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雪婷
從北魏前期墓葬文化的發展看民族融合
孟雪婷
從北魏前期的墓葬類型、隨葬品的形狀和色澤、墓葬品的裝飾花紋等進行研究,可以觀察北魏時期的朝代發展情況和對后期朝代的影響。在北魏前期的墓葬品的特點可以分析出當時各民族已經呈現出了逐漸融合的現象,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民俗隨著民族融合形勢的發展逐漸開始接受其他民族特色的熏陶,傳播自己民族的民俗。在這種相互融合的過程中社會歷史的發展發生了不同的變化,顛覆了以往歷史的發展規律。以鮮卑族為例,在對鮮卑族的墓葬品的研究中發現北魏時期已經開始對魏晉文化進行了文化的模仿,但是其隨葬品的具體花紋等裝飾藝術中卻仍存在一定的差異,這表明這種文化的互相融合還有待進一步的提升。本文就對北魏前期的墓葬文化的發展進行研究從中尋找民族融合的淵源和痕跡。
北魏前期 墓葬文化 發展 民族融合
每個時期的墓葬品都是當代時期的朝代特點的結合品,隨著古代時期的政治動蕩,各個民族開始發生文化碰撞,各民族的特點都開始相互吸收與模仿,這為民族融合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北魏前期的墓葬品的形狀、色澤、形制等的特點與各個民族的藝術品進行對比,判定其相似之處和融合之處,從北魏前期墓葬文化的發展來看民族融合的發展情況。在北魏前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與周圍的民族進行了大幅度的融合,促進了古代歷史文化的融合,推動了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進行民族融合最為繁榮的時候,從東漢滅亡到建立北魏,北魏統一北方地區的時間內,漢族與周圍民族進行了充分的民族融合。北魏時期處于征戰討伐的戰爭發生激烈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各民族用戰爭的方式對其他弱國進行侵襲,挑起戰爭,在這種利用戰爭實現土地吞并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風俗、民族特點發生碰撞,實現了民族的融合。從西晉滅亡到北魏統一北方,其中一直都是使用武力手段進行征伐,將漢族與其他民族結合到了一起,但這種結合是被動性的,是出于戰爭統一的需要。這種融合的內部實際情況是不均衡的,在這種不均衡的場面出現之后,不同文化的互相吸收與傳播就成為了打破這種不平衡的一種手段,在歷史文化的發展中,先進文化對落后文化起到了引導作用,供落后文化來模仿和吸收,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成為促進歷史文化均衡發展的重要條件。北魏作為統一北方的統治者,它利用這種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融合的方式拉近了胡漢兩個民族的關系,促進了文化的共同發展。
(一)墓葬的形制
北魏早期的墓葬形之大概分為四種類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方形豎井墓道土洞墓、長方形斜坡底墓道土洞墓和長方形斜坡底墓道磚室墓,北魏早期大部分都是長方形墓室,鮮卑族的墓葬形制與北魏前期的墓葬形制有較大的差別,鮮卑族的墓葬形制由土壙墓發展成磚室墓和土洞墓,從鮮卑族的墓葬形制的改變可以看出鮮卑族的墓葬形制已經受到了北魏時期的墓葬形制的影響,但鮮卑族的一些墓葬形制中仍然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本民族文化特色。鮮卑族的墓葬形制一般都是梯形墓室,這種墓葬形制在北魏后期也得到了引用,形成了梯形墓壙與長方形墓壙共同存在的現象,這說明當時北魏也受到了鮮卑族的民俗的影響,雙方的民族習俗等已經開始融合。
(二)隨葬品
