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戀
古代文學
論《三國演義》中曹操人物形象
梁美戀
曹操歷來是爭議頗多的人物,也是人們茶余飯后不竭的談資。在查閱大量文獻,結合古現說法。本文就曹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評價。同時也結合了各名家與作者本人的理解,更加全面的以不同角度分析。
曹操 性格分析 成長經歷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廣為傳播的四大名著之一。書中的大小戰役數不勝數,重點戰役也有“函谷關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等。描寫的手法也是令人稱贊,令人恍如有身臨其境之感。其中有名有姓的角色的就不下四百多人,如果再加上出現在書中情節的人物那可就有上千。家喻戶曉的人物就有“多智如妖的諸葛亮”,“武義兼備的武圣關羽”,“仁義愛人的劉備”等等。不過最惹人非議與爭論的莫過于行“霸王之政”的曹操了。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隨著這么一句人盡皆知的評語,曹操出現在了東漢末年這個亂世的舞臺之上。在東漢末年是個政權不斷交替,權利爭奪頻繁的時代。太監的地位本身就被士大夫所不恥,曹操身為太監養子之孫的命運也就有所而知了。有權而不被尊敬就是他年少處境的形容。而曹操又怎能憑借個人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權利的巔峰?他在前進的道路上又遭遇了怎樣的事情?何謂“能臣”?何謂“奸雄”?為什么這句評語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就讓我們從他的性格,優點,缺點,經歷之事等處一一尋找。
(一)曹操之“能臣之路”
1、鎮壓黃巾。東漢末年“大賢良師”張角起百萬黃巾軍起義,開始之際似蝗蟲過境占領了大漢的大片土地,眾人一度以為大漢王朝將被推翻。在這幢大廈將傾之時,曹操起兵參與剿滅黃巾軍的行動。最終黃巾滅亡,其之功勞亦不小。
2、忠義之心,日月可鑒。曹操剛進入官場之時抱有的只有滿腔匡扶漢室,還朝廷一個個平靜,給百姓一個太平盛世。在十常侍擾亂朝綱之時,曹操聯合外戚大將軍何進與袁紹以及朝中各官員決定對宦官進行絞殺。不想事情敗落,大將軍何進提前被殺。最后曹操與袁紹帶人進宮殺了十常侍救出少帝。無奈少帝剛出虎穴又進狼口。董卓進京廢少帝,立獻帝,遷都洛陽,夜入皇宮如入自己后院。這種種的逆上之舉滿朝皆怒,但是真正有所行動的又有幾何?曹操以獻七星刀刺殺董卓,無奈失敗潛逃出城。逃出虎穴之后起義兵,發繳文。奉袁紹為盟主共十八路諸侯伐董。可惜袁紹為人疑心過重,各路諸侯也是打著匡扶漢室之名行壯大自身之舉。在即將滅董之時無人發兵,最終只好各自各回各家,給董卓喘息的余地。唯有曹操帶領自己的軍隊孤軍奮斗,最終消耗殆盡。至此,曹操看清了各路諸侯的臉面,復漢之心也漸漸熄滅。他也懂了,唯有自己強大后才能帶領天下的子民過上太平的日子。其實這時曹操還是心懷天下的百姓,不過他所要走的道路也從“能臣之路”轉為“奸臣之路”。
(二)曹操之“奸雄之路”
1、挾天子以令天下。曹操之所以被人稱為奸雄最大的證據就是此舉。歷朝歷代無不是皇權至上,是最高的權利象征。九五之尊就是用來形容皇帝的地位的,高高在上,不可侵犯。不料曹操就這么以皇帝名義來執行自己所想。各路諸侯也無法抗拒皇帝的旨意,只能想方設法的避開這方面。挾天子以令天下雖說讓曹操背上了一個莫名的“奸雄”稱號。但是換個角度看,這是十分明智之舉。挾天子之后,曹操才有了與各路諸侯競爭的政治資本。也就是憑借這一舉動,曹操慢慢開始了自己事業的累積。這無疑不是一個明智之舉,也體現出曹操的才智。
2、心狠手辣。“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曹操很好的貫徹了這一法則,甚至為了震懾他人不惜把利刃伸到了自己人的身上。曹操曾命令在自己睡覺的不要有人靠近。可是一個仆人在他睡著的時候幫他蓋被子,曹操暴起殺了仆人之后轉頭又睡。醒來看到尸體后謊稱夢游。其實這不過是一個殺雞儆猴之舉,為的是震懾欲行刺他的人。這一辦法雖說效果不錯,但是過于殘忍一點。
3、生性多疑。權利越大的人越怕死,因為他們害怕失去手中的權利。曹操患有嚴重的頭疼病,救治不愈。在他的尋找下找來名醫華佗,華佗說需開顱方可醫治。在曹操尋思之際,華佗以為曹操不相信自己的醫術便以替關羽刮骨去毒一說。曹操認為華佗欲以治病為名殺了自己,不問青紅皂白殺了華佗。這不得不說曹操這疑心病過于嚴重了,害人害己。
(三)曹操之“霸業之路”
