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若辰
留白天地寬
潘若辰
老家屋后有一塊菜地,面積并不算大,卻又被分成許多小塊,塊與塊之間留有空隙,看上去疏朗有致。我不由地問奶奶,這菜地本來就不大,為什么要分成這幾小塊呢?奶奶說:這每塊之間的空隙就是一條條排水的小溝,如遇大雨,積累的雨水就會從一條條小溝中排出,不然,滯留過多的雨水就會令菜脹死。一旁的我恍然大悟,原來這與常說的“善畫者留白,善樂者希聲,養心者留空”的道理一樣。
齊白石先生的畫《十里蛙聲出山泉》,只用于少許的線條畫水波,用濃墨點出數十只游動的小蝌蚪,卻讓人看到了河塘山泉,聞到了水的清香,聽到了蛙聲一片,這種意境的留白,令人遐軸無窮。不僅善畫者留白,善書者也留白。書家的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無不疏朗有致,抑揚頓挫,開張勢起,游龍走蛇,恰到好處的留白增添了方塊字搖曳而來迤麗而去的靈動。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對琵琶聲的描述: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拈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如此美妙的琵琶聲,最為流傳的卻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空白,竟然勝過了“間關鶯語”和“幽咽泉流”。細細體悟,乃是好的音樂善于留白!其實中國名曲,無論是《二泉映月》《漁舟唱晚》《平沙落雁》,還是《春江花月夜》,曲終總是一唱三嘆,余音盡了卻又無聲勝有聲。
從學校到家只有一小段路,獨自一人,避開熱鬧的場合,一路走著上學,一路走著回家,不急不躁地走著。一個人走路是在給我自己留白,學習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就在這一步一步中化解。休息的時候,我會去跟隨父親登磨基山,登高望遠時,所有的瑣事煩惱均遠去,真乃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每周的登山也是在給自己留白。我認識一位長者,鶴發童顏,仿佛歲月并沒有在他身上留下印記,問其養生秘訣,他說:養心,養一顆安靜的心,不必總去追尋公平與不公平。他曾送我一長句帶有禪理的話勉勵我:所謂的公平,是強者制訂的,所以世界上沒有公平;可以改變的不公平,你改變了,那么世界對你來說就很公平;無法改變的公平,你放棄了,那么世界對你來說也很公平;存在的不公平,你忘記了,那么世界對你來說依然很公平。
這句帶有禪理的話,成了我養心的良方,不如意時就靜心揣摩一番,每一次都是醍醐灌頂,更覺留白天地寬。
散文責任編輯:田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