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虹
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的互動發展研究
張 虹
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的相互結合,共同發展,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繼承的同時也促進了現代傳媒跨越式提升。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提升與普及,現代傳媒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加強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的相互結合,共同發展,既能滿足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能促進現代傳媒快速的進步。
傳統文化 現代傳媒 良性互動
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性的學習的機會越來越少,更多的是通過現代傳媒的方式間接了解和繼承,這就給傳統文化在繼承弘揚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時,尋找一個合適的傳播平臺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現代傳媒進一個發展的轉型期,由于傳播信息與內容的不足而面臨生死攸關的挑戰,故而,將二者相互結合,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實現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傳媒發展的良性互動。
(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中明確提到,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基礎,是國家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在世界舞臺展現的重要展示,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能夠促進國家文化的建設和弘揚,促進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文明沉淀,已經逐漸成為中華民族面向世界的一個標志、一個品牌,成為我國文明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故而實現傳統文化傳承,有助于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以及綜合國力的提升。但由于傳統文化有著其獨特的深層含義,其傳承受到一定的約束,因此,與現代傳媒相結合,成為一種現實需求。
(二)現代傳媒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現代傳媒是信息與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現代傳媒產業已經逐步建立起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現代傳播體系,逐漸成為我國社會發展與經濟進步的重要組成成分與參與者。雖然我國現代傳媒產業在飛速的發展,但傳媒取材內容稀缺,結構單一、企業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較低等問題,嚴重阻礙我國現代傳媒產業的發展與進步。我國傳統文化縱貫歷史五千年,有著各式各樣的現實題材可供選擇,因此,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的相互結合,有效地解決了現代傳媒內容題材缺失的嚴重挑戰,為現代傳媒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成為未來現代傳媒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現代傳媒是傳統文化的現實載體和表達空間
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歷史的沉淀,擁有著巨大的現實素材庫,但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面臨轉型發展的嚴峻形勢,現代傳媒肩負起了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探索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構建全面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真實全面地表現傳統文化的深層含義與文化特性,向全世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使現代傳媒成為推進傳統文化前進的表達空間。
(二)傳統文化是現代傳媒的內容來源和品質保證
目前,現有現代傳媒產業過分追求商業化、娛樂化,內容層次停留在表面,傳播內容變得越來越低俗、庸俗、無味,傳媒產業過分追求表面利益,對民族精神層面的報道少之又少。在這種情況下,不斷提升傳媒文化質量,成為現代媒體面臨的嚴峻形勢,和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
(三)效益遞增是互動發展的動力源泉和基本取向
增強效益遞增觀念,最大限度的滿足受眾群體的需求,推動現代傳媒產業的更新換代,增強市場競爭意識,加強現代傳媒與傳統思想和文化上的結合,有效地弘揚優質的傳統文化,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給受眾群體,從而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之間的共同發展,故而效益遞增的觀念是二者互動發展的動力源泉和基本取向。
(一)現代傳媒自覺履行職責,促進傳統文化的綠色科學傳播
傳統文化見證了五千年的歷史風霜雪雨,有著大量的媒體報道素材,但現代傳媒一定要自覺履行職責,不可偏激,不能有半點商業私心,要真實客觀地把積極健康的內容展現給社會大眾,促進傳統文化的綠色科學傳播,達到傳統文化對社會大眾的指導和教育作用。
(二)現代傳媒汲取傳統文化精華,加強職業倫理道德的自律
現代傳媒向群眾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自身也應不斷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不斷提升職業倫理道德修養,自覺維護傳統文化傳播秩序,從而為傳統文化的傳承鋪平道路,為與傳統文化的良性互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政府進行制度化的規范,引導現代傳媒對傳統文化的策略化傳播
對于傳統文化的綠色健康傳承,僅僅靠現代傳媒自覺履行職責、靠自身加強職業倫理道德的自律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有關政府部門制定相關的政策與制度,監督督促現代傳媒的發展,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強行,切真肩負起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任。
[1]李西澤,崔麗娜.關于文化危機與文化重建的幾個相關問題[J].東岳論叢,2013(03).
[2]王曉南.文化自信研究綜述[J].大連干部學刊,2014(02).
[3]張楠.論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文化自覺[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
[4]高曉芳.物質文化遺產的電視傳播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5]章軍杰.論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的互動發展——兼以西藏為對象的個案研究[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3(02).
[6]朱海榮.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新加坡的華族文化認同[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四川中醫藥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