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蘭
基于集群式基地與網絡綜合平臺的司法類專業頂崗實習模式創新與實踐
杜蘭蘭
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各專業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環節,對于高職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有重要作用。司法類專業頂崗實習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基地建設難、過程管理難、效果評價難等問題,影響了實習的效果。建立基于集群式基地與網絡綜合平臺的頂崗實習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實踐教學管理效率,提升了學生頂崗實習質量。
頂崗實習 集群式 網絡平臺 綜合評價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高等職業院校要保證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時間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亦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能有效解決學生所學知識與工作實踐貼近的問題,是一條遵從高職教育發展規律、凝練發展特色、提高教學水平、增強育人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的重要途徑。
第一,實習基地建設難。司法類專業頂崗實習普遍存在“點多、人少、線長、面廣”的問題,學生的實習單位分散,難以建成大型穩定的頂崗實習基地,不利于統一規范地開展相對集中的頂崗實習。
第二,實習過程管理難。 司法類專業頂崗實習脫離學校、教師、課堂等傳統教學管理要素的過程監控,普遍存在時空阻隔、信息交流不暢、監控手段落后、解決實習中的問題滯后等不利因素,難以實現高效的全過程動態管理。
第三,實習效果評價難。頂崗實習過程考核不規范,考核內容不全面,考核方式欠科學,使頂崗實習考核流于形式,無法檢驗是否真正達到實習預期效果。
與此同時,對于非生產性人才培養的管理類院校而言,司法類專業頂崗實習管理還存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隱性、長期性與復雜性特征等個性問題,使得頂崗實習管理難度更加凸顯。傳統的走訪式頂崗實習管理越來越難以滿足教學工作的需要,面對“90后”學生群體互聯網教育的普遍應用,迫切需要構建以學生為中心、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特點、適于司法類專業頂崗實習的管理運行模式。
針對司法類專業頂崗實習特有的實習基地建設難、實習過程管理粗放、實習效果評價難等問題,我院自2008年起對頂崗實習管理模式進行思考、探索與實踐,依據“把組織視為開放系統,著重組織與其環境的動態聯系”開放系統管理理論,借鑒ISO質量管理PDCA循環的理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首創了基于集群式基地與網絡綜合平臺的司法類專業頂崗實習新模式。
(一)建設了以點帶面、統分結合的集群式頂崗實習基地
采用以點帶面,統分結合的方式,建設了若干個穩定的集群式頂崗實習基地。司法類專業立足基層,以點帶面,即以街道、司法局和法警支隊為核心輻射若干個社區、鄉鎮司法所和法警大隊,創建若干個穩定的集群式頂崗實習基地,采取統分結合的運作模式。核心基地統籌頂崗實習崗位,實行集中住宿、統一管理,為實現任務化、課程化頂崗實習搭建了平臺。專業和基地簽訂長期的合作共建協議,由基地統籌頂崗實習崗位,實行集中住宿、集群式管理,由雙方共同開展實踐教學與評價,解決了實習基地建設難以及部分現場管理和學生實習教學評價的問題。
司法類專業的實習地點主要集中在基層司法行政管理部門,存在著“點多、人少長、面廣”的分散性實習特點,管理難度大。面向農村、社區、基層建設若干個“集群式”基地,形成以街道為核心輻射社區,以司法局為核心輻射鄉鎮司法所、以法警支隊為核心輻射法警大隊的實踐教學基地模式,極大地方便了司法類專業頂崗實習的相對集中管理。
經過五年多的實踐,我院司法類專業與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白楊街道、杭州市蕭山區司法局等單位共同出資、共同規劃建成了集群式實踐教學基地,并在總結“合作發展、共贏互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又先后與嘉興、杭州、湖州、 金華、衢州、 麗水等地市司法局簽訂了校局合作發展戰略聯盟協議,目前,形成了以法警支隊為核心輻射30個法警大隊、白楊街道綜治中心為核心輻射15個社區法律服務站的實踐教學基地和以蕭山區司法局為核心輻射27個基層司法所的實踐教學基地。
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表明,我院司法類專業集群式實踐教學基地具備穩定的合作共建關系、充足的實踐教學崗位、良好的交通住宿條件、完善的協調管理機制、適當的物資經費保障,實行集中住宿、統一管理,確保了頂崗實習的教學效果。
(二)搭建全方位、多渠道、廣覆蓋的頂崗實習運行管理平臺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采用綜合集成的方法,搭建了具有綜合功能的網絡綜合實踐教學與管理平臺。綜合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流程,綜合畢業設計的各個項目,集教師指導與實習管理于一體,解決了流程管理、項目管理和個性化管理的問題,為真正進行頂崗實習完成教學任務提供保障。
