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光啟
“ 70 后”小說家漫評
“70后”小說家漫評
榮光啟
這個專欄旨在關注當代中國“70后”作家的寫作,這一輯里有馮唐、朱文穎、李師江、路內和張志明,他們都是當前中國非常重要也為許多讀者熟知的小說家。“70后”一代人有自己的成長歷史與文學傳統。“70后”在敘述自己的故事及表達對時代的關懷時,注定與前面一代人(“60后”或曰“晚生代”)及后面的“80后”整體上大有區別。
有評論家在論述他們時,這樣說道:“除了年齡相近,他們在文學上幾乎再沒有更多共同之處。這恐怕與這代人的歷史與文化記憶有關。總體上比較而言,‘60后’與‘50后’作家之間沒有太明顯的界限或差異,因為他們都有著接近的歷史經驗與公共記憶。至于‘80后’作家,幾乎可以說沒有什么“集體記憶”,他們出生時社會已經開始劇變,走向差異與破碎了。而‘70后’這一代,剛好處在歷史的夾縫之間——對于歷史,他們的印象是若隱若無、似是而非;同時,80年代以來疾風暴雨式的文學革命與他們也幾乎沒有什么關系。當他們登上文壇的時候,80年代的文學革命已經落幕了;面對現實,‘80后’又橫空出世,遭遇網絡文學大行其道,沒有歷史負擔的這代人幾乎可以為所欲為、無所不能。‘70后’就夾在這兩代人之間,他們只能另辟蹊徑展現他們的文學才能。因此,這一代的小說可以說一直猶疑于歷史與現實之間,游移于個體的敘事與公共的記憶之間。”(孟繁華、張清華:《“70后”的身份之謎與文學處境》)雖然“70后”這一代際性的命名之于寫作者個體而言,顯得籠統而缺乏細致分析的學理性,但另一方面,1970年代出生的作家,在寫作風格上,又似乎有某些共同的歷史記憶、社會圖景和文化認同——他們確實有某種整體特征。
這些年,由于參與“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作家與作品的提名,在日常的文化關注與文學研究之外,我讀到許多“70后”和“80后”的小說。“70后”的作家除前述諸位外,還關注到路內、曹寇、戈舟、任曉雯等,“80后”更多,像笛安、甫躍輝、鄭小驢、李傻傻(蒲荔子)、薛憶溈、文珍、王威廉、周嘉寧、蔡崇達、蔡東、張怡微、雙雪濤、蔣峰、顏歌等。我也因此結識了這些同時代的小說寫作者,像田耳、趙志明、李傻傻等兄弟。當田耳和趙志明在我面前,他們的內斂、幽默和沉默,讓我覺得他們明顯屬于1970年代出生的人。而李傻傻、笛安等80后,他們的陽光形象、閱讀視野、寫作抱負和某種特別的憂郁,也讓我感覺與前一代人有所不同。
這也是這個專欄的意義:關注他們,談論他們,努力呈現一代人中這些杰出的寫作者的形象,考察他們寫作中豐富的靈魂場景與動人的心靈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