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國
論農民工權益保障的法制對策
趙樹國
要管理農民工權益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應該從農民工權益保障的法治觀念、權利的缺失等方面入手,樹立依法治國、以憲治國的法制理念,必須快速完善有關法律規范,動員社會成員參加,形成“合力”,建立現代社會管理制度,從根本上建立起農民工權益保障制度。
農民工 權益保障 對策
(一)充分發揮工會的維權作用
工會代表了農民工的權益,理應成為農民工群體維權的組織,只有讓農民工真正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工會的作用,以此達到農民工維權的目的。2014年頒布的《工會法》明確指出:我國的企業、事業單位中的職工,沒有民族、性別、職業的歧視等,都有依法自愿參與工會的權利。任何的組織和個人都不得阻止。全國總工會2010年6月4日發出了《緊急通知》,把包含農民工在內的廣大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工會法》的修改和頒布以及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工會建設充分發揮工會作用的緊急通知》,為農民工納入工會組織提供了法律依據,從而也為農民工權益保障提供了組織依據。
長時間以來,工會僅僅面向和保護擁有城市住戶身份的職工,在城鄉之間流動的農民工則一直因其身份認證屬于農民,而不在工會保護的范圍之內。工會傳統的工作方式也與農民工的特點不符。因此要使農民工切實做到了維權,就必須開展工作方式的轉變,要突出工會特色,發揮自身優勢,為農民工解決燃眉之急。因為農民工流動性大,分布混亂,將農民工納入工會一直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操作困難,所以使農民工成為工會工作的盲區。這就要求工會轉變傳統的工作方法,成立流動會員會籍管理機制。按照全國工會對會員會籍管理的相關規定,只要職工與雇主建立勞動關系的均可入會,取得全國工會的會員資格。不再區分合同工、臨時工、季節工和農民工,再也不受職工本單位超長工作時間的限制。所以,可以創建適應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的流動會籍管理制度,會員組織關系可以隨勞動關系流動。
城市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在全國范圍內的開展活動卻很不充分,一方面是因為農民工自身素質文化的限制,客觀環境的限制導致農民工處于分散狀態;另一方面,雇主和用人單位不太熱心,以至于存在阻撓的行為。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的操作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加強基層工會組織建設,鼓勵農民工加入工會,使農民工意識到加入工會就能依靠工會組織的力量與雇主抗衡;第二,必須使企業工會真正成為勞動者利益的代表,嚴防“老板工會”現象的產生;第三,從法律法規方面加大對企業工會干部的保護力度;第四,工會要幫助農民工了解法律常識,加強對農民工法律援助力度,積極鼓勵農民工要勇敢地維權。
(二)加強法制宣傳消除歧視觀念
從法律法規講,農民工也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員,與從事其他職業的勞動者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并沒有高低之分。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農民工”這一代名詞,使其理論社會地位與現實社會地位相差甚遠。
從國家角度尤其是制定法律法規和執法監督者的角度看,消除自身對農民工的歧視觀念,把農民工作為我國社會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推進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力量,要從通過統籌城鄉關系和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成員的角度考慮,在政策修訂和執法過程中,做到對農民工消除差別待遇要一視同仁。
從雇主角度看,要依法治理,誠信待人,轉變對農民工和城鎮職員實行兩種管理體制的舊理念,把善待農民工的觀念始終貫穿于整個企業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之中。政府部門以及基層職能部門要積帶領全社會尊重農民工,并且尊重其辛勤勞動成果,樹立農民工與城鎮職員具有平等地位的法律觀念。應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宣傳作用和社會輿論作用,盡全力在社會生活中創造關愛農民工,切實維護廣大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良好環境。
(一)加快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
我國城鄉實行“二元戶籍制度”是農民工受到種種不公待遇、處于窘境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要改變生活在城市中農民工的處境,重中之重是對戶籍制度進行改革。取締戶口限制是大勢所趨,首要解決的是具體操作問題,針對這一點已經有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提出有力的意見:一方面加速剝離戶籍背后的利益,還戶籍制度以原來的面目。戶籍僅僅是公民的居住證明罷了,最初的理念并沒有被賦予太多的實際信息。恰恰是政府部門在逐步管理戶籍制度時附加上了許多可有可無甚至是不合理的管理機制,并以此建立了一系列的不公平不公正的社會管理方式,才導致本來中性的制度強加上了歧視的色彩。要將不公平的戶籍制度產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就要使戶籍制度與其背后不合理的利益相分離,避免農民工一進城市就淪為“二等公民”從而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另一方面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不合理的分類,以居住地劃定戶口歸屬。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制度的取消,至少可以化簡農民工和城市住戶之間在稱呼上形成的界限,讓農民工能夠分享城市的社會資源并參加到城市的政治管理,消除對農民工的身份歧視。
