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根醫國
以涼山彝區農村婚俗漫談法治文化
昂根醫國
20世紀50年代初,涼山彝族人民在政治上從奴隸社會跨入社會主義社會,但在習慣法影響之下,涼山彝區農村國家法的法治文化氛圍并沒有隨著政治飛躍而變得濃厚。而一個地區法治文化現狀會表現在一些風俗中,透過婚俗看民風民俗及法治文化。
彝區 農村 婚俗 漫談 法治 文化
涼山彝區農村因自然條件、社會發展和文化認同等關系,習慣法依然在農村保留和使用。從以下幾點彝區婚俗里看國家法的法治文化氛圍被習慣法影響著。
法律里規定結婚是指配偶雙方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確立配偶關系的民事法律行為,并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權利、義務及其他責任。同時,從世界各國的法律規定來看,結婚主要由登記制,儀式制,登記與儀式結合制。
儀式制是指以舉行結婚儀式為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而儀式有世俗儀式、法律儀式和宗教儀式。宗教儀式是根據宗教教義的要求,在神職人員主持下舉行的結婚儀式;世俗儀式是按照民間習俗,在主婚人和證婚人的主持下舉行的結婚儀式,反應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傳統;法律儀式是依據法律規定,在政府官員的主持與參與下舉行結婚儀式。而涼山彝區農村采用世俗儀式、宗教儀式、登記制綜合制。一般在舉行婚禮前幾個月或提前一年算配偶雙方的生辰八字,定下婚期,這婚期一般在入秋之后,開春之前,但也有特例,比如未婚先孕,并且預產期避開“黃金時間”段,會特殊辦理。在婚期的幾天前女方家請畢摩進行“畢”的祈福活動,以這場“畢”的祈福活動來象征女方家嫁女了,娘家嫁女最具有實質象征是這場“畢”。再根據當地風俗,在雙方的親朋好友及鄰居的見證下舉行婚禮,婚禮后幾天以內夫家也舉行“畢”活動來象征娶媳添加人口。
我國在法律上采取登記制,而在涼山彝區農村結婚不以結婚證辦證日期為準,而是辦婚禮那天為準,婚禮日期經過雙方的生辰八字等綜合考量決定,核算結婚日期的人一般是彝家“畢摩”或見多識廣、會懂核算生辰八字的彝家“德古”等。當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核算方法,“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以前在涼山農村辦戶口,不需要結婚證作為出示證明條件,則大部分人沒有結婚證,主要集中在我們父母這一輩,基本上沒有結婚證。經進村調查訪談近100人中,年齡范圍在1978年~1984年的人中,先參與法定登記再舉行婚禮的幾乎沒有,基本都是先舉行婚禮,家庭里有小孩后才去登記領證,而去登記領證都不是因為配偶雙方結成家庭,而是后代會參與社會各項活動。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涼山彝區農村結婚證不是為了保護雙方配偶個人財產而產生,而是因后代參與某一項活動而產生。從結婚儀式制較強、結婚證不是法治文化的產物,而是社會治理中制度需求的產物。
彝族習慣法是涼山彝族社會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制度,在農村彝區國家法對習慣法不徹底。在民間調查目前涼山彝區農村結婚彩禮基本在二十萬。也有三十萬到六十萬間,但這所占比例小,針對讀過書有穩定工作的女性群體。而農村年收入比較低,不出去打工收入來源務農,20萬的結婚彩禮不符合當地人均收入或消費水平,明顯高于年收入或消費水平。當然嫁娶彩禮不是涼山彝區獨有的婚俗,每個地區每一個民族都有,只是多與少的問題。以前涼山彝區嫁娶彩禮可能是一個南瓜或一箱雞蛋或一袋玉米或一只羊,作為一種禮節中的禮尚往來而存在,這是一種良俗,值得傳承而得以延續。但在社會經濟市場中演變,離本意太遠,造成很多家庭返貧、讓眾多人難以接受的一種陋習。其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法治文化缺位。法律里沒有明文規定結婚彩禮多與少得具體范圍。首先,從政府層面講,政府對彝區農村嫁娶彩禮的管控有權限的。政府的權利不具備無限擴大性,政府用權利管控對象的行為具有相對性。其次,寄希望于民間家族力量及有威望的德古調解,結果不是很理想,這兩支力量一般都采取因順勢而待估解決問題的方法,沒有強制要求別人執行某一項規定的權利,民間調解民事糾紛靠道德的制約力,道德的制約力是外在的制約性。
離婚分為協議離婚和訴訟離婚,每一種離婚方式都有自己的離婚條件。不管哪種方式離婚都有同樣的一個條件:合法夫妻。而彝區農村結婚不登記的行為,使配偶雙方成了不合法夫妻,只能證明同居關系,離婚時選擇國家法來解決,但不符合法律程序,無效婚姻。選擇習慣法,通過家族力量和民間德古來調解 。如果雙方都退讓一步就很快解除婚姻事實,但如果其中一方不想離婚就會出現故意刁難對方,就很難解除雙方婚姻事實。家族和德古力量一般依賴于道德的強制性,但道德強調的外在制約,這需要加大社會道德規范對人的制約力度,或加大道德他律的力度。道德的強制性不同于法律的強制性,這表現在它們的適用范圍不同,它們的強制方式和力度不同。道德力度在離婚產生的利益糾紛的關鍵時刻會出現失靈情況。離婚成本人為地被抬高,這成本包括時間、金錢、精力。
最后,國家法是否完全適應民族地區的社會實際,是否影響到了少數民族部分保持自己法律文化傳統的權益,如何使少數民族群體在認同民族地方自治法律體系的基礎上認同國家法都值得思考的。
[1]巴且日火.民族、自治與發展: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Z].
[3]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Z].
四川警察學院)
本文系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淺析涼山彝區法治文化建設現狀》(項目編號:SHZLYB1506);四川社會治安與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社會創新背景下涼山彝區法治文化研究—以管理學視野》(項目編號:SCZA15C05)。
昂根醫國(1985-),女,彝族,四川警察學院,研究方向:警察公共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