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銀香
淺析如何打造自主、互動、共享、生命的作文課堂
——將作文真正植根于生活
潘銀香
作文的源泉來自于我們生活的繽紛世界,來自于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作文的過程是我們日常生活感受與體驗的過程,初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作文課外的廣闊天地中尋找生活的元素,讓學生抒寫自己身邊的事情,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那么我們如何打造自主、互動、共享、生命的作文課堂?是我們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下面就自己作文教學改革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自主 互動 作文 生活
在作文教學時,教師既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與環節,更要善抓教學契機思維靈動相結合,方能達到步步為贏的目的。教師首先幫助學生培養讀書的興趣,每周兩篇美文摘抄,并作批注,在課堂上進行讀書筆記的欣賞,教師不急于給學生賞析技巧的壓力,而是先幫學生建立起讀書興趣,增加閱讀量的積累。在寫作上,要改變老師引路學生寫教師評的傳統模式,而是先幫助學生建立生活體驗而后寫作,將教師評價轉變為學生互評,將好的作品進行展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我們多年的語文作文教學中,我們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多么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打造自主、互動、共享、生命的作文課堂,比如我們在進行寫作教學時一般先教給學生寫片段,掌握描寫的方法。我們可不可以換一下角度,教師先不急于講授寫作技巧,而是先引導學生認真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生活中去挖掘寫作素材。我隨機利用課堂上同學們的表現,比如觀察遲到同學的神態動作,觀察遲到同學在回答老師問題時,不同性格的同學表現不同;再者我讓兩名同學表演,送一根香蕉給同學,“真心實意地給”和“虛情假意的讓”的表情動作語言,對兩者仔細觀察,這之后立即當堂寫作,寫后及時交流,在比較中感受什么是仔細觀察,什么叫描寫具體生動。就這樣引導學生多觀察不同性格的老師、同學、生氣的父母、陌生人等的外貌語言動作,而后寫作周記交流獲得提升。
隨著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頒布及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在,是我們廣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了用武之地,特別是在多媒體支撐條件下的語文作文課中,越來越呈現出生機,煥發出活力。我將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胡椒面》拿到課堂上,幫助學生分析小品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特點,學生開始只是粗線條的籠統的描寫,寫過第一遍之后,我指出其有問題的地方與進步之處,并且拿同學習作中的亮點來引導,怎樣細化到衣服鞋帽的樣式、顏色,語言中的稱呼,混沌的分量,找錢的細節,人物說話時的表情,服務員的側面烘托,兩個演員的鮮明對比,修飾語的運用,如何語言描述更為簡潔,更具表現力。這樣一來,受到表揚的同學有了更大的積極性,沒有被表揚的同學也清楚了自己作文的問題所在及解決的辦法,而后再一遍欣賞視頻,再寫,再評,這樣,反反復復一遍又一遍的觀察、揣摩、寫作、講評的過程中,學生作品一次比一次精彩。寫作課由原來教師的說教改為了學生發自內心的表達,潛移默化形成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樣更加確定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
生活是學生創作的源泉。在第一場雪飄落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學習魯迅《雪》,我帶領同學們到操場感受雪帶來的快樂,他們在紛紛揚揚的雪花中,朗誦起了《雪》課文,同學們仔細觀察了雪的形狀、色澤,甚至有的同學張開口開始品嘗雪的味道,他們滾雪球,打雪仗,
王錦同學在雪地上跑著跑著不小心摔倒在地,看到的同學都開始朝王錦的方向跑去幫助王錦看看她摔到哪里沒有,是不是需要去醫務室,我被同學們的熱情所打動,用相機記錄下了這溫情的畫面。回到教師,我給學生布置了任務:寫作與此次雪有關的,題目自擬,寫景寫情都可以。這次的作文學生都寫的具體生動充實,不再向以前作文無話可說,而是充滿生機勃勃,文字鮮活,情感真摯。看來,只有讓學生真切的去體驗,學生才能有心靈上的觸動,才能更真實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不但學生獲得了身體的鍛煉,情感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寫作水平得到提升。
總之,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我們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讓他們在千姿百態的現實生活中,去取得無盡寶藏,自由表達,放飛心靈,以上只是我在作文教學中的一點反思,其實要想打造自主、互動、共享、生命的作文課堂,還需要我們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去探究和實踐,以生活課堂的作文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探究生活,獨立地去觀察分析生活,賦予作文教學以生活的氣息、生命的靈性,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和作文創新能力,提高初中作文教學的活力。
[1]李書華.淺析如何打造高效中學語文作文課堂[J].商,2014(44).
[2]郭元祥.讓生活與教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丁寒玲.感受生活 體驗情感——淺談中年級作文教學中的觀察指導[J].學園:小學語文教師,2001.
(作者單位:福建省武夷山市興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