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吉峰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實踐方法論研究
沈吉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基本方法論是實踐方法論,它要求以實踐為一切指導,以實踐的根本觀點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符號。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主題,再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繼承發展,并不斷發揚光大。經過數年的驗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被肯定了在中國的地位是神圣而不可動搖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實踐方法論 話語體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緩慢而曲折,在這個歷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因為對實踐方法論的錯誤理解,導致在系統構建中呈現出階段性特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方法論超越了古希臘的倫理道德,甚至超越了近代人們追求的經濟活動,它展現出了超強的生命力,實現人的最大限度的發展。本文探究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實踐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圍繞“中國革命——中國改革——中國發展”的階段性主題轉換,不同的時代具有不一樣的特征,但都是為了實現“革命活動——改革話語——發展話語”這一不變的主題。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直接決定中國命運的革命式話語內容。毛澤東思想更是賦予了它更深層次的內涵,與封建主義革命內容相結合。
在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后,中國的社會面貌煥然一新,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權還帶著舊社會的封建色彩,導致它并未完全完成從革命到建設的思維轉變。改革是社會主義的第二次革命,也是引領中國逐漸走向富強的必要手段。鄧小平領導的黨中央團體緊扣時代發展的內容,實行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由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也就轉變成了革命話語。在這一時期,我國打破了經濟體制的束縛,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平發展也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胡錦濤總書記根據國內外形勢,主張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策略,從此,發展成為中國的第一要務。再后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全面”方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民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這些都是在發展的基礎上做出的延伸。中國夢的偉大構想是中國關于未來的藍圖,只有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我們的中國夢才能得以實現,中國夢是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的發展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變遷,就是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表現出來。這是我國共產黨緊密聯系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形成的重要理論成果。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領導團體繼承和發展了革命話語,在此基礎上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一)善于總結科學實踐
改革開放印證了一個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不斷總結前車之鑒,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自己鮮明的實踐特征。想要獲取實踐,其實就是把自己與廣大人民群眾結合起來,切身體驗老百姓需要什么,能得到什么。只有把自己投入到這種建設當中,才能在實踐中獲取知識,感受勞動人民的魅力,才能真正明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想要表達的時代意義。
(二)擴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國際影響力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的發展相對比較穩定,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體系有了很大程度的上升。中國的綜合國力越來越強,在受到世界關注的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也擠進了世界的注視中。但縱觀全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雖然已取得很大成效,但其影響力還不夠大。一是國際上的其他國家對中國采取敵視的態度,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必要過程。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世界發展朝著多元化趨勢轉變,這就削弱了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同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世界的地位也大大降低。西方國家有完備的設施和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引領時代的潮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的處境步履維艱,所以想要打開世界市場,擴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就要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方針,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開拓世界舞臺,要有預見性的面對未來直面挑戰,迎接風險和挑戰,要主動調整自己的策略,適應世界體系,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在世界的新境界。
(三)強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創造性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永葆活力的根本措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凝結是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不斷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幾十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其強大的理論成果,指導新中國在建設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任何時候,創新都是時代必不可少的話題,強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創造性,是國家完善建設,發展生命力的根本源泉。創造是在原有基礎上實現質的飛躍,創新離不開傳統文化。五千年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民族最值得珍惜的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領域中同樣適用,離開了傳統文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很難繼承和發展下去的。想要使其發展壯大,就要依附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根基之上,賦予時代新的內涵,這樣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會長存。
(一)思想內容的繼承性
話語體系,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語言和思想的表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是在繼承和發展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文化的衍生和發展,同時也是一種新的創造。中華文化里的中國民族之魂是每個華夏兒女最以之為傲的東西,那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民族力量,也是數千年來中國能在世界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的根本所在。
(二)表達方式的大眾性
表達方式的大眾性指的是話語體系的大眾性,即語言要通俗易懂,面向廣大人民群眾。文化要發展成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語言自然也是最貼合群眾的。表達方式大眾化并不包含沒有根據的話語,它要求揭示時代發展的客觀規律,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問題。
大眾是一種情感和態度的植入,語言的大眾化,就是人民主動擁護和內心深處信任的體現。表達方式的大眾性,也是人民大眾思想上的認同,情感上接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語言簡潔明了,也更能深入百姓內心當中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被人們接受。我國的領導階級在這方面貫徹的非常到位,毛澤東說過的“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紙老虎”“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的就是好貓”等等,都是用樸實通俗的語言來描述當時的每一個戰略決策,這就說明在當時領導者對話語體系大眾化的重視程度非常高。
(三)根本宗旨的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的根本宗旨是指導實踐,在此基礎上解決問題,從而改變世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植根于中國革命的建設需要,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滿足人民群眾的大眾化語言表達等,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革命結合的體現。毛澤東的偉大實踐指引我們開創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鄧小平打開了改革開放的大門,這一系列偉大的成果都歸根于實踐的重要性。因為實踐,所以中國不斷強大起來,屹立在世界之林;因為實踐,中國挺過了自然災害和經濟危機。在實踐中檢驗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也因此為世界開辟了一條四通八達的道路。然而實踐不是一種特定的行為的界定,它既不包含勞動,也不代表生產,實踐的特點在于通過社會現實批判變革的世界,實踐作為一種邏輯方式存在,主要作用是解釋人腦的思辨性,理解主客觀世界的聯系、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的辯證關系,當然也包含人與人、人與自然這個大環境下的辯證關系。實踐本身也是矛盾的,實踐極易產生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兩個極端。嚴重的自我肯定會讓人變得功力,眼高于頂,而過高看待自身的價值;過度的自我否定則會走上形而上學的道路,形成一種不自信的態度。所以在實踐的過程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地看待問題,時刻警醒自己,把持好實踐的界定,既不能過度的自我肯定,也不能過度的自我否定。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方法論是在我國社會中不斷實踐而得出的,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批判繼承、推陳出新,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古為今用而富有時代感,因為引進國外的思想成果而與時代接軌,走向世界,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離不開實踐,實踐是它的動力和源泉,一旦離開實踐,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李紅梅,陳金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歷程、特征及其發展路向[J].1672(05).
[2]鄧伯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實踐方法論研究[J].2014(04).
(作者單位: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沈吉峰(1989-),湖南溆浦人,學科教學(思政),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思政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