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文 李 佳
社會文化探析
習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的海南精準扶貧初探
姜艷文 李 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其思想核心是與精準扶貧一致的,沒有貧困地區的農民脫貧,小康社會便成了一句空話。海南要想脫貧而不返貧,就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教育扶貧和在全域旅游目標下打造美麗鄉村,發展旅游扶貧。
習近平 全面小康 海南精準扶貧 路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想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但如果沒有實現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真正實現小康。因此,必須把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抓好、落實。
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繪的理想社會狀態,是中國百姓對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小康”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民勞篇》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即人們有勞有逸,日子就能好過。1979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首次提出了“小康”社會的目標。2000年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之后,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直到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種清晰的頂層設計,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是全面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舉措,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難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①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想的提出,對農村的發展,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影響深遠。
貧困地區真正實現脫貧,全面建設小康的奮斗目標才能實現。因此,2015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的扶貧開發會議上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②要想實現全面的小康,必須把實施精準扶貧作為重點來抓。
民生問題是治國理政的根本。馬克思指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④并確立了目標:到2020年,讓全國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如此鏗鏘有力的承諾體現了他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定信心。
過去的幾年,海南省政府各種政策的制定助力推進海南精準扶貧。總體上,海南目前貧困人口在逐步減少,貧困發生率顯著降低。根據國家統計局核定數據,2015年,海南農村貧困人口為41萬人,比2010年減少了92萬人,年均減貧18.4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4.4%。
在2013年4月海南考察時指出: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面對經濟新常態發展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活力和動力”,實施精準扶貧要體現系統性。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幫助扶貧對象脫貧,要想不再返貧,必須建立精準扶貧的長效機制。
(一)保持生態環境良好,保護綠水青山,堅持生態文明扶貧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就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習近平也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⑤,“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⑥2015年1月,習近平在云南調研時告誡當地領導干部,扶貧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韓靜,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要注重扶貧開發的可持續性,算長遠賬、整體賬,決不能鼠目寸光、寅吃卯糧、急功近利。⑦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又指出,要“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讓貧困人口從生態建設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⑧,還提出“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論斷。
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最大本錢,必須倍加珍愛。因此,首先,要加強生態環境立法,尤其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并加強貧困地區人口的法律意識。目前,農村的生態環境立法仍不完善,缺乏系統性和可行性。其次,要堅持生態扶貧的綠色發展模式。如建立文明生態村,海南有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應大力引進科技人才,在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基礎上,科技人才以科技創新來驅動海南的發展,保護和利用好現有的資源和環境,形成高效高科技農業、牧業和漁業;再次,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以生態觀光旅游、生態養生旅游等以生態環境的美好為契機的旅游經濟,打造既可以保護環境,又可以旅游休閑的文明生態旅游新模式,才能實現精準扶貧實效性,長久不返貧。
(二)加大教育的投入,增加文化內涵,實現長效扶貧
增強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必須優先發展教育。馬克思指出:“為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⑨提高貧困人口的文化水平,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方面。貧困人口的文化程度低也會形成貧窮的代際傳遞,影響下一代的人生幸福和事業發展。