1、求賢若渴,唯才是舉。亂世之中要成就一番事業單靠自身的努力是絕對不夠的,唯有一群英才方有成功的可能。曹操明顯認清了成功的本質,他不顧傳統的仁義孝悌,三發求賢令,不問出身,不問過往,能者上位。于禁,樂進便是從基層軍官之中挑選而出;張遼,徐晃是從敗軍中的俘虜提拔上來;郭嘉,“五子良將”,典韋,許褚等等謀臣名將都是憑借曹操的求賢方針才能擺脫傳統的束縛脫穎而出,在歷史的舞臺上揮灑自己才華,寫下濃墨的一筆。也正是因為曹操這一政策,曹魏集團方能不斷強大,為將來的三足鼎路奠下足夠的根基。
2、重情重義。在種種評論中曹操都是以一個冷酷無情的角色出現,不過人們拋開以往對曹操的認識仔細去尋找的話就會發現其實曹操也是個重情義的人。張繡宛城之戰后的逆襲差點要了曹操的性命,要不是典韋這員猛將犧牲自己為曹操爭取了時間,也許日后三國鼎立的時代也將不會出現。在這次滑鐵盧中曹操損失了愛將典韋,長子曹昂和愛侄曹安民。待曹操重新收復張繡后,沒有眾人想象中的悼念長子和愛侄。唯在愛將典韋墓前面前大哭。對待關羽這等重義的猛將面前也沒有揮刀而去,反而放關羽回去找他的義兄劉備。從這兩點中不難看出曹操也是一個重情義的漢子。這也是曹操個人魅力以及吸引眾多良臣猛將的原因。
(一)曹操之功
1、高筑城,廣積糧。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操對于歷史上先秦以及漢武帝的以農為本的政策十分贊同。在眾多謀策的商榷后,曹操在北方大力發展農業為后期的戰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點看來只對于征戰天下提供了幫助,其實更多的是為中國北方的農業起到了推進作業,為北方人民富足生活的開始提供了條件,也為日后中國的強大埋下了伏筆。此舉不得不說是利國利民,其功勞不可以文字形容。
2、建安文學。眾人皆知,漢末雖然是個戰亂的年代,但是文學之風并未因為戰爭而有所平息。在說到漢末著名的詩人沒人會不知曹家三父子,在此便不說其兩個兒子。曹操是個感性的人,登高必賦。流傳的詩歌亦有《觀滄海》、《短歌行》等等。在曹操的提倡下,后期鄴城成了北方文化的集聚地,文人騷客絡繹不絕。這一點也算是為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一份力。
(二)曹操之失
1、猶豫不決。在戰場之上就會稍縱即逝,每一刻的耽誤都會影響到整個戰局。為君者,為臣者更要果斷的對每一個方面進行判斷。而曹操在整個戎馬生涯中也出現舉棋不定的現象,而且這一猶豫也是致命的。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就是料定曹操這一性格,才出現了后來著名的事件“草船借箭”。這一句舉動無形中增強了孫劉聯軍的實力,削弱了自身的力量。為后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2、得意忘形。自信對于任何人都是好的,一個自信的人往往會在關鍵的時候發揮超水平的發揮。但是當自信過了頭就會變成了自大,得意忘形了。兵者,詭道也。一個指揮者如果沒有冷靜的頭腦往往是失敗的關鍵。赤壁之戰,曹操與孫劉聯軍的軍力對比明顯曹操大占上風。曹操一度以為自己在赤壁解決孫劉之后就將統一中原,在這誘人的成果下,他自大了。他沒有冷靜的聽取謀臣的建議,反而輕信龐統的話中了“連環計”最終在赤壁大敗。最終失去了角逐天下的資本,抑郁而終。
東漢末年這一紛亂的年代,多少英雄豪杰涌現。曹操、劉備、孫權、袁紹、孫堅……英雄豪杰相遇就如同猛虎一般,“一山不容二虎”最終要有一方失敗。如果把這些杰出的人物放在不同的時空,那么也許不會這戰亂的年代,但必然也是我國歷史上的損失。曹操這一富有爭論的人物沒有人能給出結論,因為他的所做所謂讓人無法評定。奸雄?梟雄?英雄?這些詞語都無法去形容他這個人了。不論是誰,最終也將化為一堆枯骨,其功過就留給后人慢慢評點。我想我們會看到的是他們那熱烈而充滿智慧的眼眸。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①惜哉惜哉。
注釋:
①陳邇冬選注.《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詩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羅貫中.三國演義(上下冊)(增訂版)[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2]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海口經濟學院)
梁美戀(1975-),女,海口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