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張競文
全媒體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走向
◎張 楊 張競文
近年來,民生新聞風起云涌受到各地電視臺的推崇,電視民生新聞的走紅是媒體調整報道視角,拉近與受眾心理距離的有益嘗試;民生新聞存在的娛樂化、瑣碎化、負面性等問題,是媒體過分貼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所致。為此,提出了電視民生新聞的改革取向,由“本土化”向“大地城”轉型、“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轉型、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轉型等觀點。
從全國電視節目形態革命的總體走勢來看,民生新聞是“聯播體”、“焦點體”和“娛樂化”三種節目形態“削平”、“磨尖”的產物,是對電視傳媒與受眾的心理距離進行的一次適度調整。一方面,它磨去了“聯播體”和“焦點體”中過硬的、抽象的部分,吸納了其中“有益于國計民生”的共同興趣和輿論監督的成分;另一方面它吸納了娛樂化節目中貼近受眾感觀刺激的成分,糾正了其貼近精美和權貴的成分,將視角下移至百姓,實現了優勢互補后的重新組合。
電視民生新聞的興起是由中國的“三次電視革命”引發的:“第一次電視革命”以《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實話實說》為標志,將電視新聞從單一的宣傳功能,擴展到宣傳、監督、告知和溝通功能,開始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類節目的主持人在個性特質上具有“平民”風格,而且與信息內容貼得更近,決定了他們在傳播過程中易于接近傳受之間的心理距離。“第二次電視革命”發生在地方電視臺。以湖南臺的節目為標志,明星有了電視話語權,娛樂化之風盛行,電視商業化走向極致。
“第三次電視革命”以《南京零距離》肇始的民生新聞為標志,標志著電視新聞價值觀發生了較大變化。扭轉了地方電視臺過分娛樂化的報道取向,開始注重滿足受眾的信息知曉和信息傳播參與權;報道的主題不再是形形色色的官員、知名人士、業界精英,而代之以普通百姓的家長里短,衣食住行,使媒體更貼近大眾的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全媒體技術的廣泛使用,傳統電視民生新聞地位逐漸被代替。首先,從新聞的時效性角度來說,電視民生新聞作為一種以百姓生活為題材的新聞類型在全媒體的大環境下更能實現其新聞價值,并借助全媒體的力量讓民生新聞得到快速的傳播,這種搶先發布新聞的方式使電視民生新聞獲得最大的播出效果及社會影響。
全媒體下的電視民生新聞靈活性和時效性特點最為顯著。雖然全媒體下的電視民生新聞比傳統民生新聞有著絕對的優勢,但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形態,還需要對傳播技術和運營模式不斷提升和改進。全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不僅要追求時效與便捷,還要讓每一個受眾都能成為民生新聞的發布者、分享者和評論者,這就需要電視民生新聞吸取全媒體的優勢,并加以合理利用,得到長遠的發展。目前,全媒體下電視民生新聞主要存在:新聞低俗、互動性缺乏、同質化嚴重等問題。
多種媒介傳播模式互相融合能夠為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起到極大的助力作用。目前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形式有紙媒、廣播、電視、互聯網,全媒體下要明確每個傳播手段的職責,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這幾種媒介交互影響,營造和諧、穩定的全媒體電視民生新聞生態圈。
主持人是連接電視民生新聞欄目與百姓之間的紐帶,主持人對于電視品牌欄目的成功與否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對電視民生新聞主持人進行各項素質和能力打造,能夠促進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品牌形象的樹立。這就要求主持人不僅要在言語、氣質、形象等多個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還要能夠深入百姓生活,關心百姓、關注民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當地的百姓接受電視民生新聞,促進電視民生新聞的長遠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電視媒體的時效性、新穎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電視民生新聞緊跟社會發展的潮流,通過搭建全媒體平臺,實現新聞事件的視角轉換與深入挖掘與報道。另外,電視民生新聞還要加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促進不同傳播渠道信息的資源共享,適應時代發展,擴寬傳播領域,縮短傳播時間,提高傳播效率,并結合觀眾的實際需求,挖掘有價值的信息,真正從百姓的角度出發,替百姓說真話、辦實事。
全媒體的出現將打破傳統媒體的束縛,給電視觀眾提供更高效、便捷的信息傳播渠道,但信息傳播渠道的增加必然會引起電視收視率的降低。在這種情況下,電視民生新聞應以提高節目質量為重點,打造有特色的民生欄目,提高關注度;另外,民生節目,還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走進百姓生活,為百姓服務。
作者單位:長春光華學院 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