獲取的藝術元素和審美價值,讓大學生能夠在何為美、何為價值等問題上進行自我認知,從表象世界走向具有哲學思考的美學世界。藝術教育的最基本目標就是讓學生具備美的觀念、美的追求。在功利化社會的環境下發現美,情感豐沛,具有高尚、善的價值觀。藝術教育這種從藝術形式到精神層面的影響,是育人的核心,也是藝術教育區別其他形式教育的關鍵。讓美的形式、美的內涵和美的精神去感染人、影響人、教育人,從高屋建瓴的視角去實踐人之所以為人的命題。
第二,以文化人的功能。藝術教育歸根到底是文化教育,是對人性的尊重和人生存的解讀。藝術教育不僅具備人文學科感性、無量化標準的特點,更有抽象的意味。在一個藝術精神濃厚的社會,文化氣息濃厚,人的氣質不僅僅建立在專業技術、金錢和知識的地位上,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凸顯。眾所周知,歐洲文藝復興在表面上是對藝術的追求,但根本上是對人自身的尊重。所以說,文化是藝術的內核,而藝術則是文化的呈現形式,如果沒有藝術的呈現,那些文化注定宿命是:不是永遠的忽略,就是永遠的遺忘。藝術的發展為文化注入新的元素與活力。藝術的發展也反映了文化的發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往往是通過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來實現的。
在新時期高校藝術教育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其功能不再是簡單的藝術普及和藝術精神的傳遞,更具備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功能。新功能既是返本溯源,更是時代的要求。如何利用好新功能,讓藝術教育在高校中更加有氛圍、更加有實效性,是筆者未來研究的問題。
[1]董濤.高校藝術教育中“美育”在新時期的延展[J].大眾文藝,2016(10):252~253.
[2]張睿智,董澤芳.弘揚優秀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創新[J].理論月刊,2017(2):41~43.
[3]張元稼,劉沛.博觀約取——西安美術學院造型通識基礎教育的建構[J].美術觀察,2017(4):52~53.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