該平臺包括基本信息、指導教師、查閱通知、意見反饋等四大模塊。師生分別通過用戶名和密碼登錄后進入各自操作界面,設置有師生實時溝通互動的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專欄,分別實習信息、短信平臺、實習周記、提問與作業、交流記錄、學生計分、實習報告等7大教學項目和短信平臺、實習周記、提問與作業、課題管理、任務書、開題報告、畢業論文、畢業成果、答辯安排、答辯記錄、終稿查閱、成果匯總和畢業安排的等13大教學項目,可以對學生頂崗實習的全過程進行動態跟蹤、指導與管理,對各項數據進行收集、統計與分析,加強了對學生頂崗實習的監控和管理。
該平臺方便指導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交流與指導,交流工作的經驗教訓,交流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交流生活中的困惑,交流工作特殊案例,在這些交流中學生進行學習,教師進行實時指導,及時解決實習中遇到的困難,開辟了多層次、上下互通的監控渠道,促進了指導教師的責任心和指導的實效性,加強了校內外指導教師的聯系;方便學校、系部、指導老師對頂崗實習進行全過程統一管理并對學生進行全過程有效的指導,能極大地提高頂崗實習過程管理和指導的效率,改善實習指導的效果和指導質量。
積極采取公共通信手段和傳統實地走訪檢查措施,作為網絡動態管理平臺的補充。積極采取現代大眾傳播手段,如電話、QQ和微信等公共通信手段,隨機抽查學生的在崗狀況。對相對集中實習點進行實地走訪檢查,獲得實習單位的真實反饋和了解學生實習的真實情況。
(三)創建了過程考核與個性評價相結合的頂崗實習綜合評價模式
制定頂崗實習管理辦法,確立各環節的質量標準,用運行管理常態化、實習方案動態化、實習內容任務化、學生管理警務化、實習監控全程化、實習成果實物化的“六化機制”保障實踐教學的規范有序和科學評價。
以集群式基地和網絡管理平臺為載體,融合校內校外各方力量,專兼指導教師共同指導、共同考核,注重流程管理、項目管理和個性管理,從實習過程、實習內容和實習效果實現了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頂崗實習綜合評價。
在“方案設計—任務下達—實習指導—實時監控—多方反饋—綜合考評”的頂崗實習運行體系下,校內指導教師通過網絡平臺上的周記、提問、作業,校外指導教師通過考勤、實習表現等評價實習過程;校內外指導教師共同在實習點開展技能考核,評價學生實習的成效。將實習過程評價、技能考核評價、實習鑒定和實習報告按權重綜合評定,形成最終考核結果,保證了技能考核的科學有效,在考核中檢驗學生專業技能,在評價中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頂崗實習期間的跟蹤教育與管理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延續,是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組成內容,是關系到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最終目標能否實現,是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同時頂崗實習的跟蹤教育和管理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大力加強司法類專業頂崗實習期間的跟蹤教育與管理,仍有一些深層次的工作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解決。
一是進一步豐富實習內涵。在保證頂崗實習提高職業技能、養成職業素質、培養職業理想基本功能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中心,將職業規劃、心理輔導和思想教育等內容納入頂崗實習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務實服務,及時了解和把握學生實習期間思想、心理和就業動態,確保學生全面、健康、務實成長成才。
二是進一步拓展平臺功能。在優化現有功能的基礎上,拓展網絡動態管理平臺的功能,如增加校內指導教師與行業指導教師、學校與行業單位、學生與學生之間溝通功能,提高平臺應用效能,使平臺由單一管理功能向管理與服務兼備功能轉變,真正發揮管理平臺對人才培養的正向作用,制訂流程管理與項目管理質量標準,全面落實頂崗實習教育教學環節,以確保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
[1]劉峰,張岸楊.基于三層體系結構頂崗實習管理監控網絡平臺的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09(04).
[2]羅金梅,羅恩華.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11).
[3]彭漢慶.高職校外頂崗實習基地教學化的若干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9(29).
[4]龔迎春.高職高專學生頂崗實習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1(15).
[5]史美東.基于網絡管理平臺的頂崗實習過程管理[J].科技信息,2013(8).
(作者單位:浙江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