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友靜
初中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思考
肖友靜
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和技術的創新是知識經濟的兩大特征。新世紀對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索和創新能力,成為學校教育的重大課題。
初中歷史 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與思考
隨著自主學習的價值及其重要性逐漸彰顯并被證實,在1999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國家教育部明確提出教育的重心必須從掌握知識轉移到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自主性上來。這對于學校教育來說,就是要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以及自省、自控能力等。如何培養初中生歷史自主學習的能力
從國內外歷史教學目標來看為什么初中歷史教學要提倡自主學習?
美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歷史課程地位的上升和“國家歷史標準”爭論的展開,在美國中小學的歷史科中,學習的重心從“固定性的觀念”轉向“批判性的思維”。相應地,教育模式也從“編年敘事或信息載體”走向“歷史探究”。我國的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強調:注重探究式學習,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
從思想認識上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習慣。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希望將來出社會能發揮所長,“會做,肯做、主動去做”是成功的秘訣。為人父母者,都期待孩子努力學習、成龍成鳳,從小培養孩子自我學習的意識是至關重要的。臺灣著名的教育家洪蘭教授在《自主學習,決定未來》中說,讓每個孩子都能自動自發地學著解決問題,為自己的學習、未來負責。沒有紀律的學生,是不能學習的,想要學生自動自發,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就先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前人榜樣學習行為的準則。
讀偉人傳記可以啟發學生的志向與信心,歷史絕對不是死記硬背年代,而是透過歷史,知道世界上的事都是事出有因,而且因會帶來果,因此人要謹言慎行。孔子說:“不知史,絕其智:不讀史,無以言.”歷史不但教我們不要重蹈前人覆轍,也讓我們從前人榜樣中學到自己行為的準則,因此歷史教師,在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歷史名人事跡,讓學生感同身受,把別人行為內化他的美德表現出來,體現利用歷史教學培養自主學習榜樣意識的重要性。
學習不是只有上課或考試,書本上的知識,缺少了生活的體驗與感悟,就只是背誦。真正的學習不分課內課外,讓學生透過真實的經驗,點燃學習的熱情,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與主動追求的熱忱、對生命懷抱目標與熱情,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從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習者在自主學習活動中所必備的一種綜合能力,包括強烈的求知欲、能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刻苦的鉆研精神,并且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
自主學習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備的,必須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長期的努力下使學生經過不間斷的培養才能達到的。為此,我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研究探索,提出了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
(一)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
既然要構建的是歷史自主學習模式就要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那么講臺也就可以交給學生了,讓課堂成為學生的的舞臺。
在教學八下第十四課《鋼鐵長城》這一課時,因為教材還是使用十幾年的舊版本,這一課我交給學生,要求他們分小組,按陸軍海軍空軍導彈部隊四個兵種找資料制作課件,派代表上課講課。所教的五個班給我很大的驚喜。他們能從軍旗、軍徽、軍歌、部隊的總兵力、總司令、部隊的組建歷史,軍隊的戰斗力一一講解,各顯風騷。當一同學介紹到導彈部隊各式導彈的防御能力,介紹到東風31型洲際導彈特性時,還在課堂提問,“一枚250kT至1Mt的核彈頭或3枚90kT的MIRV核彈,范圍可達美國西岸和歐洲各地,是一種目前尚無反制方法的先進地對地導彈。”“MT”“KT”指什么,同學回答不出,提問者也說不出,我便要求同學立刻上網搜索,了解到了Mt中百萬噸kt是千噸。接著我播放了實時視頻,2017年5月9日,火箭軍在渤海試射東風26反艦導彈成功,這是中國專門打擊美軍駐關島及在亞太基地戰略轟炸基地和核潛艇的中程彈道,這種導彈是“薩德”克星。中國反薩德不是說說而已,韓國若執迷不誤,終將嘗到中國的反制滋味。視頻一播完,同學們不由自主地響起了一陣陣掌聲。把課堂教給學生,教師再適時引導,同學們對《鋼鐵長城》這一課能更加深刻領會我國國防力量的強大,因為有了最強大國防的保障我們才可以在課堂上安靜地學習,對學習他們更應該積極主動。
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潛能得到發揮,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提高,最重要的是培養了使學生一生受益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在情境中體驗歷史
重慶的一個歷史教師親歷了兩堂英國歷史課,直接感受和體驗到英國歷史教學稟持一種大課堂觀.一堂是他們把九年級同學帶到他們稱為廢墟的地方,感受十七世紀的手工業,廢墟完全寶留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原貌,學生穿上和工人一樣都是那時代的服裝,學習制作手工業。學生說他一輩子都記得到17世紀英國人的生活,因為他們親身體驗自主學習了。
第二堂課他體驗了讓建筑物講述歷史。英國的建筑好大一部分都顯得老舊,聽介紹和看標識,知道有的已經有數百年歷史了。這在歷史老師眼里,全都是教學的素材。他們的歷史課,常有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的安排。舊工廠、舊農莊、博物館等地方,在英國師生那里,都可能成為歷史課堂。從建筑上尋覓歷史信息,讓建筑物講述歷史,并探究歷史。
這一點我同樣感同深受,每年署假到歐洲渡假,我居住在葡萄牙的小城AMORA,自駕到離AMORA很近的西班牙塞維利亞游玩,參觀塞維利亞大教堂。大教堂占據世界第三的席位,參觀中無意發現教堂南側是哥倫布的墓,哥倫布的靈柩1898年由古巴運回西班牙后,就埋葬在了這座教堂的墓地中。事先旅游并沒有做攻略,對于學歷史的我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大驚喜。由此我開始探究,一個四人抬著棺木的大型銅雕群像,這四個英俊的武士抬著哥倫布,是四個王國的國王,可見哥倫布在西班牙人心目中的地位,進而進一步探究他的遺骨還曾幾經波折。走出課堂,在情境中體驗歷史,自主探究歷史。
情景教學是以情景體驗為特征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它可以通創設情景,親歷體驗,感悟內化,激勵踐行,使學生從情能轉到智能發展并付諸行動。實行開放式的教學是指教學不只是局限于教室里面,還應走出教室、走向社會,力求教學形式多樣化。
自主學習,探究歷史,猶如“做歷史”,學生可以由材料引出了問題,另一方面,問題拓展了材料,激發了思維。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以情景體驗為特征的課堂模式都是在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前提下獲得的。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去主動建構有關知識的能力,而不是靠學生記憶和背誦教師所講授內容的能力。換言之,成功的學習并非取決于教師的講授,而是取決于學習者的自主或協作探究。
[1]洪蘭.自主學習,決定未來[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
[2]從美國中學教學實例看“做歷史”方式[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9):80~84.
[3]曾永江.域外采風:英國歷史課堂的啟示[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11):33~36.
[4]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王明平.國外自主學習的研究現狀[EB/OL].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71bd3250101nzp9.html.
[6]鄭流愛.美國中小學歷史教育中的“探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5(09).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學)
肖友靜(1966-),女,福建三明人,中學歷史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