從隨葬品的組成部分和器件類型可以看出一個時期的墓葬文化,隨葬品中器物組合的改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胡族和漢族兩個民族在相互融合中發生的變化,在北魏建立之后,鮮卑族深受北魏朝代的影響,從墓葬形制到隨葬品類型組合都吸收了很多北魏時期的墓葬形制和隨葬品的特點。在北魏建立之前的鮮卑族的隨葬品中一般都是手工陶器、木器、金銀器、銅鐵器、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等,這些隨葬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但是在北魏建立之后,鮮卑族就開始從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經營方式轉變為了定居類型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和經營方式上都對北魏時期的生活和經營方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模仿和吸收。從隨葬品的變化上可以看出鮮卑族在北魏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后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陶器的制作方式上由手工制作變為輪制,使制作形式更加優美,銅鐵器仍然作為主要的生產工具一直存在著。
(三)墓葬的裝飾藝術
在墓葬的裝飾中主要以壁畫和棺板的漆畫為主,在北魏朝的墓葬中主要由山西大同發掘的幾種墓葬:湖東北魏一號墓、沙嶺北魏壁畫墓、智家堡北魏墓、司馬金龍墓等等,湖東北魏一號墓中的側板、擋板、棺蓋前言和棺床局部等繪制著人物、聯珠圈紋等圖案,沙嶺北魏壁畫墓繪制著男女主人端坐圖、侍女服侍宴飲圖、車馬流動圖等,智家堡北魏墓繪制著主人榻上并坐圖、侍女圖、牛馬圖和車輛圖等,司馬金龍圖則以孝子和烈女的題材為主繪制壁畫。在智家堡北魏墓中的人物服飾具有是鮮卑族的服飾特色,湖東北魏一號墓中的童子發式具有鮮卑族的發式特點,飲器也是鮮卑族的飲器,沙嶺北魏墓中中的人物穿著、人物活動與鮮卑族的游牧宰牲具有相似之處。這表明北魏時期的很多墓葬的裝飾文化也都吸收了很多鮮卑族的生活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民族的融合性。
(一)陶器的融合
鮮卑族早期的陶器以罐陶和壺陶為主,壺口采用平沿束口類型,由平沿束口頸壺和敞口矮頸壺。北魏的宋紹祖墓和司馬金龍墓中有較多的陶俑和模型明器,鮮卑族墓葬中卻只有石雕的武士俑,卑微的宋紹祖墓和司馬金龍墓中的祖墓類型較多,主要由鎮墓獸和鎮墓勇士構成的鎮墓俑,由牛馬車輛、牽馬俑、鎧甲步兵俑等構成的出行儀仗俑,由侍女俑和樂舞俑組成的吟唱樂舞俑,由廚具類型、牛羊豬等牲畜組成的庖廚俑。在司馬金龍墓中的武士俑所穿戰服具有鮮卑族服飾的特點,都是寬袖長衣、穿足靴的造型,在宋紹祖墓中的人俑的面飾和服飾也具有鮮卑族的特點,例如女俑的發髻類型和妝容造型都具有鮮卑族的特點。這種陶器的融合顯示出了民族融合的現象。
(二)金屬器及其他的融合
早期的鮮卑族墓葬中具有較多的金屬器,而早期的北魏墓葬中大多都是使用器具,金屬器較少,鮮卑族的墓葬中大都以鐵銅器居多,且墓棺上的封合品也大都使用鐵釘和鐵棺環封訂,而早期的北魏墓葬則以陶器較多,墓葬里面布滿了各類陶制品,但在北魏后期墓葬中開始出現金屬器具,鮮卑族的后期墓葬中不僅有金屬器具還有一些具有北方特色的陶制品,這可以顯示出胡漢兩族已經開始融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民族之間相互來往、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先從鮮卑族的墓葬發展來說,早期的鮮卑族的墓葬形制多為梯形壙墓,但其后期已經發展為長方形墓室與梯形壙墓共同存在的一種形式,鮮卑族早期的隨葬品大都是手制陶器、木器、骨器等一些極具游牧民族特色的器具,后期也引入了輪制陶器,并且在生活方式上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北魏墓葬來說,后期的北魏墓葬的裝飾藝術吸收了很多鮮卑族的服飾特點、頭飾特點等等,形成了北魏墓葬特點與鮮卑族人物特點共同存在的一種墓葬裝飾藝術,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民族的融合性。
[1]倪潤安.關隴與平城之間北魏墓葬文化的互動[J].史志學刊,2016(02):22~28.
[2]楊樹森.北魏文化與涼城旅游[J].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2010(04):23~25.
[3]倪潤安.北魏洛陽時代墓葬的發現與研究述評[J].許昌學院學報,2010(03):45~49.
[4]馬旭東,李斯娜.近十年北魏墓葬研究綜述[J].宜賓學院學報,2010(02):59~64,67.
大同市城墻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