四要完善防汛抗旱減災體系,增強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繼續大力推進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突出抓好防洪薄弱環節建設,確保2012年基本完成2209條中小河流重點河段治理任務,全面完成5400座小(1)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加快實施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盡快建立1836個縣級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體系,全面實施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十二五”時期基本消除影響防洪安全的突出隱患。抓緊實施全國抗旱規劃,加快建設一批重點水源工程、骨干調水工程、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完善防汛抗旱減災基層水利服務體系,著力解決部分地區工程性缺水和資源性缺水問題。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聯合國教課文組織研究表明,不同層次受教育者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學43%。⑩這說明教育在扶貧、防止代際傳遞方面的作用是根本的。
首先,海南省政府要加強對貧困地區的教育資金投入。“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2015年6月,習近平在會議中說:“要發展鄉村教育,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收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應通過多種手段資助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學,防止貧困代際傳遞的惡性循環;其次,積極引進人才。政府要通過一些特殊優惠政策給海南貧困地區引進優秀教育人才,并留住人才;再次,加強貧困地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2015年3月,習近平指出,要通過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提高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就業能力,組織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三)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域旅游的倡導下,實現文化旅游扶貧
2016年,海南成為全國首個全域旅游的示范省,這為海南的旅游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也給貧困地區帶來了良好的機遇。精準扶貧和全域旅游的理論在共享共富的目標上是一致的,在全域旅游的帶動下,海南省政府提出了“美麗鄉村百千工程”的號召,因此,我們要抓住全域旅游的契機,推進美麗鄉村的建設,發展鄉村旅游,實現旅游精準扶貧。
首先,海南貧困地區要學習典型,形成扶貧的外部激勵。
通過典型來示范和帶動貧困鄉村,通過鄉村旅游來實現脫貧致富。海南美麗鄉村的代表有:定安縣的百里百村、三亞市中廖村、瓊中縣什寒村、保亭縣什進村的布隆賽鄉村文化旅游區、白沙的老周三村等為代表。如,三亞市的中廖村在2014年就已入選為全國的“美麗鄉村”創建試點,如今村子通過民宿、農家樂等發展鄉村旅游已經富裕起來了。再如,瓊中的“奔格內”鄉村旅游,包括什寒村在內的多條精品鄉村游線路,都是在扶貧開發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些成功脫貧的村子,對其他貧困鄉村起著很好的帶頭和激勵作用。
其次,海南貧困地區要自力更生,增強扶貧的內生動力。
倡導貧困地區自力更生,使扶貧工作由“輸血”變為“造血”,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實現旅游扶貧:如“企業+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鄉村旅游+農戶”、“酒店+民宿”等,這些方式中貫穿“互聯網+”來進行網上推介和宣傳。在定安縣龍門鎮石坡村、屯昌縣新興鎮興詩村,當地農民在被扶貧的基礎上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特色養殖,不僅脫貧了,還形成了“合作社+”體系,實現了先富后主動帶動其他村民脫貧。?此外,在鄉村旅游中,不僅要注重“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而且要重視開發“商、養、學、情、閑、奇、文”等要素,并依托海南的瓊崖革命的紅色文化、海南黎族和苗族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藍色文化,探索文化旅游的旅游持續發展之路。
①習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群眾的講話[EB/OL].http:// news.sina.com.cn/o/2015-03-04/111331566312.shtml,2012-12-29.
②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③潘允康.中國民生問題中的結構性矛盾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④習近平在首個“扶貧日”之際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全黨全社會繼續共同努力形成扶貧開發工作強大合力[N].人民日報,2014-10-18(1).
⑤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強調: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N].人民日報,2013-04-11(1).
⑥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N].人民日報,2014-07-11(12).
⑦中共云南省委.讓貧困地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的戰略思想[J].求是,2015(7):11~14.
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5-12-08.
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⑩劉傳鐵.教育是最根本的精準扶貧[N].人民日報,2016-01-27.
?習近平“扶貧觀”:因地制宜“真扶貧,扶真貧”[EB/OL].人民網,2014-10-17.
?習近平談精準扶貧(論述摘編)[J].新湘評論,2015(19):4~6.
?劉笑非.精準扶貧的海南樣本[N].海南日報,2015-10-13.
[1]謝憾瀾,謝卓芝.習近平減貧思想研究[J].探索,2016(2).
[2]張慧蓉,吳小林.論生態文明建設下海南農村環境保護法律制度[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0).
(作者單位: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
本文系三亞市社科聯課題“基于國際化與民族化融合下的三亞文化旅游新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SYSK2016-08);海南省思政專項課題“‘互聯網+’視域下海南省精準扶貧產業發展的路徑與機制研究”(編號:HNSZ2016-65)的階段性成果。
姜艷文,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公共教學部,教師,講師。