加快改革戶籍制度,這樣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工合法權益保障的關鍵所在。要加快修訂制定新的《戶籍管理辦法》或完善我國《戶口登記條例》的速度,廢除現行的戶籍制度,明確具有公民遷徙自由權,實行居住所在地戶口登記制度。
(二)完善《勞動法》
第一,針對我國現存的《勞動法》存在不足,應按照我國社會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吸取國外有關勞動者的立法經驗,根據《勞動法》進行具體的修改,其方向是使它能夠保護更多的勞動者。同時考慮在《勞動法》中對集體的談判和集體的具體行動做出進一步的規定,還要規范工會的活動。應針對廣大農民工群體的社會保障權益制度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另外,《勞動法》是一部實體法,缺乏程序性內容,在修改時要制定與之相配套的程序性的法律。
第二,要加強農民工在制定法規過程中的參與度。因為農民工長期徘徊走在政治邊緣,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出現脫離主流社會的認同。這樣一來,這批群權利貧困者被日益邊緣化,將對主流社會和主流價值出現逆反的心理。他們展示自身利益訴求方式常常是非制度化并且是突發性的,這種方法很容易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三)制定《農民工權益保護法》
借鑒我國制定的如《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以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等對特殊群體進行特殊的立法保護的成功經驗,對于特殊群體例如農民工制定《農民工權益保護法》,通過法律條文明確規定了:農民工的法律地位、享有的權利與相對應的義務、農民工教育培訓職責等基本內容,以此來對農民工這樣的特殊群體進行保護。
頒布《農民工權益保護法》,這對千千萬萬的農民來說,是一大福音。相信法律法規的頒布,對農民工的權益保障也有較大的益處。但農民工的絕大部分已成為事實上的工人階層,其數量已超過了傳統的產業工人,農民工雖然長期生活在城市,但由于其戶籍等原因,又不能和傳統的產業工人享受同等的待遇,有別于傳統的產業工人。根據上述原因,在本階段,有必要出臺頒布專門的《農民工權益保護法》,對農民工群體進行法律保護。
(四)制定《反就業歧視法》
在本階段,以農民工等為主的弱勢群體在就業前提、就業服務范圍、工作酬勞、社會保障等方面還存在諸多缺陷,如就戶籍的戶口限制、職業選擇限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能同保障等等。這些限制了人的生存與發展,應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規范,對實施歧視行為的組織團體或者個人,應制定懲罰制度。同時取締對農民工歧視性的立法。
(一)便利農民工參與勞動爭議訴訟的制度
因為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根本,當農民工的權益受到損害時,雖然我們不能要求司法部門對農民工進行偏袒,但理應保障農民工能夠通過司法渠道尋求救濟。司法部門可以通過減免訴訟費用等方法,盡力做到讓農民工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或者繳納不起訴訟費用時打得起官司。為了農民工更便利的參與訴訟,更有效的維護自身的勞動權益,建議司法部門在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時候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侵犯了農民工勞動權益更甚者是拖欠農民工薪酬的案件快速立案、快速審理、快速執行、快速結案。
第二,農民工申請減、緩、免交訴訟費時,因正當理由無法提供證明的,法院應予準許,并且在申請執行的,不應當收取農民工任何執行費用。
第三,在訴訟過程中,農民工申請了財產保全但是不能提供財產擔保的情況,必要時法院可以按照職權依法進行財產保全。
第四,勞動仲裁訴訟的過程中農民工自行收集的證據資料,法院應當采納。
第五,法院可以采取各類方式加強對勞動爭議的裁決或判決的強制執行力,做到真正的保護農民工自身的合法權利。
(二)構建農民工的法律援助機制
1、加強法律援助機構的職能和建設
首先,國內農民工普遍的受教育程度低,加上傳統文化的影響,主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不強,少數農民工雖想過要維權,可是并不知應向何處申請或者無力申述。因此,針對農民工的法律援助需要有針對性、進行法律宣傳以及咨詢,讓農民工群體的法律意識不斷提升,知道何是權利、如何維權。以此為基礎,提供不同的訴訟服務,幫助農民工實現其自身的合法權利。其次,成立專門面對農民工群體的法律援助機構。在完善現行不同類型的法律援助機構的同時,建立專門面向農民工的法律援助機構,有利于更好的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2、建立政府財政支持和社會人士慈善行為相結合的法律援助模式
縱觀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援助機構的構成模式,大概有兩種。一是以英美為代表的依靠國家資助的獨立的私人機構進行法律援助,具體事由依靠律師協會、各類私人基金會、律師等進行,政府對法律援助僅限于原則性的指導和財政上的支持,受到法律援助的對象是社會地位低下的特殊群體。二是以瑞典和丹麥等國家為代表的,將法律援助納入了國家福利制度體系之中,由政府設立專門組織機構,雇傭專門的工作人員對其實行法律援助的工作,法律援助是面向全社會各階層。在這種援助機制下,其作為政府責任的法律原則得到了充分發揮,可是卻國家財政造成了相對較大的壓力。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可見經濟發展水平并不高,目前難以照搬照抄英美模式或者瑞典丹麥模式。我們還缺乏由政府承擔大規模法律援助費用的經濟實力,我們不應該長期的將法律援助限制在少數的特定階層,相反的,應當需要我們逐步擴大法律援助對象,確保在更大范圍內保障人權,特別是保障農民工群體的人權。權宜之計就是政府提供必要的財政供給,同時輔之以社會各界善心人士的慈善捐助。
綜上,按照我國特殊時期的具體國情,形成全方位、多方法、點面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工法律援助機制,以此保障普遍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核心內容。
(作者單位:遼寧文正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